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赟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情境;生活现象;学习
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102—01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顺利展开的支撑,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而“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啦!你们看,老师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的头像,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笔者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不满的情景,并提出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笔者:“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二、从生活现象中引入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他们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因此,教师就要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由此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位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学生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 还有的学生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习的过程是赋予知识个性化的过程,如调查、操作、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有关活动,获得体验。教学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乐于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否具有学习的兴趣,克服困难的精神。学生的参与度是评价一节课的首要标准,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首要条件,更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使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做到:1.积极旁观;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3.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重视过程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探索的经历意味着学生要面临很多困惑、挫折,甚至失败,学生也可能在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之后,结果并不理想,但这些是学生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为留给学生的可能是一些对他们终生有用的东西,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内涵实质,设计生动有趣的、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与验证等数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知识,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现实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索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