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无定法 触类可旁通

2016-05-30 15:49:42苏莺
新课程·中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审美创造力

苏莺

摘 要:学生处在这个由媒介编织的大网中,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获得信息。但接触得多不一定就会欣赏,面对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就一些实践和摸索,谈了提高欣赏课有效教学的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创造力;欣赏方法;审美

当今社会,报纸、书籍、手机、广播、电视等众多的传播媒介充斥着人们的听觉、视觉系统。传播媒介相互渗透,发挥自身特点,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信息网络。学生处在这个由媒介编织的大网中,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获得信息。但接触得多不一定会欣赏,面对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部分学生还是会茫然不知所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总结了一些提高欣赏课有效教学的措施与方法。

一、凝神静气观察法

有一次在给学生上艺术欣赏课时,媒体展示了波洛克的一幅滴彩画,我要求在欣赏完之后指出其中哪些是线条。学生的最初反应是:没有看见任何线条。我意识到,这是学生固有的欣赏习惯,需要帮助他们打破这个习惯,并且形成正确的赏画习惯。于是,我要求学生再次欣赏,仔细观看和辨认,直到看见其中的线条为止。几分钟后,学生发现,原来波洛克是在使用与传统不同的好几种方式创造线条:有些地方是用滴彩的方式创造线条,有些地方是用刷子刷出线条,有些地方甚至是用涂彩的方式创造线条。我顺势告诉学生,学会观赏线条,是理解整个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关键,有更好的认识,是理解本世纪西方主流画派的通行证。在日后的欣赏课中,我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这种欣赏能力,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空间。大部分的学生在欣赏课中一旦接触到作品,就能凝神静气地去体会作品中构图以及画面内容,这也是学会欣赏的第一步。

二、身体识别体验法

要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扮演作品的某些特征,以达到对作品的深刻体验。学生可以用身体模仿艺术作品中某个人物的姿势,可以模仿某个人物的面部表情,甚至可以模仿一幅抽象画的结构,还可以像画中人那样运动等。教师可以在学生模仿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和加深学生的感受和认识。例如,你内心的感觉如何?想法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一次,我们欣赏罗丹的《加莱义民》时,学生对作品一扫而过,有的甚至面无表情的观赏这幅作品。我觉得要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内涵,必须找对学习的方法。于是,我请了一组学生走到讲台前,模仿雕塑群中各个人物的姿势。学生很快就有了反应:“老师,好辛苦!”“好累啊!”“他们真是不容易!”很显然,这一举动促使学生迅速地对罗丹的作品作出了新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对艺术品的感受性,刺激他们进一步了解更多的关于艺术家和雕塑背后的故事。

类似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授课中运用得还有很多。比如说,欣赏《最后的晚餐》时,为了更好地体会画面中人物的神态和内心世界,我让学生现场表演,我们找来桌子拼凑成画面中的餐桌,找来水果和食物,通过演讲竞聘的方式,来征集耶稣和另外门徒的饰演者,尤其是犹大的人物扮演者,最后以合作的形式模仿作品中各个人的姿态和神情,每个“演员”各就各位,定格成现场版的《最后的晚餐》。我们还给每组演员拍摄了照片,最后挑选出最符合原画的作品,让他们交流心得。这样的经历对于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也许会一生难忘。在参与作品展现自我的教学之余,我还经常向学生展示一些在构图和形式方面非常有趣的非再现性作品,要求学生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身体姿势,更便于作画,使自己的身体变成一幅抽象的艺术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发挥了主动性,积极参与其中,并且乐在其中。

三、情感匹配游戏法

为了让学生能深入了解作品的情感表现,我还巧妙地运用了“匹配教学法”。在课前,预先将一些表现情感的字眼,如愤怒、激动、安静、欢快等,写在一张张卡片上,散发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根据得到的词语卡来创作一幅线描作品、铅笔淡画或一件泥塑,用来传达这个词语的含义。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我会将所有的作品粗略审视完之后,打乱并且展示,要求他们来判断,每一张卡片与哪一个字眼匹配。在展示的同时,我还会向学生提问,例如:“安静”与“愤怒”究竟有何不同?它们是怎样在你们的作品中被区分开来的?学生进行这一游戏倾向的活动时,往往表现得异常活跃。因为他们必须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去判断、思考和做出回答。

四、深入思考選择法

在欣赏课上,我还常常在引导学生观看一系列艺术品后,向他们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他们做出回答和反应,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例如,当学生第一次观看了《拾穗》这幅作品后,我就它的构图方式和人物的位置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和要求:请同学们注意,画中地平线是处于高位。现在大家仔细想一想,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提出这一问题后,我紧接着给学生发了问卷。紧接着,我给出了三个不同的位置。就三个不同的位置分别表示成A、B、C三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最后我进行了统计,看有哪些人分别在A、B、C上画圈,有哪些人在画圈时想到不止一个理由,有哪些人根本就没有画圈等。统计完毕后,我又向学生提出了下面的一个延伸性的思考题:《拾穗》这幅作品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我以选择题的形式来处理这个问题,试图拓宽思路,让学生像做其他学科的选择题一样来提高欣赏水平。久而久之,学生模仿思考,也学会了边欣赏边思考,知识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五、参与形式分析法

