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培 刘明远 郭涛林
摘要:高校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社团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社团的发展、社团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依托专业社团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优秀的高校毕业生。
关键词:社团;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09-02
一、社团的发展和现状
高校学生社团是经过学校批准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群众性团体,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
现代中国的第一个大学生社团组织是1920年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随后新闻学研究会、进德会、哲学研究会、新潮社等各类社团不断涌现。在各种社团活动中,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迅速发展壮大,马克思学说在五四运动之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当时学生社团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和远大奋斗目标的有为青年[1]。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迅速,无论其数量、活动范围、参加人数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社团组织按活动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理论型、实践型、志愿服务型、文体型等。
二、专业社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社团活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替代
目前,各高校都在进行素质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全方面发展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社团活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专业知识与社团活动相结合,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领悟所学知识,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同时,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自己管理、组织、交际能力,全面发展。
(二)社团活动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每个社团活动的参与者至少有三个,从社团活动的策划、审批、实施到活动后的总结,这个过程需要大家全程参与,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各自的任务不同。活动中需要大家团结协作,活动中的合作学习与课后为完成作业或课上讨论的学习小组不同,学生们主动学习代替老师教学的被动学习。成员根据兴趣爱好参与工作,遵守社团章程,服从领导,团结协作。
(三)社团活动加强自我管理
社团活动一般都是学生自主组织,指导老师虽然在专业技术上有一定的指导,但是活动的主体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也都是学生自己,这就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现在的大学生,从小一直在家长和老师的管理下成长,个性的独立、行为的创新并没有减少家长制管理的时间。进入大学很长一段时间的不适应就说明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缺乏,他们不知道没有老师监督、安排,应该怎样学习;不知道没有家长照顾,应该如何生活。学生社团的活动,恰好给了学生学会独立的机会。社团活动将活动大权都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的成为管理者,管理自己、管理他人。这个过程需要大家不断强化自我管理的能力,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别人,要他律先自律。
三、社团的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一)社团的快速发展与学校资源保障的不同步
各类社团迅速发展,学生也在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社团。但是有些社团活动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社团申请时的发展规划并不能按期完成。原因在于当前学校资源保障的不匹配。社团的日常运行需要指导管理、活动场所、信息畅通,而这些都需要场地、设备、师资及奖励措施,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当前,社团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三方面:学校有关部门或系部提供的资助、社团会员缴纳的会费、学生找来的社会力量的赞助[1]。但是这三个资金来源都不稳定,而且资金数量有限,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活动的要求。高校扩招后,学校教学、实习、活动场所都有所拥挤,这与不断扩大的学生社团产生了冲突。学生社团需要指导,一般学生社团都是由校团委或学生工作部门来监管,分团委具体指导,每个社团有专业的指导老师。但是由于目前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的不衔接,学生日常管理与课堂教学的脱离,很多指导老师都是由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来担任。他们在学生的管理能力的培养上确实比较出色,但是对社团的专业化指导却有些力不从心。这就导致了,社团活动内容基本上由学生自主决定,对活动专业性很难有很大的提升。即使专业课老师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但亲自参加的活动并不是很多,很多老师也只是挂名,基本上任由社团自身发展,活动效果不好。另外学校的奖励措施形同虚设也不能很好地激励学生。大学生科技创新在高校中的作用越发显著,学校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励办法,但对学生社团的奖励却很少,只有少数社团在每年评优时评为优秀社团,大多数社团成员在忙忙碌碌中得不到任何的肯定,这无疑打消了大家的积极性。
(二)社团活动的内容缺少内涵
现代的大学生不只是单纯埋头苦读书、没有一点技能的书呆子了,他们都有自己的爱好特长,紧跟时代步伐,对新鲜事物的接触比较多,有自己的追求,想要实现自我价值,拒绝庸俗、追求品味。大学生,尤其是刚入校的大学生,对社团都抱有很多幻想,他们想通过社团来大展身手,展现自己的才能。但是加入社团以后,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不满意社团为他们提供的管理服务、才能平台、培训学习及活动的质量和层次而失望离开。这种结果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对社团活动的定位不清晰。很多学校管理部门认为学生社团活动只是丰富大家业余生活的一种形式,并不能将它与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二是学生组织力量的限制。大学生虽然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但是毕竟阅历不丰富,经验匮乏,导致在活动组织中缺乏力度。社团活动的开展参与人数不多,需要团委安排人员参加,而观演人员极可能对本次活动不了解或反感,而又碍于老师面子不好意思不参加,久而久之,活动组织就缺乏自主性,主动参与变被动执行。三是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不够。社团有章程和宗旨,但对于会员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形同虚设。组织松散,大一时积极报名,大二需要电话挨个通知,大三则联系不上[2]。这样的社团活动其实更需要高年级有专业知识作为前提、阅历丰富的人员来组织和参加。
四、依托专业社团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途径
(一)学生社团与专业结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将学生工作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教学和管理不是两条线,不相交,而是互融互进,相互促进。要充分利用好专业社团来抓学风建设,将学风建设的阵地蔓延到第二课堂。管理者应树立社团活动服务教学实践的理念,与教务部一同鼓励专业课老师对社团进行指导,把社团活动作为教学实践的延伸,使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具有更强的专业性、目的性,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目前,文法系根据一专一赛的要求,成立了针对法学专业的青年法学会、文秘专业的秘书协会、行管专业的思辨社等社团,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建立理论学习型社团,与学生党支部结合
目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辅导员老师担任,但是各高校辅导员配备都不是很充裕,而且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较多,如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人深思。虽然现在大家可以充分的利用QQ、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进行教育,但是教育的效果不是很好。通过建立理论学习社团,与学生党支部结合,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生自发组织、确定理论学习内容。只有抓好思想才能培养中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应用型人才。
(三)文理兼容,实现跨学科跨系组建社团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但是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得学生的知识只能限定在本学科范围之内。专业社团的成立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在进行社团纳新的时候不能只限定在本专业内,要实现专业人员带动非专业人员更好更快地适应社团活动,并积极参与进来,进行文理科互补。
(四)引入学长制理念,发挥好传帮带作用
充分发挥学长的榜样作用,老生带新生。既拓宽了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优秀学长参与到低年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中来,又加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学长制对社团的管理、社团活动的开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3]。社团活动中,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自身阅历来给低年级学生以指导。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也是学长,因为觉得有共同话题。同时,学长制也成为了培养和锻炼老生的平台。用优秀毕业生、在校生的先进事迹来鼓励学生,为他们成长为应用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五)完善激励机制,增强社会认同感
只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的激发大家的参与度与热情。专业社团因为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可以参加一些全国性的专业技能大赛,这些大赛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比赛,考察的是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校对参与的学生和老师加大奖励力度,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老师也能够更好的指导社团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社会认同,实现了自我价值,更有利用进行社团建设、知识学习。
以专业社团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教学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应将社团建设纳入教学体系,依托专业社团,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符合市场行业需求的人才。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承新,郑泽俊.论高校社团活动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0,(8).
[2]刘灵.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以专业学习型社团为平台提升职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5,(7).
[3]魏剑波,赵冬亮.学长制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发展模式及作用研究[J].教育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