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的研究

2016-05-30 07:56:04叶景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9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归因

叶景明

摘要:对学业成败的归因将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因此教育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行为中的心理倾向,正确认识归因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学风教育当中,提高学生学业成功的期望和行为的功效感。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业归因又有其自己独特的特点。本研究随机从大连民办高校选取100名大学生来探讨其学业成败的归因特点。采用问卷调查法,经过信度、效度检验后,运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得出民办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为日后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业成绩;归因;民办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18-02

一、问题提出

1.归因的含义。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和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195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创建了归因理论,之后这一研究领域异常活跃,涌现出大批的科研成果和理论假设。其中20世纪70年代以来,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有力地充实和发展了归因理论,被西方心理学家推尊为近代归因理论的杰出代表。韦纳接受了海德的关于归因的提法,即把原因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并在这基础上提出了另一种尺度,即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个方面。依照这两种尺度,韦纳把人们在成就范围内获得成功或失败的结果看为能力(A)、努力(E)、任务难度(T)、运气(L)的函数。即O=f(A.E.T.L)。

2.研究意义及应用。归因理论是美国当代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成就动机范围内。而在实践中,应用较多的就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训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从而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进行归因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和有意义的。它为人类行为的控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并广泛地应用到心理现象的各个领域。

二、研究方法

1.被试。被试选自大连市民办高校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共100名。经数据质量剔除无效被试和有缺失数据的被试后得有效被试共97名。其中大一48名,大四49名。

2.材料。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进行研究分析。先采用开放式问卷,收集归因的类型倾向,从中选取代表性问题构成封闭式问卷。所用封闭式问卷分别呈现成功和失败两种假设情景。每道题附有一个5点量表。被试从完全符合(1分)到完全不符合(5分)中做出唯一选择。分数越高表明这一因素对成功或失败的影响越小。

3.统计分析。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统计。

三、研究结果

1.问卷的信度效度:①再测信度:首次施测三周后,在两所高校中又随机从上次评定的大学生中抽取30名,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份,用于分析问卷的再测信度;②内部一致性系数:因本研究采用多级记分制,所以我们采用α系数来评估信度发现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比较高;③效度检验:请有关专家对本问卷所有题目进行鉴定,检测其内容测量大学生归因特点。

2.主成分因素分析。经过主成分因素分析两次旋转后得到8个因子,分别命名为:①学习方法、②任务难度、③教学质量、④努力程度、⑤能力、⑥心境、⑦他人帮助、⑧运气。其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692,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1204.407,df=406,sig=.000。量表总解释率=66.304%。

3.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一般特点。大学一年级学生对学业成功原因的排序为:学习方法、能力、教学质量、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心境、他人帮助、运气。其中,学习方法、能力、教学质量、努力等原因平均数明显低于其他原因。这是大学低年级(大一)学生认为导致他们学业成功的主要原因。而运气、他人帮助、心境是学业成功的非主要原因。大四学生对学业成功原因的排序是:学习方法、努力、任务难度、能力、教学质量、心境、他人帮助、运气。其中学习方法、努力、任务难度等原因是学业成功的主要原因,而他人帮助、运气是学业成功的非主要原因。大一学生对学业失败原因的排序为:学习方法、努力、能力、心境、任务难度、教学质量、运气、他人帮助。其中,学习方法、努力、能力等原因被大一学生认为是导致学业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他人帮助、运气、教学质量是非主要原因。大四学生对学业失败原因的排序是:学习方法、努力、教学质量、心境、能力、任务难度、他人帮助、运气。其中,学习方法、努力、教学质量是主要原因,而运气、他人帮助、任务难度是非主要原因。

4.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方差分析。年级与成败结果的共同作用明显地影响各种原因,其中仍以年级因素为主。具体分析年级水平差异发现:在成功情境下,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在他人帮助、教学质量、任务难度的原因认知存在明显差异,而在失败情境中,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在他人帮助、教学质量和心境三项原因认知上的差异达到了及其显著的水平。这充分地说明了大学中高低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归因倾向。

四、讨论

1.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大学生高低年级对考试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特点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影响考试成败的8项主要原因,有不同的排列次序。学习方法无一例外的被大一和大四两个年级认为是导致他们成功或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同时不论在成功或失败的情境下,把运气和他人帮助认为是最不可能导致他们学业成败的原因。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提倡谦让精神,作为成长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学生而言,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这与西方提倡个人主义、个人奋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②归因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我们知道人类有一种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欲望和行为原则。在本研究中大四学生认为导致学业失败的归因顺序为学习方法、努力程度、教学质量,而不认为是自己的能力。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消除焦虑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防御归因,也是建立在动机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归因偏差;③民办大学生在失败面前敢于承担责任,做自己努力不够的归因。无论大一还是大四的学生在面对失败时都勇于做自己努力不够的归因,正视自己的努力不够,敢于承担责任,暗示自己今后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④民办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所获得的成绩有一定的认识,无论这种认识是可取的还是不可取的。大一和大四学生无论在成功还是在失败情境下几乎都能够对自己所获得的成绩结果有一个认识,做出一个归因,都曾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有一定的思考。

2.对民办大学生学业成败的归因的年级水平差异的分析。归纳起来大一的学生把能力这一因素看得很重,所以在成功和失败的情境中,归因顺序都是很靠前的。这也许是大一新生刚入学的缘故,他们认为适合干什么比努力做什么更为重要,另外一个可能是自谦人格的因素影响的。大一学生当取得好成绩时认为这是适合某学科的结果。这样做可以防止别人说自己爱争强好胜,保护自己使自己与主流文化相一致,而长期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于稳定的、不可控的内因——能力,不利于其自信心的培养,长期这样对其心理是不健康的,需要加以调整和疏导,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大四学生无论在成功还是在失败的情境中都认为努力这一因素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这说明其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客观环境,有利于自尊心的保护和自信心的培养。其次要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这对学生自身人格的重塑,提高分析事物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如今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与当代社会对人们的认知水平要求极不相称。克服元认知水平低的主要策略是对归因过程和归因方式进行再归因。归纳自己常用的归因方式,总结各种归因方式的利弊,这样就能够有效地矫正或部分矫正自己的归因误差。最后,要使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正确评价自己、完善重塑自己,使自己更加完善,运用归因理论为自己服务,为他人服务。教师更应在实践中学习掌握归因训练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受调查样本的局限,调查的代表性还不够广泛,难以对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或特点做出概括性的断言,但从大学生学业成败结果归因分析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趋势上,还是可以蠡测这一理论的鳞爪。

五、结论

大学生无论在成功或失败情境下都能够对自己所获得的成绩做出归因,都认为学习方法是导致他们学业成绩高低的最主要的原因。大四高年级学生无论在成功还是失败情境下都把努力这一因素看成是影响其学业成绩的主要原因,而大一低年级学生则在失败的情境下,更多的把原因归于自己在这方面没有这个能力。

参考文献:

[1]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56.

[2]B·Weiner.Human motivation[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5:120.

[3]杨林慧.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06,(4):105.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归因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高职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38
父母因素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大专护生自我效能感、就业取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