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五人格与利他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

2016-05-30 14:51李晋
西江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利他行为

李晋

【摘要】:利他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界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大量研究发现人格因素对利他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大五人格模型是人格心理学领域广泛使用的人格模型,文章對其与利他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并探讨了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的HEXACO模型以及一般人格因素模型与利他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大五人格模型与其他影响利他行为的个体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未来人格与利他行为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利他行为;大五人格模型;HEXACO模型;一般人格因素;利他人格

1利他行为简介

1.1利他行为概念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A. Comte)提出,用来说明对他人的无私行为。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利他行为有不同的定义。Trivers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另一个无关有机体有利,而对做出该行为的有机体明显不利的行为”。而Batson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有意帮助他人且不期待外在回报的行为,或以提高他个人福利为最终目的的动机状态。利他行为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自发的不期待受助者回报。

1.2利他行为影响因素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利他者自身因素,受助者因素,情境因素和社会文化特征。其中人格是影响利他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利他者自身因素,人格可能通过两种方式影响利他行为:首先,人格决定了在一个给定的情境下对于特定结果的偏好。其次,由于人们通常选择适合自己的情境,人格决定了哪种情境对个体更具吸引力,所以关心他人的个体更可能参与到一些志愿活动的情境中。

2大五人格模型与利他行为

大五人格模型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人格理论模型。其包含五个维度: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和外倾性。在对利他行为的大量研究中,研究者一致认为宜人性是大五人格模型中可以预测利他行为的维度。宜人性甚至可能是预测利他行为的核心特质。

但是对大五人格模型与利他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争议。Bekkers总结了关于宜人性,外倾性和神经质与各种类型的利他行为关系的研究。[1]发现宜人性与志愿动机和献血有正相关,与慈善捐助和遗体捐献有负相关,外倾性与慈善捐助及其金额数以及器官捐献有关。他认为外倾性可以划分为活动性和社交性两个子维度,这两者在在人们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时表现的特别明显。外倾的个体参与这些活动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喜欢组织或者参与类似的活动,更容易被招募成为志愿者。外倾性与积极情绪也有关,而有研究认为利他行为与积极情绪有关,因而外倾性的个体可能会更加利他。这样看来高神经质的个体由于经常处于消极情绪中,做出利他行为的可能性低要于情绪稳定的个体。然而利他行为可能会缓解个体的消极情绪,从而促使神经质的个体做出利他行为。

Ben-Ner等人通过博弈游戏对人格与游戏中的利他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2]发现宜人性高的被试在真实的分配游戏中给对手的钱多,而外倾性高的被试只在想象的分配游戏中给对手的钱多。人格因素对游戏中分配行为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外倾性、责任感与利他之间的关系呈U型曲线;宜人性、神经质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曲线先迅速上升,后趋于平缓甚至略有下降。分配者对亲人的利他程度最高,其次是合作者,对陌生人和竞争者的利他程度基本一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线索,这一结果与下文其他研究的结果一起也许能部分解释不同研究中人格对利他行为影响的差异。Volk等考察了人格与公共物品博弈中的合作行为,发现宜人性可以预测公共物品博弈中的合作偏好。[3]Clark等人研究了人格因素对博弈游戏中合作行为的影响,他们让被试完成大五人格量表,并进行四个博弈游戏(最后通牒博弈,囚徒困境博弈,公共物品博弈和信任博弈),发现人格因素与博弈中的合作行为有关。[4]

Oda等使用自我报告的利他量表对日本被试的大五人格各维度与面对不同受助者(家人,朋友或熟人,陌生人)时的利他行为的频率进行了考察,发现女性在接受者是家人或者是朋友熟人的时候会有更多利他行为,但接受者是陌生人时没有性别差异,外倾性与对所有三种类型的接受者的利他行为都相关,责任感只与对家人的利他行为有关,宜人性只与对朋友或熟人的利他行为有关,开放性只与对陌生人的利他行为有关。[5]他们认为拥有来自朋友或熟人的社会支持的日本大学生更倾向于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而构建有社会支持的环境的能力与人格有关,一个外向和宜人的个体更会选择一个所有个体都会互助的环境,这无疑对他们来说很有优势。对于与Ben-Ner研究结果的不同,Oda认为,首先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在实验室中很可能被控制或消除了。对于家庭成员的利他行为频率取决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例如被试与家庭成员相处的时间,责任感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责任感高的个体可能更重视家庭,会花更多的时间与家庭成员相处,因而会在日常生活中对家庭成员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

3人格与利他行为研究的新进展

目前对大五人格模型与利他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争议。如实验室中进行的博弈游戏和实际生活中的利他行为可能受到人格模型中不同维度的影响,或者受到同一维度的影响程度不同,而且在实验室情境中被试更可能受到社会赞许性效应,或者实验者效应的影响。除此之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大五人格模型主要是以英语国家的研究为主,虽然在其他文化中也发现了类似的人格结构,但是并不意味着大五人格模型的跨文化的适应性无懈可击。

随着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对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加深,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诸如HEXACO模型和一般人格因素理论等新成果。心理学家对这些理论和模型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加深了对人格与利他的认识。

