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波 肖楠 周涛 刘晓天
摘要:军校学员领导能力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领导能力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其未来能否担负起部队建设的重任。加强对我军院校学员领导能力培养的研究,探索目前我军院校领导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提出科学合理的学员领导能力培养途径,是我军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打得赢”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军校;学员;领导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052-02
现代社会是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社会。大数据在军事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导致战争也步入了大数据时代,对数据信息的获取、传输需求及依赖越来越高,争夺和控制数据这一至关重要的资源将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但是人作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尤其是对军事指挥人才的领导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战争的需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把培养军事人才的领导能力作为军队建设的重中之重,对军事教育训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一、我军院校学员领导能力评价概述
当前,我军院校对学员的培养实行学历教育和任职训练并行的模式,但是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能力素质不够全面,尤其是在领导能力方面还存在短板。但军人身份的特殊性、军队管理模式的多元化以及部队的实际需求对军官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军人岗位任职和部队人才建设的需要,是军队管理效能和任务效能的需要,是军事管理客观规律与国际趋势的需要。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高科技化的武器装备和扁平的指挥层级体制对军事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模式培养的人才已很难适应部队建设发展的需要,军事人才的领导能力亟待加强。在此背景下,摸索我军院校学员领导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新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我军院校学员领导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员领导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一是没有足够重视对学员领导能力的培养,仅仅局限于第一任职。对学员领导能力的培养目标缺乏长远目光,只关注眼前而忽视未来,往往把领导能力培养定位在为满足部队第一任职需要上,忽视对人才发展未来的培养。二是缺乏个性和特色,即我军院校培养的学员往往共性多于个性,缺乏个性特点和创造力,尤其在领导能力上表现更加明显。三是对加强我军院校学员领导能力的内涵把握不到位。我军院校对学员领导能力的界定较为笼统和模糊,所制定的培养方案和措施针对性、可行性不强,效果不明显。
2.对学员领导能力培养认识不到位。一是容易片面地认为“领导”就是“官”,或者“领导者是天生的”,领导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能培养的。在调查中也发现部分被调查者存在着“培养领导能力”就意味着鼓励学员去“做官”、“当领导”的思想,认为领导能力的培养会助长学员的功利心以及工作中眼高手低的情况。二是有很多军校教育者和管理者虽然看到了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指挥能力等有许多相互交叉融合的地方,但往往又不加区分的将这几个概念等同起来。正是这些观念上的偏差不仅引起了人们对领导力培养的意义缺乏深入理解,在实际生活中也容易出现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和管理能力、指挥能力等混为一谈的情况。三是对加强学员领导能力培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在具体培养实践中又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具体有效的措施,主要依赖于军事训练、部队实习、日常管理等环节中的自发培养。
3.学员领导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缺乏。一是由于学制的特点,缺少传帮带实践环节,没有很好地挖掘各年级层次的学员在领导能力方面传帮带的巨大作用,没有很好地在培养学员领导能力方面提供发挥作用的空间。二是缺乏锻炼机会,即没有很好地为学员提供锻炼领导能力的机会,而且在一些锻炼机会中也没有能好好引导。调研中发现,部分学员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认为“通过学校的培养和自我学习能够发掘和提高领导能力”,但只有少数人对学校提供的领导能力锻炼机会感到满意。大多数学员认为院校在课程设置、军事活动、体育训练等方面对领导能力的培养不能完全满足其需要。
三、我军院校学员领导力培养的改善对策