在教学中,还要使用一些能调动全班学生参与识别作品构成要素,进行形式分析的方法。在一次欣赏上,先是发给学生所要欣赏作品的照片,然后再发给他们一张透明描摹纸,要求依次找出和确定作品各种不同的构图方式,如焦点部分、相互平衡的成分、有方向性的运动等。学生描完后,我要求他们相互交换,然后小组讨论。有时候,我还抽取几个样例,全班一起讨论。

例如,在欣赏蒙克的《呐喊》时,我先让学生说出对画面的初步印象,当学生说出他们感到惊恐不安时,我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是看到了一个惊恐万状的人。这时,我把课前准备好的天蓝色纸片放到天空的位置上,使原来动感强烈,呈条状的红色天空变成了静谧的蓝色。紧接着,我又用纸片把画中桥的角度调整到画面平行,学生立刻做出强烈的反应,一致认为不能这样改动,只能保留作品原来的样子,否则最初的感觉就没了。此时此刻,学生真正意识到了作品中人物的痛苦与天空及周围的景象有关。原来,他们最初获得的惊恐感受,不光是看到了惊叫的人,还看到了令人恐怖的天空、倾斜的大桥、远处冷漠的人、似乎要将人吞噬的水,最终看到的是这些要素组成的一种整体的关系。欣赏完作品后,我把作品收好,然后准备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形式关系的认识。我让学生学着作品中人物的样子,捂上耳朵,惊恐地喊一喊、叫一叫,然后再回忆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及人物在画面上的位置,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作品的构图安排,特别是找准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认识了作品的要素、性质,又了解了其他形式关系。多法并用,加深理解。

六、欣赏与创作结合法

当学生在创作和练习时,一旦遇到困难阻隔,便会失去信心,甚至是兴趣。但如果他们能有一位艺术家做榜样,而这位艺术家的题材和手法以及风格和自己目前表现的作品有共同之处时,他们就很容易进入积极学习的状态,很容易从艺术家那里学到东西。有一次,当几个学生利用从杂志上剪下的画片片段创作一幅抽象拼贴画时,我发现,这几个学生对梦幻性的东西很感兴趣,就当机立断,给他们展示了几个擅长画梦幻作品的画家的画,其中有达立、克立、布莱克等人的画,展示的同时,又与他们进行了讨论。经过观看、欣赏和讨论后,学生深受启发,模仿着去创作,结果相当意外。学生不仅解决了手边的问题,还进一步加深了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再如,有一次诗配画的教学活动,我要求学生为《锄禾》来配一幅画,很多学生构思新颖,我记忆犹新的是几个学生想到了米勒的《拾穗者》,《拾穗者》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这不正就是中国古诗《锄禾》的国外版吗?学生能将自己的创作与所学作品有机联系起来,从中感受到画家的用心,这一点难能可贵,十分令人欣慰。

七、举足轻重评价法

在艺术欣赏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至为关键。学生要获得这种能力,必须具备较丰富的审美经验和创造经验,要有一定的洞察力以及良好的语言基础。在这方面,我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例如,在经过一个阶段的欣赏教学后,我搜集了一些作品的复制品,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风格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卷。学生很认真完成问卷的同时,还将自己的学习弱点填写在问卷上,平时做评论作品和畅想练习时,我也要求学生尽量以谦虚的态度倾听其他学生对作品的评述。这样一来,也便于我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说,初一的学生偏爱作品的题材、情節,而不是其形式要素,偏爱写实的东西而不太喜欢抽象和非具象的作品,而初三的学生则明显对一些复杂性的构图较为感兴趣,他们才有可能把作品的形式看成一种由各个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和谐整体。一段时间下来,很明显,经过这样的判断和总结之后,学生的欣赏能力迅速提高。

八、欣赏风格多样法

在教学中,我发现在开始阶段,多数学生都喜欢那种用写实手法画自己熟悉的或自己喜欢的事物,但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后,由于自己不断向学生展示不同文化的作品以及一系列从再现性作品到非具象作品,学生的眼界慢慢开阔了,开始接受更多类型的作品,并且也逐渐有意识地将作品进行分类,归纳同一类型作品的表现形式。在追踪他们审美趣味变化的过程,我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变化,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作品的类型和风格及历史变化,了解作品的异同。

综上所述,学生在这样的艺术欣赏课中发展了想象能力和独创能力,审美趣味提高了,艺术修养也与日俱增。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当不断充实自己,在自身具备了欣赏艺术再现和艺术表现的素质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和欣赏这些性质,帮助学生走近艺术作品那更独特的世界。

参考文献:

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出版社,2008.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审美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20:24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孩子唤醒了我的创造力
中华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38
智商、创造力与创新
市场周刊(2017年1期)2017-02-28 14:13:40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35:47
敦煌艺术考察所感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00:16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05:06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