3.1人格的HEXACO模型与利他

HEXACO模型是在大五人格的基础上基于词汇学研究提出的一个新的人格模型。模型包含六个维度:情感性,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对经验的开放性,以及诚实-谦逊。模型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真诚-谦逊维度,主要测量公平,避免贪婪,忠诚和谦逊以及与他人相处时公平与真诚。Ashton和Lee认为情感性,宜人性和真诚-谦逊维度是区别HEXACO和大五人格模型的重要标志[6]。Hilbig等认为HEXACO模型中的HH维度与大五人格模型中的宜人性在某些方面存在重合,比如HH维度中的诚恳和谦逊与宜人性中的维度相似,这可能解释了HH能预测利他行为的原因。[7]他们对大五人格模型和HEXACO模型中各维度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被试测试以上两个量表后再通过一系列的独裁者博弈任务测量其社会价值取向,发现大五人格模型中的宜人性与HEXACO中的HH维度和宜人性存在相关,而且大五人格宜人性维度中可以预测亲社会行为的部分完全可以在HEXACO模型中的HH维度中找到,反之则不然。因而Hilbig等认为HH维度是解释亲社会行为的唯一因素。他们认为这一发现可以解释之前关于大五人格对利他行为影响的不同研究之间结果的争议,HEXACO模型中的HH维度相比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更适合预测利他行为。

3.2一般人格因素

在对大五人格模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学者认为在大五人格模型背后可能存在更高阶的人格因素。Digman發现在大五人格模型背后存在两个更高阶的因素,将其命名为Alpha(包括宜人性,责任感和情绪稳定性)和Beta(包括外倾性和开放性)。DeYoung等重复了Digman的研究,并提出一个近似的模型,并给两个高阶的因素命名为稳定性和可塑性,分别取代之前的命名。Musek借鉴了前人的结果,提出了一个人格的一般因素模型(General Factor of Personality, GFP)并探讨了GFP的因素结构。[8]

在这个模型中,大五人格模型的五个维度处于第一层次,稳定性和可塑性在第二层次,第三层次是GFP。这一研究支持了关于人格结构中存在一个单一的最高阶因素的理论假设。Rushton指出GFP得分高的个体是利他的,宜人的,有责任感的,社交的,开放的,有较高自尊,对生活满意以及较高的情商。而GFP得分低的个体可能会有适应不良,甚至人格失调。[9]

4人格与利他行为的研究展望

即使在研究中发现了人格因素的影响,同一人格因素对不同类型的利他或者亲社会行为的作用也不尽一致。如宜人性可能会影响献血行为,但是对遗体捐献行为可能没有作用。在博弈游戏中能促进利他行为的因素可能对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行为没有作用。因而对于不同类型的利他行为与人格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求得到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除了大五人格,还有很多个体心理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产生,如共情,自我监控,自尊,心理控制源等因素。而这些个体心理变量与大五人格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这些变量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可能作为中介或调节变量对人格因素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人格因素对行为的作用还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比如旁观者数量,实验室情境与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以及对帮助需求的紧急程度等。不能脱离情境因素去单独考察人格的作用已经成为目前人格心理学家的共识。此外,实验室研究的结果会受到情境,实验者效应以及社会赞许性效应的影响,从而导致外部效度低,在未来有必要将具有更高外部效度的现场研究与实验室研究结合起来。除此之外还有受助者因素,如受助者与利他者的群体关系,社会距离,相似性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利他行为是否发生以及程度。最后,利他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规则的影响,而这些对于人格的形成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考察人格因素时要重视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加强跨文化研究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REN? Bekkers. Traditional and Health-Related Philanthropy: The Role of Resources and Personality [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06, Vol. 69, No. 4: 349–366.

[2] Avner Ben-Ner, Amit Kramer. Personality and altruism in the dictator game: Relationship to giving to kin, collaborators, competitors, and neutrals [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1, 51:216–221.

[3] Volk, S., Th?ni, C., & Ruigrok, W. Personality, personal values and cooperation preferences in public goods games: A longitudinal study [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1, 50:810 – 815.

[4] C. Brendan Clark, Christopher B. Thorne & Jordan Vann. Five-Factor Personality and Cooperative Behavior [J].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4, Vol. 16, No.3: 481-494.

[5] Ryo Oda, Wataru Machii & Shinpei Takagi. Personality and altruism in daily lif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4, 56:206–209.

[6] Ashton, M. C., & Lee, K.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ajor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1, 15, 327–353.

[7] Benjamin E. Hilbig, Isabel Thielmann & Johanna Hepp. From personality to altruistic behavior (and back): Evidence from a double-blind dictator game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15, 55: 46–50.

[8] Musek, J. A general factor of personality: Evidence for the Big One in the five-factor model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7, 41:1213–1233.

[9] Rushton, J. P., & Irwing, P. The general factor of personality: Normal and abnormal [A]. In T. Chamorro-Premuzic, S. von Stumm, & A. Furnham, The Wiley-Blackwell Handbook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 London: Wiley-Blackwell, 2011: 132–161.

猜你喜欢
利他行为
组织中利他行为的可持续性及其前因机制:基于主动性动机视角*
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受益人利他行为的影响:基于道德补偿的视角*
感恩和领悟社会支持在上海市临床医学本科生共情能力与利他行为间的作用分析
成人依恋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
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编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研究
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传承利他文化 弘扬助人品质
中庸实践思维视角下的网络及现实利他行为比较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