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娜 邵天缘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这一话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可以说是目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项合理措施。正确处理好大学教育模式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大学教育的根本理念,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去促进大学教育优质化的方向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不会背离大学教育的初衷,保证大学向更高更优质的层面长足发展。因此探索一个正确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教育;市场导向;培养模式;市场化;产业化
大学教育模式趋于市场化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兴模式,并且大学教育市场化改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成为我国大学未来发展的必要驱动力。那么为更好促进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平稳发展与教学质量,我们需要对教育市场化这个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要认清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与文化传承的培养模式之间的差异,这样在教育市场化的改革中大学教育才不会迷失其本质与宗旨,教育的意义才会得到真正的彰显与弘扬。
一、市场与高等教育的内在关联性
近年来大学的传统培养模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与变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并且这个模式已渐渐地融入了大学的培养模式中,成为了现代大学普遍接纳的定向化培养模式。定向培养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与,但我们需要认清市场与大学教育的内在关联,在市场化改革中扬长避短,做到以正确的市场化培养模式来提升大学的教育质量,这样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才会彰显其潜在的动力与优势。
1.认清大学教育宗旨与市场化培养的差异。说到大学的教育宗旨,北京大学蔡元培先生曾义正词严地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诸君需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1],从蔡元培先生的演讲中我们会看到研究学问是大学一直坚守的主旨,并且大学,是大学生做学问研究的地方,是培养人格与人文精神的地方,大学可以说是为探求真理,研究学问而产生的一个自治性的学术集体。1810年威廉·冯·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被认为是现代大学的开端,洪堡大学主张大学要有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培养人才能力,并且大学对来自大学以外无关因素的干扰需要有免疫的意志力。英国纽曼提出:大学的目标是传授普遍性知识,大学应有将高等优质的教育提供给每位学子的使命。可见中外的教育学家对大学教育的宗旨都有明确的说明与理解,大学的根本教育方针趋向于公益化,而不同于公益化。市场化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存在本质的差别,首先市场是追求盈利,追求将利益置于最大化为主导方向的竞争型团体。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也是趋向于将教学目标放在今后市场的需求上,设立一些好就业的专业定向的去培养能符合市场需要的学生。
2.正确认识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利与弊。很多学者在对市场化模式优势的挖掘时都有一些普遍共通的观点,即认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可以培养出综合性的高素质适应社会,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以市场化模式培养可以在学术建设上争取精益求精,并能促进大学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确市场化培养的优势在于能缓解今后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压力,并且也是一项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但我们在看到它的利处时也不能忽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提供市场化培养的大学培养体制还尚未完善,很多大学开设市场热门学科但却没有优秀的师资条件与教学条件,完全是为了多盈利,多收学生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那么在这样的模式培养下毕业大学生不能真正收获到同比正确的市场化培养模式下的就业优势。这种不正确的功利化市场培养模式则是导致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因此要认识到市场化教育模式的弊端和可能会衍生出的潜在的弊端是极其有必要的,只有认识和了解了市场化教育模式的利与弊,大学教育才会在改革中不失宗旨,才不会陷入迷茫。
二、文化传承与适应市场的双向培养模式
在认识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和其利与弊之后,我们就要明确在大学传统的培养模式与市场化的培养模式之间如何进行选择与取舍,如何将市场化培养模式以正确路径发展,如何让市场化模式发展的同时不忘文化传承,以此让两种模式的优势共同发展与进步。
1.如何让市场化培养模式正确而无功利化的发展。正如克拉克·克尔所说,由于“发展,转移学术重点和参与社会生活都需要金钱;哪些大学得到最大数量的金钱,就将有助于决定哪所大学拥有十年或二十年的发展优势”[2],这句经典的话可以说讲出了大学教育存在的功利化问题。纵观现在一些大学为了有更大程度的利益获取,这些大学选择淡化了大学本来的教育方向而开始向功利化方向发展,成了把追求大学组织自身的物质利益作为首要目的和最终目的功利化大学,而从本质上看功利性大学是大学功利发生异化的结果,是大学本质属性发生异化的结果。而要让大学走向正确的教育与发展之路还应从大学教育的本质原则入手,通过国家的法律制约与规范功利性大学表现出的假的市场化培养模式的行为,只有大学坚守公德心,不为金钱利益所动,并能有力发挥大学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样大学的教育质量才不会因功利化的影响而降低,有了大学精神,这样在发展市场化教育模式时才会不受功利化的打扰,才能让市场化培养模式真正的带给学子们就业的前途与希望。
2.改革模式也要不忘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每个大学都应具备的使命与责任,弘扬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本质,并且大学对国家前途,对社会进步有所作为的理想主义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是要培养出对民族,对社会勇于责任担当的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除了受过较多的教育和献身于专业外,还必须深切地关怀国家,社会以至人类的一切利害。也就是说他们还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社会良知,敢于伸张正义”[3]。“除了有纯理性的思考外,还要有对社会状况更直接的关心,对社会和现实人生有一种道德的承担,有政治和文化批判的职责。”[4]每个大学生除了要有文化知识,也要敢于为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负责。要明确自己来大学的目的和承载的希望,而这些精神层面的培养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的培养模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要想培养出这样的有理想,敢担当的高素质大学知识分子,大学必须在接纳市场化培养模式的改革中不忘初心,不忘文化传承,不忘大学的办学精神,那么这样大学的教育才会不走向异化的教育,大学才能更好的和时代发展相融合,成为新时代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优质的高等学府。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大学精神[M].文汇出版社,2003:21.
[2][美]克拉克·科尔,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