1.优化顶层设计。科学的顶层设计是前瞻性与可行性的有机统一,要把领导能力培养纳入军校学员培养目标,优化顶层设计,尤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构建和完善领导能力培养内容体系。要以高级技术、指挥、管理人才能力素质结构模型为依据,遵循军事领导者的成长规律,按照逐级培训的要求完成逐级递进的内在发展过程,合理界定军校学员的培训任务,建立具有军队院校特色的学员领导能力培养内容体系。二是科学构建领导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学习领导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是进行领导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构建领导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当按照基础素养、专业能力、创新实践、综合扩展的要求,研究确定达到领导能力培养目标的具体支撑课程,开设必修课、选修课、自修课和讲座等相配套、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三是科学构建领导能力培养评价体系。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于领导能力培养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能够帮助学员了解自己在领导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学员领导能力的提升。
2.推动领导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领导素质培养理论课程体系,在提升理论素养的同时,针对部队特点帮助军校学员提升领导技能,是推动领导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要构建互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必修课课程要突出基础性。当前的军校学员培养方案中,对领导能力培养没有基础性的要求,然而学员领导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基础理论作为支撑。作为未来的领导者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是丰富而复杂的,包括现代领导管理理论、心理学、法学、伦理道德等方面,所以应增设《管理学基础》、《领导学基础》等必修课程,需要通过加大学分要求,增加学员领导能力培养的强制性。选修课要突出专业性。作为必修课的补充,选修课程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拔高,更加体现军队管理特点。当前,我军院校设置的选修课中,领导方面的课程偏少,需要增设有关领导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尤其是应当增设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可以开设《军队基层管理》、《军人心理学》等课程传授与部队领导岗位紧密结合的理论与技能。二是要创新知能统一的教学模式。要紧扣学员领导能力培养的中心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小班化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联教联训等教学模式改革。这同时要求教员在课内教学中进行学员表达能力、科学思维、组织指挥和团队意识培养,将学员领导基础素质培育广泛融入课程教学。可以采取团队学习模式、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等创新的教学模式,来达到课堂教学的知能统一,并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员领导能力的培养。
3.构建分级锻炼机制。要更新理念,合理设置各岗位。在“模拟连”制度下,最重要的就是合理地设置岗位,既要考虑到岗位设置的合理化,也要考虑所有学员领导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岗位任职,赋予模拟旅、营、连、排、班等不同岗位的相应职责任务,构建学员领导能力培养多阶递进的岗位模拟机制,让学员走到前台,在日常管理、演练拉练、指挥决策等工作中“唱主角”、“挑大梁”,使其在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完成一项组织任务、处理一个管理难题等模拟实践中,加深对领导活动的理解和认知;灵活采取干部教员指导帮带、高年级带低年级、老骨干带新骨干等由低到高逐级锻炼的办法,塑造学员的决策、组织、执行等领导基础素质,提升广大学员的领导实践能力。
区分层次,使用骨干传帮带。学员领导能力培养必须严格贯彻层级制管理机制,为领导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模拟连”岗位设置后,接下来的关键环节就是选拔学员到不同岗位上任职。贯彻层级制管理机制首先要依据学员个人领导能力和自身素质水平的不同来确定所要赋予的领导职责和权利,从而为学员锻炼领导能力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通过一届届模拟骨干的更换,发挥好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力争所有学员的领导能力得到提升。
营造自主管理环境。建立“模拟连”制度,就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员自主管理的优势,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动态过程,逐步趋向自我完善,使整个管理系统取得最佳的管理效益。据调研了解,影响学员自主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同级学员之间管理上“放不开”,其次是设置的管理职务在许多情况下演化为干部的“传话筒”,最后是自主管理的执行问题。对同级学员之间管理上“放不开”的问题,可将不同年级学员编入一个学员连,使其成为一个包含各个年级,有一定等级结构的系统。对骨干职务演化为“传话筒”问题,应当加强干部及学员共同的思想认识,干部必须在思想上“放得开”,敢于让学员自主管理。担任骨干的学员应当主动想问题,对自己的岗位高度负责。对自主管理的执行上的问题,一方面应该在骨干选拔上遵循“优者先任,逐级选任,典型引路,整体提高”原则,既要优先选用有领导能力基础的学员担任各级模拟连领导职务,又要注重对领导能力比较薄弱的学员的岗位锻炼和任职指导。另一方面在职务任期上应相对稳定。建议一般以3~6个月为一个岗位周期,个别岗位可以延长至1年。如旅长、政委、营长、教导员职务可以以一年为任期,副旅长、副政委、副营长、副教导员和连长、指导员职务可以6个月为任期,副连长、副指导员、排长、副排长、班长可以3个月为任期。一旦任期确定,坚决做到“到期换人”,尽可能让更多学员参与到管理中,提升自身的领导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泉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王军霞.军校综合大学学员领导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3]王瑞,李龙美,周婧,赵炜.军校学员管理能力培养问题分析[J].高等教育学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