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产业人力资源关系视角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分析

2016-05-30 11:09张媛董晓娟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22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区域经济人力资源

张媛 董晓娟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22.108

摘 要:该文对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关系展开基础理论及实证研究,并分析了京津冀三地近5年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发展的各类相关数据,从而探究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区域劳动力资源协调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区域经济 人力资源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08-04

1 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分布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必须有与之发展需求相配套的人力资源即劳动力作为保障和推动力。

1.1 基础理论研究

所谓产业结构就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早在1935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提出三次产业分类法,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对三次产业进行了明确划分,标志着产业结构理论雏形的确立。

20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阐述了劳动力的分布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变化规律,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会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很好地验证并进一步深化了配第在17世纪提出的经济理论观点,为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标志着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被人们命名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对“配第—克拉克定律”进行了丰富,在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入手,深入研究,发现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及其劳动力的分布比重逐渐降低,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及其劳动力的分布比重随不同国家情况呈现大体不变或上升的趋势。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双元结构发展模式”认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部门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组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传统部门会产生部分剩余劳动力进而向现代部门转移,现代部门的发展扩张促使过剩的劳动力逐渐被消化吸收,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1.2 实证研究

大量的理论研究表明,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分布与调整与其劳动力的组成、分布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稳步发展。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我们也看到地域情况的千差万别,很难得出统一的结论。韩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验证了我国产业升级、城市化进程对就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盛婉玉对1985—2008年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演进展开实证研究,分析其协调互动关系。雷原构建了三大产业技术选择、劳动力产业间分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运用我国1991—2011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扭转劳动力产业布局有利于经济增长。张同权等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及人力资源结构的差异进行研究,论述了三大经济区人力资源跨区流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京津冀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2.1 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及其就业人员分布

由图1可见,2010—2014年间,京津冀各地区三次产业生产总值逐年递增,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产值的比例较低,五年平均值分别为1.38%、0.8%、12%。但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产值的比例差异较大,从平均值看,北京的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最大,为76.5%;天津、河北地区的第二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51.3%和52.35%。

由图2可见,2010—2014年间,京津冀各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逐年减少;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出现了先涨后降的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2011年、2013年、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量逐年递增。从平均值看,北京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例最小,为5.2%,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最大,为75.6%;天津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8.8%、41%和50.2%,河北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最大,占到地区总就业人员的1/3以上。

由此可见,京津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地区总就业人员的比例与各地区三次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有一定相关性。而河北的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与产值比重相差较大,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与其产值比重相当。

2.2 人力资源城乡结构和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京津冀经济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2014年,河北的城镇居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平均值为46.89%左右,远低于京津两地城镇居民人口比例的86.226%和81.12%。京津冀三地就业者的受教育程度逐年提高,京津两地情况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的情况比较严峻。以2014年为例,河北省超过1/2的就业人员是初中文化程度,再加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就业者,占总就业人口的71.8%,高出全国5%~6%,京津两地该数据是24.3%和46.2%;河北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13.38%,大约是北京的1/4,天津的1/3。可见,地区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与该地区人口城乡分布及三次产业的社会贡献率息息相关。

2.3 地域间人力资源的流动供需情况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按现住地和五年前常住地分的人口统计,迁移至京津的众多省外人口中,河北所占比例最大,约21.39%和23.41%,可见河北省是京津两地的主要劳动力输出省份。纵观该统计数据,从北京迁移至河北的人口数,大约占北京迁出总人数的19%,远超过迁至其他省市的数量。天津迁移至北京和河北的人口数,位居各大迁至省市前两名,占天津人口迁出总数的25.5%和12.8%。可见,京津两地迁出人口比较青睐于河北,同时天津的劳动力更加意向北京的劳动力市场。

3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研究

3.1 京津冀协同发展方向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方针,确定了协同发展的近、中、远期目标及三省市的功能定位。《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使其成为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将致力于“一个基地”即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三个区”即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发展。河北发挥重要的腹地支撑作用,发展重点在优化区域城市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网络交通一体化建设和生态涵养环境保障等方面。

3.2 京津冀人力资源分布特点

拥有全国人口数量排名第六的河北省,及位居全国城市人口数量前五名的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使得京津冀地区的人力资源在总体数量上相对充足,但各地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差距很大。京津两地大专以上就业人员数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受教育水平越高,就业人员比重较全国平均水平越高,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北京,北京就业人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6倍,而河北大专以上就业人员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现象与三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教育资源、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具有直接的关系。同时,我们也看到京津冀三地的人力资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且基于三地间地缘、人缘的优势条件,可以通过有效、健全的机制,大力提高各层次劳动者在区域内有序、健康流动。

3.3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要求

在“大区域合作共谋发展”的指导思想下,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对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人力资源规划的统一。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出发,出台区域人力资源长期发展规划,设定科学的、阶段性的发展目标,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资源丰富、层次合理的人力保障。第二,人力资源制度的统一。区域内建立和执行统一、持续的人力资源发展相关的政策、制度,便于三地各类人力资源的长期发展和流动。第三,人力资源培养的统一。统一规划、分配区域教育资源平衡区域教育投入,提升区域内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四,人力资源保障的统一。在区域内建立统一的医疗、养老、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体系和制度,鼓励作为有益补充的各类商业保险的发展,为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提供平等、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素华,孔燕然,董凯静.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劳务协作分析[J].学术交流,2012(2):80-83.

[2] 韩燕,胡强.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人口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城市化水平研究[J].西北人口,2012,33(3):121-123.

[3] 马海龙.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利益协调机制构建[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3):90-96.

[4]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经济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015.

[5]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015.

[6] 天津市统计局.天津经济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015.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区域经济人力资源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