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海双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地方课程被列入了国家基础教育体系中,成为了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并列的教学内容,而且已经在各级学校蓬勃开展。作为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及被社会、学校和家长给予厚望的学科,如何发挥它的育人功能,是教师们应当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地方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了几点提高初中地方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教学借鉴。
【关键词】地方课程;教学质量;方法
地方课程属于二级课程,涉及到一个地方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地方课程的教学是基于学生的体验,而且反映了地方本土文化特色,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直观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提高地方课程教学质量。
一、初中地方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明确教学目标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不少教师是围绕教材来制定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当成了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工具,这违背了新课改倡导的“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要求,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思考怎样利用教材来实现教学目标。当前,初中地方课程教学还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有偏差、照本宣科教学流程。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初二年级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中的《百年战争,志在千秋》这一课时,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以此讲述了民主革命时期,浙江地区的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其中涉及到了很多历史人物,这位教师将每个历史人物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般地一语带过,没有详略、没有主次,没有突出重点。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既没有记住先烈们的名字和事迹,也不知道学习这一课的意义何在,形成这种结果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位教师没有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导致教学活动松散随意。
2.活动开展缺乏指导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学习知识,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生活和生产实践,如果只有知识讲解,没有实践活动,或者只有活动,没有理论指导,都是不全面的。地方课程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某个地区的人、事、情,学习内容基本上是学生感兴趣或者熟悉,学生也乐于参与实践活动,有的教师就抓住了地方课程教学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完全放手,只是告诉了学生活动主题,或准备了一些素材,导致部分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不知道如何合作、分工。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浙江人》中《见义勇为,托举生命希望》一课时,设计了让学生搜集浙江见义勇为事迹的活动,可是学生们找到的大部分是因见义勇为而牺牲或者受重伤的例子,搜集到的素材范围比较狭窄。这就是因为活动前,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指导,没有告诉他们“见义勇为”包括的范围,导致学生只局限于某一方面来搜集活动素材。
3.教学内容停留在教材
当前,地方课程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即教师照本宣科地开展教学活动,没有改革的意向和痕迹,甚至有些教师完全照搬教材内容,即便是教学顺序和过程也按照教材的编排来实施。虽然对教师来说,照本宣科可以节省很多备课时间,也不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创新,但是地方课程是根据某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的,教材内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如《人·自然·社会》的每一课都设置了“信息源”“链接钮”等栏目,这表明,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备课和教学的参考,不能把它当做唯一的教学依据,否则会削弱地方课程的特点和魅力。
二、提高初中地方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1.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对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如果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就会导致教学活动的低效或者无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中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意见(试行稿)》中指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全面的发展。因此,初中地方课程教学的开展,需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有了目标,课堂教学就有了方向。当然,多元化的目标并不是要求每节课都制定“三维目标”,也不是“三管齐下”,而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有侧重地制定目标,如有的侧重于学生能力的训练,有的侧重于感情的渗透。
2.加强活动指导
地方课程作为一门具有实践性、地域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独立课程,除了必要的理论讲解,应当多开展实践活动,如可以采用问题探索、游戏活动体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来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兴趣、经验、能力、情感的综合提升。而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尤其是地方课程教学并不缺少活动,更多的是学生缺乏对活动理解和老师的组织、指导。比如,初二年级《人·自然·社会》中《民间文化瑰宝》一课,教材中有一个“浙江民间文化瑰宝研究报告会”的活动设计,学生可以搜集到很多民间文化资料,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写活动过设计,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活动方案,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渗透思想教育。以余杭民间舞蹈“乔司莲湘”为例,教师可以提问:乔司莲湘是如何起源的?为什么能够在当地得到传承?如何挖掘这门艺术的价值来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就如何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提几点建议,等等。这样的活动指导既让学生明确了活动要求,也使他们通过活动提高了认知,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3.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
地方课程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但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地方课程是省级的,综合了某个省份的人文、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因为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有限,不可能熟悉或了解地方课程教材中的每课的内容,为了发挥这门课的教育价值,教师在教学和取材中应当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的资源,用学生熟悉的素材代替教材中内容,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传承、风土人情,认识家乡的发展现状,进而将他们的情感上升到对祖国、对民族、对社会的热爱与关心。
4.珍惜课堂生成
教育的艺术和技巧不在于能够预见教学活动中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地方课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生成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会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或者意外,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当把握住课堂生成的机会,使不确定因素、意外变为课堂的点睛之笔,使教学活动更加精彩。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用心聆听,及时捕捉“意外”,将其生成为教学的一部分,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性。
5.完善评价方式
评价是对地方课程实现程度的判断,也是教师反思、完善和创新教学的依据,因此,提高地方课程教学质量,完善评价方式也是重要一环。有位教师上完一节初中地方课程后,在黑板上写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第二天上交作业本,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依据。评价固然不可缺少,但不是这种为了评价而让学生做作业,教师应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学生,既要注重学生综合知识、个人兴趣特长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评价,也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
三、结束语
当前,不少地区开设了地方课程,但是其开发和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索、实践、反思,让地方课程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郑向春.提高地方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初探[J].语文天地,2014(10).
[2]金朝晖.把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谈谈如何提高地方课程的教学质量[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