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镨元
【摘要】:一幅淡雅高贵的中国水墨画,一卷浓墨重彩的西洋油画,一部有着东方“哈姆雷特”之称的中国著名古典悲剧。两位各具风格的导演,共同看中了经典的悲剧形象并融入自己的导演思想进行加工。两部作品无论在舞美的设计,文学作品改编还是演员的表演,动作道具的运用上都不尽相同,都具有极强的导演个人风格。
【关键词】:林兆华;田沁鑫;赵氏孤儿;风格
一、“孤”而为何?何而为“孤”?
一面是养育自己,以己儿换其命的父亲程婴,一面是传授武艺,将己命视其儿的干爹屠岸贾,一面是心狠手辣,为私欲杀全家的幕后黑手,两个人,三张面孔;一个孤儿,三种身份。孤儿将会最后选择以哪一种面孔示人,亦或是他还会选择其他的面孔。
《赵氏孤儿》流传着许多的版本,各部话剧对于文学剧本的改编也不尽相同。林兆华的《赵氏孤儿》对于“孤”的理解是客观身份下的“孤”。无论是电影的版本还是田沁鑫的版本,都并没有从前史开始讲起,然而林兆华的《赵氏孤儿》却是展示了赵家与屠岸贾之间几代人的恩恩怨怨。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理可循的,在林兆华的话剧中,真正悲剧的不仅仅是赵氏孤儿,更是程婴,也是屠岸贾。“复仇”这个正当的理由不仅仅赵氏孤儿具备,屠岸贾也同时具备。赵家也曾对屠岸贾的父亲下过杀手,屠岸贾又荼毒杀害了赵家三百余条生命;这样在客观上就给了所有人一个公平的地位和处境。这时命运的抉择就交给了程勃,“孤”是程勃一生的标签,他无法摆脱。杀屠岸贾,承认自己是赵氏孤儿。这符合大多数人的思想认同。但是在林兆华的舞台里,他选择了本我的坚持,林兆华让他选择放弃,遗弃了程婴和屠岸贾,抛却了与生俱来的使命,我们不能说赵氏孤儿因为养育之恩不愿复仇这个抉择不正确,让人物做出了符合其自身情况的选择也并无不可。林兆华的这一处理使得该剧在传统外衣上具有了高度的现代性思想内涵。田沁鑫则顺应了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最后赵孤选择复仇。“今天之前我有两个父亲,今天之后我是一个孤儿”这句话也直接给出了观众思考。在田沁鑫的作品中没有给出屠岸贾屠杀赵氏全族的当理由。“孤”而为何在两部作品中都给了明确的阐释,但是何而为“孤”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探讨的。林兆华里的程勃或许不是真正的孤儿,他只不过是顶着赵氏孤儿的历史身份,但是当他选择去放弃复仇的时候,在真正意义上他就选择自主的选择放弃赵氏孤儿的身份。这样他只不过是一个被附加了孤兒身份的肉体。而田沁鑫中的程勃,大仇得报,但是却在最后慨叹,成为了真正的孤儿。
孤儿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赵氏孤儿?一个是披着孤儿身份的肉体,一个是嵌入骨子里的孤儿灵魂。两位导演自然在话剧中做了不同的注解。同时也引发着观众的思考。
二、淡绘若山水,重彩如油画
田沁鑫在话剧的创作中向来喜欢将西方的戏剧模式与 东方传统戏剧模式相结合,而林兆华则在此部作品中则更侧重中国话剧发展形式,并且一定程度上汲取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模式。田沁鑫十分欣赏莎士比亚,对于西方话剧模式也较为欣赏,于是他在话剧的创作中借鉴了西方,并与自己向来豪放夸张的风格相结合,构建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具有西方味道的油画。田沁鑫在故意的刻画一种极致的华美,强烈的激情和古典的诗韵。即是以一种真实的,再现的活灵活现的方式创造一种现实。但是林兆华却是注重舞台效果的写意化和空灵之感,就好像细细勾勒出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般,林兆华也在让空灵的舞台完成属于自己的写意。
田沁鑫的舞臺设置后方是能够翻转的黑色木板,十分高端大气上档次。同时又能够起到承接和转场的作用,如此炫美的设计给了观众极大的冲击力,也实现了情节和空间的完美转接。
此外,华美的服装,鲜艳的头饰,舞台上的色彩感和形式感都十分强烈。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在听觉上又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而林兆华的舞美设计则是把“现实”二字做到了极致,这也正是导演林兆华所追求的开拓性的戏剧效果。她在现实主义风格中又极为写意,注重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话剧开场,袅袅白烟,冷峻白马,白马停驻于烟云之中,云雾围绕在白马四周,一切都是那么的空灵,开场首个意象就十分奠定了正常话剧的基调。写意并不妨碍现实主义的实现。重新搭建剧场的舞台,用四万块砖头取代往日的木板并且一直铺到观众席的第一排,坐在第一排的观众眼前便是厚厚的砖墙,据了解,这是为了表现古代的城堡。在结尾出,有运用将近一分钟的大雨来让观众真正的置身于情景之中。可谓一如筝音琴色,柔柔轻诉,一如回旋交响,激昂慨叹。
三、演优则导倡本心,学而即导重狂野
一位科班导演出身,一位演而优则导。两位导演在风格上也深受其早年经历和背景的影响。林兆华在表演过程中崇尚最大程度上的简单,推崇去程式化的表演风格,崇尚演员自己内心对于戏中人物的理解,濮存昕所饰演的屠岸贾虽然是一个反派人物,但是他也没有任何夸张的动作,相反更多的则是在舞台上站立,念出台词,鲜少有过大和过多的肢体动作。动作的简单化是林兆华刻意抛却条条框框的结果。并且人物的表演模式也与舞台的空灵之感相契合。反观,田沁鑫,一味追求狂野夸张的他自然也不会放过舞台主体—演员动作上的设计。在舞台上,例如倪大红从后面搂住韩童生就极具夸张性,孤儿背起倪大红围绕舞台奔跑也极具风格化。这一切都是田沁鑫意蕴和表现风格的展现。田沁鑫炫美的舞台设计和夸张的人物动作和道具运用相辅相成,挥毫泼墨般地讲述了这段故事。
叙事上,两者也不尽相同。林兆华是按照正常的叙事线索推进故事的发展的。而田沁鑫是颠覆了正常的叙事结构,使用了穿插的记述方法。在同一固定空间里展现不同时空下所发生的种种。同时,庄姬公主在剧中不断的穿插出现,可以看出,在田沁鑫的理解中,庄姬成为了整个事件的幕后黑手。一定程度上,田版的叙事更加的精巧,但是林版的感觉却更加的细腻。相比之下,林版的叙事结构虽然传统,但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导演有着不同的风格。每一位导演都在创造着自己心中的赵氏孤儿。他们用导演风格创造了自己的心中所想,当然,观众也接受中加以自己的思想进行再次的创造认知。总而言之,中国话剧总是在不断地探索发现,交流切磋中不断发展。却更为细致。
参考文献:
[1] 林兆华《赵氏孤儿》剧本
[2] 田沁鑫.我做戏,因为我悲伤[M].作家出版社,2003.
[3] 满岩.田沁鑫:戏剧是一种寄情手段[N].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