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霞
【摘要】教材是學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它极具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
【关键词】教材创造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数学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新课程中的内容呈现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加强了数学的应用性,强调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对于教材中的每一个数学概念都给出产生的背景,这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中给出的例题、习题具有探索性和应用性.
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在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并仔细研读和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教材为依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教学环境,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特长和创新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材进行活化、改编和重构.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从而拓展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它也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内容,生成实际的教学内容的一种现代教学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用为教课的依据,要教的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这里的善于运用就是鼓励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一.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必须原则:“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脑中有课标——以课标为依据,因为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考试评价的依据.教师应经常把课程标准拿出来对照一下自己的教学.心中有教材——要以新教材的内容为凭借.眼中有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某些内容,删除或者减少某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某些内容,在内容的呈现上要结合学生特点,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教师要力求做到要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和要求,适当扩充和删减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构思.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师要成为教材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让学生吸取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识.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方法
1、深入钻研教材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认为这里的一桶水,不光指教师的学历与水平,更主要的是指教师要有居高临下的教学能力,即讲透教材思想原理的能力,教会学生解题方法的能力,吸引学生热爱所教学科的能力.而具备以上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钻研教材.在教学实践中, 钻研理解教材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1)整体理解.即从全局了解整套教材的内容、编排意图、顺序、组织结构,掌握各阶段教材体系之间的联系,从而居高临下,合理衔接,重点难点突出.在整体的感知中,特别注意要把教学大纲和教材结合起来钻研理解,掌握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习什么和解决什么,应形成的思维体系是什么等问题.
(2)理顺教材.即对课本知识从线上进行排列、梳理,跳过纵横交错的各个章节,识别知识体系的本来面目,形成知识系列,明确该知识在数学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教法和学法,共性和个性,培养学生联想和类比学习的能力.
(3)单章理解.对单章理解要做到掌握单章教学任务和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找出与本章有联系的知识,把握内容主要特点、组织与编排内容的目的,处理好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关系.
(4)钻研单课.
从每节入手,把理解教材的任务落实在每一课时.对单节教材的钻研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是设计教法、改革教学的关键一环,教师要独立的、认真的、深入的从各个方面去钻研教材,做到每节教材胸有成竹,并在这一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这样才能形成切实可行的教案.
(5)创造性使用练习,使得数学练习层次化、生活化、开放化.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手段,通过练习,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是“懂—用—熟—巧”还必须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充分利用新教材中安排“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用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同时,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创造地对教材上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改编习题的内容和出现形式,使它更具有生活性和实践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另外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是一个生成练习的平台,练习题的设计一定要多种多样,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要精心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习题和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的开放题.要注意呈现多元性的、与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让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变“做题”为“编题”,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并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轴,在练习中生成新的资源,最终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发展方向.
(6)综合分析.打破整套教材的章节,从不同角度将教材的有关内容放在一起比较研究深化理解,这也是一种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坚持这一原则,不仅能在某一方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增加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而且能有效的锻炼自己的联想能力,提高概括水平,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从而不断的增强自己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思想方法,呈现新理念.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也是基本的数学素养之一.而高中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因此教师只有领悟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高.只有摸清了这条暗线,教师的设计就不用特意想怎样去体现新理念,就会自然地体现新理念.
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感悟统计的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学科教学内涵和外延都拓宽了,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很多数学知识要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让学生在观察、验证甚至是失败中感悟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可见,每一项教学内容中都隐含着数学思想方法,教师有机地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运用“教者有意,学者无心”的方式,就可以不断地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真正认识数学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思维.
3、合理开发重组、创新运用教材.
新课程改革下,教材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弹性.给老师留出了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的新理念还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呈现数学知识时,应力求改变抽象、静态、无味的呈现方式,在抓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换、删、改.必须树立开放的、动态的教材观,合理地开发重组教材.
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材的版面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教学活动提供一个范例,供大家参考与借鉴.要使教学活动丰富并富有乐趣,使教学内容饱满并充满灵性.教学中,我们还注重把要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努力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 在 上恒成立问题时,可以通过举例一个人比某班的所有人都高,则这只要这人比该班的最高的人高就成.类比去理解恒成立对于最值得转化.教师能够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图画
教材版面配上活泼、新颖、鲜艳的图画,图文并茂,相映生辉,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顺利的理解文字内容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首先 ,变静为动,以动促思.
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例如对于在“椭圆得定义与方程”这一节课我们上课前准备道具,在讲课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椭圆的形成过程,同时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思考动点 与两定点 的关系.这种“变静为动”的举措,调动起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这种学习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无比的愉悦,同时也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其次,变抽象为直观,促积极探究.
数学具有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抽象性.学习数学的过程的核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但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与思考应建立在直观、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往往呈现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形态,其抽象思维大多需要以具体表象作支撑.例如,求三棱锥的“外接球”问题,直接去找有些学生不理解.我们可以以长方体或正方体为载体去研究和作图.这样的将抽象的教材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易于理解.
(2)以“生活”为依托,拓展教学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应用教材,灵活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只有当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例如在独立性检验的教学前,我们可以“以性别与是否吸烟有关,我们有多大把握认为二者有关”为研究作业,让学生调查数据.在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调查记录表来,按小组的形式汇报.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能力都大有提高.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捕捉各种“生活现象”,设计各种“生活情境”.
4、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组织教学
这个方法是教师们常用到的.尽管教材都是编写者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构建起来的,前面已经说过,教材是一个“底线平台”,教材的编写者们不可能顾及到所有的学生,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是静止不变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知识库.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静的教材”不可能与“动的学生”做到很好的吻合.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教学时需要注意几点:
(1)抓住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抓住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 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 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
(3)處理好两个关系
基础与能力的关系:要立足基础知识,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和效应;注重思维训练,着眼发展数学能力 ;着重强化数学素质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教学中,必须重结果,又重过程.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必要的体验,并不是不要结果.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自己活起来;加强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课堂新起来;敢于暴露学生失败的过程——把错误展出来;教师要注意加强学习——让自己富起来.
总之,在使用新课程时,我们一线教师要确立新的教材观和教学观,努力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而应立足课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新思路、新视角、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