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玲
【摘 要】数学教育随时代发展的改革是值得探索的,故在问题式教学的改进方面应有其相应的要求和评价原则。本文旨在阐述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改革策略方法以及对其的评价和改进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问题式教学
新形势下的初中数学问题式研究,改变了以往的数学给人死板单调的印象,给数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现在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入了问题式研究,这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中,用每个学生熟悉的数学情形来引导他们去思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主动思考积极性,兴趣的提升使每个学生愿意在数学的学习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让数学从学生认为的是一个死板困难的过程变成了有趣简单的探索过程。
1 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数学教育方法仅仅是课堂上老师单一的传授知识,老师单向的传授与学生的死记硬背相结合,学生缺乏思考,就会觉得枯燥且乏味,而且最终只能掌握某一题,却不能掌握某一类题型。在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只会逐步的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至于到最后的主观上不愿意学习数学,觉得数学学习死板困难。数学课也变成了一门死板应付的课程,在这种现象中循环往复,考试成绩必然不好。
2 怎样开展好问题式教学
2.1 利用合作学习开展好问题式教学
合作学习策略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古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是告诫我们要向身边的人多学习。每一个人都有他自身的优点和见解,所以在学习生活中,当面临问题的时候,适当的指引学生与身边的同学多交流,合作学习,学生就可以得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观点,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在与其他人的交流学习中,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2.2 利用抛锚策略开展好问题式教学
抛锚策略是说在数学问题式研究的过程中用真实的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案例带领学生进入问题,让学生拥有如身临其境般的体会数学问题。将理论融入实践。当学生被带入到情境中主动开始思考的时候就像停在岸边的船锚被固定了一样,真实的案例变成了钩住学生的船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3 利用支架策略做好问题式教学
支架策略是指在系统的学习中,老师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点逐步搭成支架,一个一个的联系起来。正如建筑工地上常见的脚手架一样,将知识点搭建成支架,所记住的知识也会变得更稳固。初期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梳理构建出知识的支架结构,当学生熟悉这一方法后,老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的梳理知识,将每一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构建出支架结构。这种学习策略中去掉了复杂的运算,仅仅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将以上三种策略相结合运用,初中数学的问题式研究将变得简便,也符合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对数学问题式教学的要求。
3 做好问题式教学的要求
3.1 重视学生的地位
问题式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问题式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更快、更轻松的学习数学,所以以学生为本是问题式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老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身水平为基础,考虑到课堂所传授的内容是否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举个例子来讲,教师在课后应该主动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肯定他们的进步,并且在评价的时候尽量用正面的鼓励的方式和学生交流,避免用消极的方式和学生交流。
3.2 做好总结工作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善于总结。总结包括学期末总结和不定时对自身的总结。对于教师自身要总结是否因材施教,自己讲授的知识学生是否可以理解,同时还应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的变化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在一段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指导学生如何加以调整和改正。老师和学生双向的评价有助于调整老师教学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的成绩。让学生看到自己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收获,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断地改进,向更好的目标前进。一次测验和考试并不能将学生的成绩完全的展示出来,但日积月累的总结可以。通过不间断的总结反思,不仅仅可以帮助老师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成绩,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认识自己。
教学策略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学会灵活运用与结合以上几种策略。最重要的是总结,总结出经验与不足才能更好的进步。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下的初中数学问题式教育有许多有效的策略和解决方法。本文中列举的仅仅是其中几个方法,更多更全面的办法还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包括如何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更快、更轻松、如何帮助学生总结心得体会让他们能在下次的考试中有所进步,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应用的学习策略也大相径庭。问题式数学教育将会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初中数学问题式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桂芳,李艺。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本质探究:从内容到课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5,(8),78-80.
[2]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