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纪 王凌燕 杨晓丹
摘 要:目的:研究中职学生智能手机依赖的情况。方法:采用《中职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1287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职学生智能手机依赖在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饮酒、在校食欲是否良好、每月手机使用费用、每月上网流量以及手机使用的主要用途上有较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职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问题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关键词:中职学生;智能手机依赖;人口学特征
智能手机依赖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尤其青睐青少年。本研究选取吉林市某中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智能手机依赖的现状和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能够找到智能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为学校管理者制定学校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吉林市某中职院校,整群抽样选取在校学生1287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87份,回收1273份,实得有效问卷1233份,有效率95.8%。
2.研究工具
(1)中职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表。《中职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表》为自行设计,包括“一般情况”和“手机使用情况”。
(2)智能手机使用成瘾测量。本研究采用熊婕编制的《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来衡量学生是否存在智能手机依赖。量表有16个条目,涉及4个维度: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83,重测信度为0.91,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
3.测试过程与统计方法
利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录入采集数据,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分析
1.人口学特征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中职学生智能手机依赖在性别(t=-2.447)、是否吸烟(t=4.242)、是否饮酒(t=4.138)、在校食欲是否良好(t=-2.137)、每月手机使用费用(t=-8.281)、每月上网流量(t=9.629)、手机使用的主要用途(t=4.792)上有显著差异(p<0.05)。性别方面女生手机依赖(46.7±13.05)程度高于男生(38.78±10.89);吸烟的学生群体手机依赖程度(55.08±11.95)显著高于非吸烟人群(43.55±12.35);饮酒学生群体手机依赖程度(54.25±11.85)高于非饮酒学生(43.55±12.35);统计结果显示,在校食欲不好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47.79±12.10)高于食欲良好的学生(43.00±13.74);学生手机依赖程度的高低在每月手机使用费用、每月上网流量方面也体现出显著差异,手机费用高、流量使用多的学生群体手机依赖的程度高于费用低、流量使用少的学生;在手机使用的主要用途方面也有差异,选择“网络社交”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高于选择其他用途的学生。
2.讨论
研究显示,在人口学特征中,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饮酒、在校食欲是否良好、每月手机使用费用、每月上网流量、手机使用的主要用途等项目与智能手机依赖存在显著个体差异[1]。在性别上,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对智能手机的依赖[2]。原因可能是女性的情感细腻,经常用手机维护朋友圈,与朋友进行情感交流。女性更关注自己的形象,上网购物的时间比男性多。女性喜欢用手机观看情感类影视剧。因此女性更容易出现智能手机依赖;研究发现吸烟、饮酒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智能手机依赖。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由于有吸烟、饮酒习惯的学生,自身自控力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多数时间内心比较空虚,把较多时间花费在手机上,所以较容易出现智能手机依赖;研究显示,在校食欲不好的学生容易出现智能手机依赖。说明智能手机依赖影响学生的食欲,原因可能是对手机过度关注的学生,不能按时吃饭,经常不按时吃饭,导致空腹时胃酸分泌刺激胃肠道,使胃肠功能出现障碍,如继续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研究还发现,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主要用途是在网络社交和娱乐方面。原因可能是现在年轻人都通过微信、微博交流,喜爱明星,对新鲜的事物比较好奇。每月手机费用越高、使用流量越多的学生对智能手机依赖性就越高。分析原因可能是智能手机依赖的学生,会长时间使用手机,所以每月手机费用和手机流量较多。
参考文献:
[1]董海军.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需求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04:15-19.
[2]Hong,F.Y.,Chiu,S.I.,&Huang,D.H.A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y characteristics,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use of mobile phone by Taiwanese university female student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28,2153–2159.
(作者单位:于纪、王凌燕、杨晓丹/吉林职工医科大学,吉林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