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红艳
【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内容。通过本词教学让孩子在通过一些活动中,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列式计算。我真是不知道上到如何程度,但当我读完了教学用书,大致了解了一半,于是我草草地去上了上这一节课时,心上的目标变得明亮了。教学中有层层递进的思想这题目像磁铁般紧紧吸引着我,心头一阵好奇:什么是“观察物体”?我开始兴致勃勃地拿起笔画起来。望着纸上密密麻麻的的图示,我发现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随着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我发现原来这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实际的观察、尝试观察和不断调整观察方位的过程,从中体会出问题的一般策略——方位,从而进行优化。思维发展的度该如何把握?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和大胆实践后,诞生了如下课例—— 观察物体。
【案例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2.在观察、操作、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思考。
3.学会与人合作,并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在丰富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并对数学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能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方位观察并辨认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合理推理,判断他人看到什么形状的物体。
【案例分析】
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能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主要以“活动教学”的理念编排了这个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情景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操作、感知、思考、想像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说,积累的经验是零散的,思维是不够系统、全面的。为此,教学时教师应增强学生对观察物体的活动体验,如实物观察小汽车、玩具等活动,以此来拓宽儿童体验的渠道,让儿童自由充分地参与活动,形成正确、强烈的认知表象,促进推理的形成、数学观念的养成、思辨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学过程展示】
1、从学生喜欢的物体中—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有没有玩过玩具小汽车吗?(教师拿出玩具小汽车,引起孩子的兴趣。)
生:我玩过。
生:我玩过电动小汽车。
生:老师,你桌上这辆小汽车真漂亮。
师:那我们一起来欣赏这辆小汽车好吗?
生:好。(学生个个高兴极了)
[评析:在上述教学开始的引入中,我利用一辆“小汽车”的引入,则成为了师生之间协同体验、平等对话的有效中介。为了让学生逐步体会“不同视角观察物体”的多元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度亲历了从小汽车这个层面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作了良好的铺垫]
2、从学生喜欢的物体中——自主观察
2.1 引导观察——了解方位
(教师走到教室的中间,让各个方向的孩子都能看到小汽车。)
师:聪明的孩子們,你看到了小汽车的什么部分,
生:我看到的是车门。
生:我看到的是车牌号码。
生:我看到的是小汽车的车头。
生:我看到的是车尾。
师: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哪个面,(师有顺序地变换方向来提问学生。)
生:我看到汽车的后面。
生:我看到了小汽车的前面,我从前面还看到了有车灯、车牌。
生:我看到了小汽车的左面。
生:我看到了小汽车的右面。
师:我们把左面和右面统称为侧面。(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学生初步建立了方位概念:前面、后面、侧面
2.2 继续观察—感受方位
(老师不动,两组同学互换位置。)
师:你现在看到了小汽车的哪个面?
生:前面、后面、侧面。
生:跟我刚才看到的不一样呀!
师:问得很好,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位置交换了。
师:那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们观察物体的时候如果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形状。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玩具熊。
师:请分成4个小组,分别观察它的4个面,并试着把它们画下来!(生分小组进行绘画。)
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第一组和第四组的画是相反的。
生:我们组和第三组站的位置是对面,所以是相反的。
学生初步建立了方位概念: 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3 换位观察——判断方位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屏幕显示:三个小朋友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并给出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小刚他们也在观察小汽车,他们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是第几幅图呢?
生:(讨论交流后)小刚在车的前面看到车头,是第一幅图;小红看到的是车的侧面,是第三幅图;小强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是第二幅图。
师:小红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于是她乘热气球飞上天空。(屏幕显示小红乘热气球飞上天空的情境和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生:小红是从上面观察小汽车的。
师:她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选择正确的图形。
生:小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师:第二幅图中的大、小长方形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观察汽车买物)小长方形是车顶,大长方形是车的身子。
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用实物观察。)
师:那你一眼最多能看到汽车的几个面,
生:两个面,你看我可以看到前面和侧面。
生:不对,可以看到三个面的。
生:四个面。
生:不可能的,你看到上面的时候,看不到下面的。
师:一眼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学生初步建立了方位概念:一眼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评析:毋庸置疑,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作为课程资源的智慧创生者,本堂课颇具深意地让想起了语文课文《画杨桃》。师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简要回顾,一起品味了文中所蕴涵的“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会有不同的观察结果”这一辩证思想。而这,恰恰也是本节数学课所要引领学生亲身体会的目标思想。这样的引入设计,从了解方位→感受方位→判断方位,既巧妙实现了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学科整合,更为数学课堂在“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的“诚信宣言”中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
2.4 任意观察——确定方位
小结观察的方法。
教师利用教室中已有的物品,如讲桌、茶壶等,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小结:同一物体,位置不同,观察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师:说说数学书你是怎样观察的?
