李东焱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成本在企业竞争中具有不可轻视的地位。在面对同样的外部环境时,成本领先和成本最优已经成为目前企业面对竞争压力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许多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众多企业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分析。文章通过认识成本分析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成本分析在企业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对成本分析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成本分析;作用
面对近几年企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尤其是原材料价格上升、用人资本增加等,许多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要想在这种环境下,怎样继续生存并发展下去?怎样在成本增加的情况扩大利润空间?怎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同时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对企业的管理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成本分析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企业不断发现价值、创造价值。
一、理论基础
(一)成本分析的内容
成本分析是企业按照一定的原则,采用相关的成本核算方法,并利用成本计划、核算以及其他相关的数据资料,对成本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严格控制实际成本的支出,反映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对企业运作过程中的成本变动要素进行分析,对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原因进行研究,从而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在企业中进行成本分析,能够充分地反映成本计划和执行情况,为企业编制成本计划和制定经营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二)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企业中进行成本分析,需要采用一定的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对比分析法。它是通过成本指标对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主要包括实际指标和计划指标的对比、本期和上期实际指标对比、与同期国内外同类型企业指标对比这三种形式。通过几种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企业成本的实际变动情况并查明其原因,从而找出相应的差异,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这种方法相对较容易,而且便于操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各项指标是否具有可比性。只有在可比性的基础才能进行对比分析,其对比结果才具有说服力,所反映的差异才与实际情况相符。
2. 因素分析法。这种方法也叫连环替代法,这种方法可以测定各种因素对成本的影响程度。采用这种方法时,应该在对数据分析之前,将构成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解,在各种因素中先假设其中一个因素发生了改变,剩余的因素都没有变化,然后再逐一的进行替换,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测定各个因素对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并进行评价。
3. 差额计算法。它其实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它是通过对各个因素的计划值和实际值的差额进行计算从而确定各个因素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4. 比率法。主要包括相关比率法、构成比率法、动态比率法,它是通过两个以上的指标的比例进行分析。在进行此方法之前,首先需要将对比的数值以相对数的形式进行分析,然后再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分析对成本计划的影响。
5. 相关分析法。在这种方式中,每个指标都是相关的,在分析其中一个指标的时候,需要对与其有关的指标但又不相同的指标进行对比。在这些指标体系中,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依存关系,如果其中一个指标发生了变化时,与其相影响的指标也会跟着发生变化,从而进行成本分析,分析对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的影响。
二、企业成本分析的问题
(一)企业传统成本分析的缺陷
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对企业进行成本分析了,但并没有自己的固定模式,还是主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分析方法。对于目前的企业发展来说,一些成本分析的方法相对较落后而且不能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也没有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传统成本分析的对象和内容过于单一,没有考虑周全,只在产品成本方面进行分析,而在责任成本分析方面则是一片空白。此外,在企业中,传统的成本分析没有进行适当的预测,同时没有进行日常的分析,而且只注重成本事后分析,大部分情况下不考虑事前和事中分析,这样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差,对企业起的作用不大,从而导致企业很难实现全面、准确地成本分析,不能对成本进行合理地预测。
(二)目前企业成本分析存在的不足
1. 企业内部人员对成本分析的认识不够充分。在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现在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对成本分析都视作一种可有可无的管理工作,同时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只是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经济核算方面,只是注重企业收入的核算,而忽视了成本分析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也对成本分析的认识不够,这样就导致企业无法很好地进行成本预测,使成本分析在企业不能更好地运作。
