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2016-05-30 08:44:52吴小丽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境界语文课堂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算成功呢?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有情趣的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带领学生进入语文的世界。王崧舟先生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书面文学语言的学习应由语文课承担,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靠语文课完成,但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建设生命与精神家园也应该是语文课堂的建设目标。因此,要评价一堂语文课堂是否获得了成功,不应该看表面是否的热闹,而应该考虑学生是否进入了语言、情感和生命三重境界。

一、语言境界

语文课堂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能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关键是靠教师掌控语言的能力,毕竟学生主要通过语言的交流获得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把教材里“死”的书面语言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活”的口语传授给学生。《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中的“感悟苏轼旷达的境界人生”情节中,教师借助于焦晃老师那极具穿透力的朗诵带领大家进入旷达的境界,并用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这种共鸣使得课堂进入了第一境界:语言境界。

当然,语文课堂的核心应当是对于文本的语言领会与语言鉴赏,因此语言境界也离不开这两点。本课例中 “读”字贯穿教学始终,在“粗读”中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在“齐读”中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激情,在“品读”中彻底让学生通过有声有形的语言进入无声境界,感受语句的形象美以及文中感情与哲理的整合。课例中还十分重视对时空的再三玩味。“大江”“浪淘尽”……这些富有质感与情感的词语支撑与贯串着丰富的形象,构成天地间广阔的视野,展示了作者的豪迈激情,表达了作者面对仕途的不得志所体现出来的豁达乐观的情怀。诗歌的语句与作家的情感在赤壁与教室之间激荡,从遥远的古代缓缓走来,走进我们的文本,走进我们的心里。

二、情感境界

在语文的文本中,我们看到的是真景象、真事件、真实人,品到的是真感情、真性情,这种丰富的人文精神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所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如果不去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意蕴,那么语文学习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在本课例中,教师先从“苏轼一生写词三百四十多首,其中豪放风格词只有20多首。那为什么还称他是豪放派代表词人呢?”导入,带领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的状态,接着通过几个大的场面来蓄势,而在介绍作者时巧妙地把他的生平带入,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认同,然后通过各种方式的“读”和讨论,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境界中去了。当然,教师自己首先就是被文中的文辞美、人情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累就不可能倾情,情不动则辞难发。纵然言于声也非出于心。正如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所说,“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

本课例是一篇蕴藏着丰富情感的文质兼美的诗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感悟作品中极具个性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教育,出自心灵又归于心灵,教师通过对文章语言的精准剖析,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对文章情感脉搏的准确把握,把文本中的优美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去,让心灵变得高尚而优雅,使情趣变得高雅而有品味。

三、生命境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理念,尊重彼此的生命,尊重各自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孕育健康的心灵,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探寻生命意义,建构生命的信仰,全面提升生命境界,这是学科人文性的需要。《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把传道放在了首位。语文浸润着人文的色彩,流淌着生命的动感,承载着智慧的传递,因而语文课堂必须凸现人文关怀,使之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精神交流的园地。

科学的审美认知首先是从尊重作者的生命个体开始的。语文的工具功能只是它的“形”,人文价值才是它的“神”,每一篇文章都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情感,是一种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这就要求我们领会其中蕴含着作者鲜明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笔者第一次上《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感觉非常容易,由于词的语言相对较少,且本词情感的抒发又比较直接,在上课时还是能较好的驾驭的,但在课后笔者对学生的了解中,发现他们除了知道“这是一首豪放词”外竟没有什么别的收获。笔者想这不是文本所想呈现给我们的,于是有了我的进一步思考。今年笔者在上的时候就特别注意到了这点,因此改变了教学方式,一开始上课就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让他们从对词的现有认识上去思考,把一首词和我们整个词史有机地串联起来,而且笔者有意引导学生去解读作者最后的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结合作者所深受的儒道释思想,去正确把握作者的心态。这样既带领学生有了深入的思考,又充分尊重了作者的人格独立,才能真正把文品和人品合二为一。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个性化旅行的过程,是生命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来得深刻得多。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独特而无可替代,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内在体验和感悟也无人可替代!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并保证他们充分施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是所说的“生命境界”。让学生在“安全”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独特感悟,在多向的“对话”中逐步提高感悟水平。

(吴小丽 江苏省仪征中学 211900)

猜你喜欢
念奴娇·赤壁怀古境界语文课堂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19:30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54
品“境界”
中华诗词(2019年3期)2019-08-30 03:46:20
《念奴娇·赤壁怀古》情感的起承转合
慎独的境界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44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基于教师角色转换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5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9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