生:我从上面看只看到正面。
生:我从上我从正面看到的是两个面。
生:我从上我从斜面看到的是3个面。
①.观察小组内同学的玩具。
②.找到不同的人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粉笔盒,用笔画出各个面的形状。
[评析:教师的教学是表象观察。通过利用教室中已有的物品来观察不同的方位,如粉笔盒,坐在左侧的人看到长方体的左面,坐在右侧的人看到长方体的右面”的实践观点,顺利揭示“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结果就不同”的教学思想。二是抽象反思。由于长方体所放位置及学生所坐位置的统一性,全班所有学生都能看到长方体的前面、上面、左(或右)面三个面。教师在引导学生凭借面前的直观模型与反思自身的认知经验,最终实现了错误的纠正和认识的提升,真正建立了“一个长方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的正确结论。整个活动设计极具操作性和层次感,较好地兼顾了数学活动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2.5 课后延伸——巩固提高
师: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看一件物品,说出你们分别在物品的什么位置,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评析:教师的课后延神,重视了“基础性”,关注“发展性”,渗透“人文性”,真正实现“三性兼顾”,它需要数学教师精心选择练习素材,准确把握练习梯度,智慧掌控练习进程。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多种角度看家乡”的人文视窗。显而易见,这样的练习设计是扎实且丰满的。]
【案例反思】
数学课堂是一种生活,应该洋溢着文化气息。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是现实的、饱满的、丰富的,同时也是可以活动的、体验的、享受的,整个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1、利用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這一课中,为了联系儿童的日常生活的经验,教师提供了大量的现实性的生活背景,设计了多种观察物体的活动,如观察小汽车、讲桌、茶壶等,有效激活儿童的活动经验。让学生通过想像、判断、推理,用极具“数学味”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思维品质,可以说,该课是依托新理念、源自新教材、基于新内容的一次成功尝试,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2、提供直观材料——注重学生感悟
为了使学生体验方位知识和了解观察方法,教师不仅渗透了动与静(移物观察与固定观察)、局部与整体、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转化以及相对论等思想,而且大胆创新,把教学难点降到了最低点。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拓展,提升了教学内在的价值。如巧用“有顺序地变换方向来提问学生”、“观察汽车买物”等物体的样子,遵循了由“实物观察——建立表象——抽象图形——建立模型(空间观念)”的认知规律,使方法在观察中形成,知识在引导中增值。教师把准了学生的脉搏(认知规律),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项目标产生共振、共鸣,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构建对话平台——提升有效价值
教师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创新的火花不断地闪现,教育智慧不断地生成,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焕发生命的活力。如: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汽车,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小汽车,并且把看到的画下来。这一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学生要考虑从什么方向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怎么才能把这些特征表现出来等。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学生容易接受。
4、运用学到知识——学会观察事物
本节课学生喜欢,因为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要求。例如我给孩子们留的作业,就是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带到生活中去,养成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的好习惯。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也有许多的问题,比如“如何让孩子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判断事物”、“有什么好办法来积累孩子的数学经验”、“怎样在有限的课堂中展开更加丰富的数学活动”等,希望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
【案例探讨】
这是一堂“观察物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通过本节的学习,已经知道物体要从前、后、上、下、左、右等六个面去观察,并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汇来描述身边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学生也获得了从不同的位置(或方向)去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体验。
1、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内容避免单项
教师要了解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要以深入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与内涵为前提,这节课的主要展示教学过程,都围绕小汽车这一内容来进行教学,这样全部贯穿小汽车的内容,教师以为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可是恰恰相反,这样过足过满弱化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更需要不同物体的转换,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的畏难的情绪。
2、教师注重课堂内容-----评价不能缺少
案例中组织学生的活动过程,对学生个体而言,进行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或空间想象?这个过程对发展学生个体的空间观念有实效吗?教师没有进行有效地评价,教师对基本的数学素养价值把握不准,很难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如果我们的评价贴切、实在,哪怕是有一个词,一句话,如:“不错”、“不够好”、“那就更好些”。用上这些评价的语句,学生的个性与灵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教师设计课堂結构紧奏------课尾不能草率
本节课的内容结构紧奏,但是在结尾处用上回家去与爸爸、妈妈一起看一件物品,说出你们分别在物品的什么位置,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教师没有在课堂中采取游戏形式巩固观察事物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定位观察、换位观察之后,再交流观察,经历其过程,亲身感受。这样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去感受,这样既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又能增强其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用眼看一看,动手摸一摸、动脑想一想,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崔海江、赵杏梅.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03.
[2] 崔银勤、赵文玲、宋世龙. 《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和应用》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探究》,2000-10.
[3] 董维阳、董现义.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参与意识》《小学数学教育》,2001-11.
[4] 范结友.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小学数学教育”杂志社,2000-12.
[5] 顾汝佐.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网,2003-01.
[6] 郭子平. 《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育”杂志社,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