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德育的几点思考

2016-05-30 07:48洪文青
亚太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教材

洪文青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本文就青少年的德育问题提出了德育教育需要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175-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1]。从叶老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应使学生先成人,再成才。在当前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应试教育让师生及家长过分看重分数,而忽略了对青少年的德育。层出不穷的青少年犯罪案例[2]就是我们忽略德育的证据。这些案例,让我们听着心痛,读着头痛。静心思考,我们的老师只重视德育试卷上的分数,而没有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出现青少年犯罪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青少年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把青少年德育教育完全放在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身上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德育的需要。结合个人多年的中学教育经验,我认为青少年德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多学科课堂渗透德育

当前,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中度过,课堂成为青少年德育的主要场所。各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实施德育。

1.上好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教材是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最好依据。教材的内容选择、编排等都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枯燥的理论讲解渗透到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国情、新闻时事、英雄模范的事迹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学生把课下收集的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把教材的内容改成课本剧表演,就教材中的事例、案例等进行分析、探究、辩论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变以前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导教师适时引导的教学模式,让思想品德内容在学生思想上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记。

2.其他学科渗透德育。学生的生活圈以学校为主,他们接触最频繁的就是同学和老师,这就要求其他学科老师也应为德育教育伸出援助之手。各学科教师都应根据学科特点,有意识、有责任、有义务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语文学科教师可通过教材中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在诵读优美的诗词、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中,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教材把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展现在学生面前,历史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报国的决心。地理、生物课教师在学生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动植物资源中,引导他们关注环境保护。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科学、运用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实践活动中加强德育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环境下,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逐渐增加,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效果更佳。

1.爱心教育活动。社会需要爱,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拥有一颗爱心。结合自然灾害频发的现状,通过现场体验,观看视频,听报告等形式触动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爱心。2014年8月,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发生地震后,学校组织了募捐活动,同时举办了“爱在鲁甸”诗歌朗诵会,动人心弦的真情吟诵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礼。同时通过开展“我们也会老”,倾听父母三分钟,到敬老院陪伴老人,做特殊志愿者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体会爱心、感受爱心。

2.感恩教育活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独生子女较多,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学生在家都享受“小公主”、“小皇帝”的待遇,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感恩”。学生不知道感恩父母,更不会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因此开展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第一,通过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作息时间,周末我和家长换角色等活动,体验父母生活的艰辛,教育学生感恩父母。第二,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让学生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缅怀先烈,感恩他人。第三,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感恩社会。

三、德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家庭、社會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在社会控制乏力甚至缺位情况下,处于失控状态下的学生,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很容易做出越轨举动,形成违法犯罪行为[4]。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与家庭教育的缺失及不良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1.注重家校合作。学校根据德育的需要,定期组织家长学习培育孩子的理论和方法,明确“要成才先成人”的育人理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在生活中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在家庭中适时教给孩子怎样做是对,怎样做是错,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学校、教师与家长应及时相互通告学生在校和家的表现,这里的表现不仅仅是学业上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方面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2.形成良好社会环境。网络、影视等社会传播媒介的普及,大大拓展了社会舆论的空间。学生由于涉世较浅,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社会监督功能,各类媒体、报刊、杂志要热心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以向学生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努力成为学生高尚品德养成的精神家园。

教育学生成人成才,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有独特思想的“大写的人”,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品德教育维系着学生的成长和祖国的未来,为了让学生今后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站住脚,表演的精彩,学校应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尽其所有、倾其所能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服务。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著,李晓明主编,侯旭副主编.叶圣陶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2]屈琦.十五起大学生犯罪案例的实证分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6(3):29-32

[3]浅析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中学学科网.2009.http://www.zxxk.com/Article/0909/81334.shtml.

[4]王广聪.对留守儿童犯罪原因的一个比较解读——以社会解组理论为视角.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8.8(4):26-29.

猜你喜欢
青少年德育教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青少年发明家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