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下身子真干事 心中装着穷苦人

2016-05-30 10:48高阳卞瑞鹤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西王驻村村民

高阳 卞瑞鹤

2010年7月,河南省委决定,从省、市、县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经济贫困村、基层组织薄弱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这些驻村第一书记中,有一位年龄最大、级别最高、驻村时间最长的典型代表。她待乡亲如同父母兄弟、干工作不分白天黑夜;解决问题亲切有效、走访群众像邻家大姐——她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副巡视员、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第一书记吴树兰。

虽然对吴树兰的事迹早有耳闻,但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月前的“2016年三农宣传工作座谈会”上。当时,她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位再平常不过的中年女性。直到专家学者发言期间,听到她谈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对基层群众生活的了解时,我才真切感受到,吴树兰这个响当当的名字的确名不虚传。

说巧合也罢,说机缘也好,记者原本与吴树兰约在办公室采访,因各种原因,变成了与她一同回到新蔡县孙召镇大吴庄村和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进行了次实地采访,这里分别是她曾经驻村和正在驻村的地方。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当然是在办公室面对面采访所不能拥有的。

上午:车上采访,电话响个不停

上午8点多,记者按照约定接着吴树兰,一同赶往新蔡县孙召镇大吴庄村。与驻村第一书记吴树兰共同生活的一天正式开始。

“我从2010年开始驻村,先是在新蔡县大吴庄村,在那里待了3年半,到2013年12月份回来的。”一上车,吴树兰就应记者的要求,回答起了一个个有关驻村的问题。“2014年3月份,也就是第四批安排驻村的时候我又下去到确山县西王楼村了。因为我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因此,我就想利用自己的所长,探索一下平原和山区的农民到底走什么样的路子才能脱贫致富。当时在大吴庄村,我引进了一个奶牛场,奶牛场把上游的玉米秆全部消化掉了,平均每亩可以增加一二百元收入;养牛呢,每头牛可以赚五六千元,牛粪可以做成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又可以用于种植有机蔬菜……就这样形成了循环链条,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平原地区获得成功后,我就想着探索山区的扶贫路子该怎么走。”说起自己为什么在57岁的年龄、在家人和单位领导反对的情况下还毅然决定继续驻村的原因,吴树兰这样谈道。

在平原地区扶贫,吴树兰受到“孟加拉”模式的影响,创造了“一拉二,二拉四”模式,并逐步推广,形成了农业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然而,吴树兰虽然有了在平原地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但是初到山区,她发现困难比想象的要多得多。

“下去以后,我发现山区确实比平原难做。现在的山区,就是要靠山吃山,依靠自身地理环境优势,搞养殖,搞旅游,搞中药材种植。”吴树兰根据自身经验,谈起了在山区驻村的真实感受。

3个小时的车程,除了与记者对话外,吴树兰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吴书记,你们什么时候到大吴庄,有个王老师要在咱这里投资办个幼儿园”“树苗款项和数量我已经给你们安排好,你们为什么还不去把树苗拉回来,再不拉就要错过种树的最佳时期了”“妈,现在走到哪里了,别忘了按时吃药”“你按照我说的去给吴支书对接尾款的事,我已经给他说过了”……就在这样你来我往的电话中,我们的对话数次中断。

中午:牵线搭桥,不忘回馈乡里

赶到大吴庄村时已接近中午。走在笔直的柏油马路上,吴树兰向记者介绍,这是直通村委会的道路,两边已经成荫的树木就是自己在这里驻村时带领村民亲手种下的。

到了大吴庄村委会,未下车就看到村“两委”一班人在那里等候。“吴书记,咱们先吃饭吧,都中午了,吃完再谈事。”这是该村村支书见到吴树兰的第一句话。“先谈工作,等会儿吃饭不急。”吴树兰回答道。原来,准备在大吴庄投资办幼儿园的王老师已在这里等了好一会儿,吴树兰深知这是事关大吴庄幼儿教育的重要事情,要趁热打铁,一刻耽误不得。在此间隙,吴树兰安排记者一行参观了大吴庄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等。“原来大吴庄是国家级贫困村,吴书记来了之后,为村子铺路种树,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建起了驻马店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村干部介绍道。

听说吴树兰回来了,孙召镇的干部很是高兴,早已备好饭菜等着招待这位为村里做了巨大贡献的吴大姐,但等到吴树兰坐上饭桌时已是中午一点多了。“无论是好久不见的想念也好,还是你们对我的尊重也罢,我都心领了,饭菜越简单越好,我们下午还有很多工作,不能在这里多停留了。另外,正好镇里的主要干部都在这里,王老师投资办幼儿园和你的有关尾款的事情也在这里边说边解决吧。”吴树兰说,“大的方向我已经谈好,你们具体对接落实吧。”

在短短40分钟的午饭时间里,吴树兰还不忘谈工作。记者坐在吴树兰身边,看到她饭菜没吃几口,嘱咐的话却没少说。

下午:连续奔波,为村招商引资

离开大吴庄村,已是下午两点。当记者问吴树兰是不是要去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时,她的回答却是驻马店市区。“有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对西王楼村的山区环境很感兴趣,想投资,我要亲自去找他,邀请他到我们那里看看。”吴树兰接着说道,“在去驻马店之前,还要先去一家电瓶车销售店,有个企业想购置电瓶车,拜托我牵个线,我得去亲自考察一下。”就这样,整整一下午的时间又被吴树兰安排满了。

