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霄 杨晓娜
摘 要: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群体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也是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当前高等教育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和心理特征,认为心理素质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主张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学生的基本教育来抓,重视发展性取向,把它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范畴,以促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防御;课程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091-01
一、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分析
众所周知,独立学院相较于母体大学,在生源质量、收费机制以及社会认同等各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存在,由此也会导致各自的学生在学习需要、动机和心理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性格上表现为:性格比较外向、思想活跃,但相对依赖性较强,独立自主能力较差,意志力相对薄弱,对事情的忍耐力不足。
学习上表现为:文化基础总体较差,但不乏单科尖子,学习动机不明确,压力不大,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但是实践能力较强。
生活表现为:学生一方面优越感强,攀比心理重,对情绪的管理能力不强,不良行为习惯较多,自控力较差。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含义与主要特征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大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潜性
心理素质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它从本质上说属于一种潜在的特质,无法通过大学生的外在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来表现学生心理素质烦人高低和素质结构的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稳定性
这里的心理素质稳定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先天遗传禀赋是心理素质稳定的基础,由遗传赋予的一些素质是后天的环境变化和个体发展都很难加以改变的;其二,心理素质随着大学生的成长和经历,会逐渐趋于稳定状态,素质结构及水平都很难被外界环境的强制输入所改变。
(三)可塑性
这是相对于稳定性而言的一个特征。随着大学生的内在个体发展和外部作用,心理素质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因此也就具有了可塑性。大学阶段,学生心理正处于一个可塑性相对较高的时期,外部的教育性输入能够有效的影响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这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引导、正确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优秀的意志品质,完善他们的心理素质结构和水平,使其与自身的社会角色更加符合。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干课程与延伸课程
首先,通过主干课程,使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性格特征素质、意志力与耐挫力、自我调控、心理动力素质教育等,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也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的重点开展引导教育,提高学生心理防御能力,比如通过延伸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进一步深化学习或相关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而开设,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沙盘游戏及心理分析》、《积极心理学》等等,使学生个体在应对挫折情景时,可以减低精神压力,增强适应性和调节能力。
其次,关注大学生心理预防教育,把工作重心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预防、情感困惑防治、人际交往教育以及就业压力预防和调节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同时要根据学生年级特点、课程性质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如定期开展“心运会”、“素质拓展”、“心理情景剧”、“案例讨论”等,让学生组织和参与,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真正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最后,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水平。纵观众多专家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普遍认同的一点就是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针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效果,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可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并发散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权威观点;第二,拥有好奇心,乐于接受新事物,遇到问题总是喜欢找到新方法去解决;第三,有主见,立场坚定,能倾听别人正确的见解,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针对以上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其创新素质水平。
(二)建设一支较高专业水平的专家教师团队
专家学者因其在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心理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且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高校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家教师队伍,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对学生所掌握心理课程知识进行监控与干预,使课程、学生、专家指导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三)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评价、专业评价制度注重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同时要构建科学的、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素质评价体系:一是工具的制定,包括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的测查量表、大学生心理测查量表以及一些具体的心理素质量表等;二是评价人员的专业化提升,以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使育更有针对性。三是指标体系内容的丰富,让学生在更多的领域找心理平衡,找到自己的归属。
(四)全员参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
构建全体教职员工、家庭、社会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体系,了解学生家庭环境,这个体系虽没有明确的内容,但却是大学生心理的支持者,有着不容忽视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正直,王滔,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王有权.对心理学中自我问题的探讨[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