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辰
摘 要: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包括发酵型酵母与氧化型酵母两种类型,酵母菌在地球上有悠久的历史,在高糖环境、高碳环境(如石油等)、高渗透压环境都可以生存,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酵母菌还在污染的治理中体现出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酵母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酵母菌;环境污染治理;应用
酵母菌(Yeasts)是一种真菌以芽殖形态存在,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多年来,人们利用酵母菌酿酒,现代工业中,除了用来酿造、酒精外,还可以用来生产甘油、人畜用酵母、石油脱蜡、发酵生产有机酸等制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日本人把酵母菌用在废水处理中,二战后日本在环境污染处理中,用酵母菌处理废水同时又生产出单细胞蛋白。上世纪70年代末Yoshizawa将酵母菌应用在处理废水时发现有独特的功效和价值,之后逐渐被人们重视,在治理环境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酵母菌的特点:酵母菌有氧生长快,无氧生长慢,pH 4-5的酸性环境比较适宜,温度25~30℃,其他菌株为pH 2~8.0,少数耐高温,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匀混浊,也有沉淀的、悬浮的,大多数耐糖,工业用酵母耐酒精能力较强,发酵液中乙醇含量可达10%~12%。由于酵母的这种特点使其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一、利用酵母菌处理废水
酵母菌在地球上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经历了自然环境的变迁,在高糖环境、高碳环境(如石油等)、高渗透压环境都可以生存,研究显示,酵母菌在10%氯化钠溶液或50%高糖培养基也能生存,在海水、油区土壤中能分离到9种假丝酵母,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如食品加工废水、制油废水、制糖废水、酒精废水、养殖废水的处理中前景广泛。酵母菌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机理为:酵母菌能利用简单糖、有机酸、醇等化合物。酵母菌体内含有特别的氧化分解酶使得它有很强的代谢能力,有机大分子物质经过细胞表面的水解酶分解成为小分子简单有机物,但并不产生能量,简单的有机物通过糖酵解的方式产生丙酮酸,产生少量的ATP供酵母菌使用,发酵性酵母菌经过酒精发酵作用,将丙酮酸转化成为乙醇并可生产大量的分子能ATP氧化型酵母菌,先将丙酮酸在线粒体内转化成乙酰辅酶,而后通过三羧酸循环把乙酰辅酶转化成CO2和水等小分子物质,并且产生大量的分子能量,同时用碳源合成新细胞物质,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被分解,酵母菌得到生长繁殖。
二、利用酵母菌处理有毒废水
在农药、医药和化工行业中,其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主要污染物是苯酚,该物质具有极强的致癌和致畸能力,属于一种突变性的潜在毒性。有研究人员通过降解,将苯酚从污泥颗粒中分离出一株苯酚降解菌,借助对该菌的形态特点和核酸序列分析确定为热带假丝酵母菌, 理论上在苯酚降解的理想条件其降解率可以达到99.10%。该酵母菌能够快速的降解苯酚,并且具有极强的耐毒性,成为了苯酚处理的主要微生物。
三、利用酵母菌处理固体废弃物
我国最开始借助酵母菌进行废水处理其主要方式为生產单细胞蛋白,但是近些年对酵母菌技术的研究逐渐加深,酵母菌不再只是单单的可以处理废水,对其他行业废弃物的处理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国拥有大量的糟渣资源,光在酿造行业所产生的糟渣就高达6000万吨/年,若对我国的糟渣资源进行合理的转化,能够生产出具有高营养价值和高附加值的优质酵母白饲料。
另外,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我国的秸秆资源非常庞大,但是,在技术、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下,这些秸秆资源其使用率仅为30%,大量的秸秆被就地烧毁,不仅形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学者通过使用酵母发酵对秸秆进行处理。经过研究发现,经过酵母处理的秸秆饲料用于喂牛,极大的提高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对牛增重有显著的效果。此外,张琴等人利用热带假丝酵母对棉花秸秆进行单细胞蛋白生成处理,极大的提高了棉秆的使用效率。另外对于餐厨垃圾,通过利用酵母发酵能够形成直接使用的蛋白饲料。
四、结语
自19世纪开始,人们就开始利用酵母菌开展废水的处理工作,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环境污染处理方面酵母菌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从最开始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到近现代的重金属、难降解废水的处理应用,人们对酵母菌机理的研究也在逐渐的加深。
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酵母菌不单展现着生产单细胞蛋白的能力,同时在秸秆、污泥以及粪便中展现了其特有的能力,为处理特殊固体废弃物提供了新思路。随着当代人们对酵母菌不断深入的研究,相信酵母菌今后的环境污染处理所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大,适用范围也会逐渐的广阔起来。
参考文献:
[1] 潘飞,蔡映杰,俞武,宋博博,曾庆福.啤酒厂污泥与鸡粪接种菌剂堆肥除臭效果及其作用机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06).
[2] 杨亚文,吴祖芳,袁俊.厨余发酵菌株筛选及单菌发酵对其品质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05).
[3] 王明生,何钢,陈介南,詹鹏,张伟涛.混合菌同步糖化共发酵造纸污泥产乙醇[J].中华纸业,2011(08).
[4] 张琴,李艳宾,曹亚龙.棉秆稀酸水解及微生物共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工艺优化研究[J].食品科学,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