2. 没有完善的成本分析制度。虽然成本分析在很多企业都已经实施,但是他们并没有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成本分析规章制度,从而导致企业在进行成本分析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标准依据,从而使企业的成本分析工作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不利于成本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成本分析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目前的成本分析工作往往只围绕产品成本方面来进行的,而忽视了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其他成本,例如质量成本、人力资源成本、资金占用成本等,从而导致企业的成本分析不能全面、完整地进行。
三、成本分析在企业中的作用
(一)成本分析是企业经济的晴雨表
目前,赚取利润是每一个企业最基本的目标,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只考虑收入是远远不够的,对成本的预测和把控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的大部分企业都是生产和销售相结合的,通过成本分析,能够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消耗进行合理地控制并对其进行检验,在清楚知道成本的基础上才能对产品的销售价格作出合理的制定,从而确保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同时企业进行成本分析,可以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从而让决策者了解企业各个环节的现状,从而作出更准确的经济决策,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成本分析是每个成本管理环节的桥梁
对于每个企业,预测、计划、核算和分析是成本管理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成本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虽然成本分析是一个成本管理环节的终点,但也是进行下一成本管理环节的桥梁,即起点,为下一个成本管理环节中的成本计划的编制、预测和核算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信息,有利于管理者作出准确的决策,有利于每个成本管理环节顺利进行。因此,成本分析在企业成本管理中肩负着不可忽视的重任,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三)成本分析贯穿企业整个的成本控制过程
成本分析主要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企业进行事前分析,是对企业生产所进行的成本预测,可以使企业的成本控制有明确并可靠的目标;企业进行事中分析,是对成本计划实施的结果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使企业进行实际的成本控制,从而防止企业的实际成本超过预期成本;企业进行事后分析,是对最后的实际结果进行分析,这样有利于企业对整个成本计划进行评价,明确成本的升降原因并分析对其的影响因素,从中发现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适当的解决方案,从而有利于下一个成本控制的顺利进行。因此,成本分析贯穿整个成本控制过程,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促进企业今后的发展。
四、如何发挥成本分析在企业中的作用
成本分析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企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对于企业,如何更好地发挥成本分析在企业中的作用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树立企业成本分析的意识,加强对成本分析的认识
成本分析固有它的作用,如果企业对成本分析不重视并不了解成本分析,成本分析就发挥不了它固有的作用。企业管理层应直接领导、指挥和协调成本分析的进行,加强对成本分析的重视程度;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培训,加强企业每个成员的成本分析意识,成本会出现在企业采购、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全员参与其中,对企业进行成本分析,从而发挥成本分析在企业中的作用。
(二)成本分析要具有全面性、及时性和实效性
企业成本的影响因素很多,在进行成本分析时一定要全面,不能只立足于主观原因,也要考虑其客观存在的问题;同时,在进行成本分析时,事前分析、事中分析和事后分析是同等重要的,要全方位的考虑,不能只注重某一方面。另外,成本分析实质上为财务成本提供了控制措施,因此,财务分析要及时、有效,在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企业各种成本进行及时、有效地分析,这样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否则,就会出现严重的损失,成本分析在企业中就毫无意义,更不用说发挥它的作用。
(三)选择适当的成本分析方法并不断完善
首先,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成本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地成本分析;同时,成本分析是一种管理活动,企业针对自己的需求进行选取,不可能会出现满足不同企业需求的一种成本分析方法,这就需要每个企业不断完善自己的成本分析方法,利用已选取的成本分析方法进行成本控制,更好地发挥成本分析在企业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四)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化平台
企业的成本分析要求及时、有效,对于企业成本分析的相关数据就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及时、有效地传输;同时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获取连续的、长期的并且有用的数据资料,利用这些数据资料进行更有效的成本预测,有利于作出更准确地决策,从而使成本分析的作用发挥更好,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结语
成本领先战略是企业重要的战略。企业要想发挥成本优势,就要做好成本分析,更好地发挥成本分析在企业中的作用。因此,对于企业,更好地发挥成本分析在企业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发挥好成本分析的作用,才能充分协调好企业利益与发展的关系,才能不断引导企业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并实现企业成本领先战略,使企业获取更高的利润,从而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和更持久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璐.浅析会计工作中的成本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04).
[2]侯召春.浅析成本分析在企业中的应用[J].时代经济论坛,2012(02).
[3]艾红林.企业会计工作中的成本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