“吴书记,咱们接着上午的话题,谈谈您现在驻村的情况吧?”难得与吴树兰有这么长时间的接触,记者的采访再次在车辆行驶中开始。“西王楼村是个行政村,2037多口人,48个自然村,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创造了直选村民组长和妇女组长的方法,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现在,村民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是说开始直选了,都踊跃参加会议,积极性很高。从这里,我们也得到一个启示,我们有时候做工作,常说群众不配合、不积极,其实根源在于我们没有找到好方法。”

有了好的工作方法,激发起了村民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西王楼村在吴树兰的带领下也一天天好起来。目前,西王楼村主要有四大产业。一是畜牧养殖业,该村1000只以上的羊场有7个,100只羊以下的养羊户有102户;二是种植产业,该村共有2900多亩地,其中1600多亩地种植夏枯草;三是旅游产业,村子自然风光好,现在正在修路、建桥并有农家乐开始经营;四是小提琴产业,该村由于产业优势,目前有40多个老板、400多人从事小提琴的制作和销售。

“从2014年至今,直选村民组长和妇女组长成功后,村里又成立了监事会、残疾人联合会、妇联,还成立了养羊协会,夏枯草协会、养猪协会、养牛协会等。这样一来,不管是人还是物,都有组织来管理,同时也让村民们感觉到不管是人还是物,不管是事大还是事小,都能找到相应的人或部门反映情况、解决问题。”吴树兰在谈到基层组织建设时这样强调。目前,西王楼村在吴树兰的带领和努力下,已经成为市级文明村。

中途绕道考察电瓶车、陪同投资商徒步走进山间小道、车上休息时接受记者采访……一下午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吴书记,我对咱们这里的环境条件很感兴趣也比较满意,我回去后再在董事会上商量一下,咱们就进入实质性阶段。今天我专门安排了饭菜,一会儿咱们去吃饭。”投资商的表态,让吴树兰很是高兴,但一说到吃饭,她便立刻谢绝:“我还有很多事要处理,你们不用客气。”

晚上:送走客人,工作还在继续

送走投资商,已是6点多,在幽深静寂的山村,此时夜色已经渐浓。“马上把大家召集过来开会,一周了,树苗还没有拉回来,树还种不种了?”吴树兰非常严肃地对西王楼村干部说道。

原来,吴树兰在回省里开会之前,已经为村里联系好树苗的品种、商谈好价格和数量,并在离开时特意交代专人抓紧时间把此事办了,以赶上种树的最佳时期。但是,被交代人因家中有事而耽搁了。“家中有急事可以理解,谁家都会有急事。但是,咱们的工作要灵活,一看有事,就要马上安排另外的人去办,你们不安排人,也不给我说明情况,这就是工作上缺乏灵活性,以后要注意。”吴树兰说完此事,又开始布置下一个工作。

一天的奔波,记者已深感疲惫,但此时吴树兰依然精神饱满地忙碌着,我们决定先到吴树兰的住处休息一下。沿山路而下,在一家农户门前,王泷圣夫妇正等着我们到来。显然,吴树兰怕我们走错路,提前打电话交代了一下。

这个院子和其他村民家没有任何区别,家里养有牲畜,院子一角摆放着干柴。正对大门的三间平房,左边一间是吴树兰居住。记者看到,屋子面积大约10平方米,一张床、一个老式写字桌、一组柜子,很是简单。当记者问起吴树兰平时的工作状态和作息时间时,王泷圣说道:“吴书记每天凌晨4点起来,如果有重要事情,3点多就起来了,每天晚上11点之前几乎没有休息过。因为她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我们经常提醒她吃药。”

“我从没有见过这么敬业和执着的领导干部。村里大到招商引资、养殖规划,小到邻里纠纷、鸡毛蒜皮的事,吴书记都要亲自管,而且处理得都让大家心服口服。”就在说话间,吴树兰开完会回来了,这时已将近8点。她身后一个小伙子帮她拿着行李,其中一个布袋里,满满地装着药品。

晚饭很简单,气氛很轻松。记者一吃完饭便向吴树兰告辞,原本以为这样会让她早些休息,但她的一句“你们走以后,马上还有两个村民来找我反映情况”告诉我们,她今晚又要忙碌到深夜。

回程路上,山里的夜格外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但是就在这黑暗中,记者似乎看到了一点点星光、一个个灯塔在心中激励着我们前行,看到了像吴树兰一样的广大驻村第一书记不知疲倦、忙碌奔波、服务农村的身影。

“你怎么能真正深入农村群众中呢,首先就是要俯下身子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我们驻村书记不是来村里镀金的,是要真正与当地干部融合,为群众干实事的。”虽然天色已晚,一天密集的行程让我们疲惫不堪,但这句话仍反复、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脑海。

猜你喜欢
西王驻村村民
西王特钢1#高炉焖炉快速恢复生产实践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西王,玉米铺就的“金色大道”
西王食品陷百亿互保危机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