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诗瑶 金哲华
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比中西方对待青少年恋爱的概念,态度,处理方式及效果,找到问题的症结,并且反思我国的教育方式,为寻找合理处理青少年恋爱的问题的方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早恋;国内外;差异;处理
随着初中生青春初期的到来,早恋问题成为国内外学校、家长普遍关切的重要问题。国内外如何看待早恋问题?如何对待和处理早恋问题?本文主要就此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
一、国内外“早恋”概念差异
在欧美等一些西方国家,比较尊重人性和人权,他们认为随着生理变化会引发心理变化,随着青春期性成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现象,这是心理的正常反应。美国人是没有“早恋”这个概念的,因为在美国中小学性教育课程里面,“约会”跟“恋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约会”是男女间开始交往,学习跟异性相处,可以是一群男女一起参加某些活动,也可以是一对男女一起参加某些活动。约会的男女朋友可能有亲密的举动,如接吻、拥抱甚至上床,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约会并没有婚嫁的承诺,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结婚[1]。正因为约会没有婚嫁承诺,所以美国家长并不紧张,也不反对,所以,国外无早恋概念。
在我国,中学生早恋就被看做不务正业,凡是早恋的学生,都被看做问题学生,到了九十年代,大学生恋爱开始被接受,而中学生恋爱依然被反对,所以早恋是六十年代产生的本土概念,因为一旦学生早恋,会被贴上很多负面标签,现在有人呼吁用“交往过密”代替早恋的提法。闵乐夫认为早恋既可以推动学习,也可以影响学习,因此,他主张使用中学生恋爱这个中性概念[2]李学铭把早恋看作是14岁以前的青少年在心理和行动上表现出的单恋、自恋、两性间相互恋、相互爱等现象。所以,早恋是中国近年来产生的“本土词汇”。[3]
二、态度差异
1.家长态度差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家长并不紧张孩子出去约会,并且对于这种和异性交往的做法给予鼓励,帮他们解决与异性交往时存在的问题,他们不认为早恋会影响学习。在日本,很多家长赞美早恋,认为是很美好的事情,体现着青春与爱;英国家长不禁止早恋,但是对未婚生子很头疼。国外家长对待早恋的态度,大多数是很宽容的。而国内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早恋是坚决禁止的,对孩子早恋及早恋对象加以打压,认为早恋影响学习成绩,会采取很多办法将早恋的双方拆散,有的家长甚至因为孩子早恋的问题寝食难安,也有小部分对早恋采取宽容的态度,但是绝大多数还是坚决反对的。
2.教师态度差异。美国教师不反对学生恋爱,但是反对学生恋爱期间的外显行为,对于公开在校园亲吻等一些过分亲密的动作坚决反对,有时还会对过分的学生加以处罚,所以美国教师对于校风校纪还是很严肃的。而法国的一些老师会召集家长一起对于不同孩子的恋爱行为提出相应对策,采取科学的方法。对于国内,奉行“知识改变命运”,早恋分散孩子们的经历,也许会影响学习的这种因素教师是绝不允许的。通常一旦发现学生有早恋的苗头,教师如临大敌,经常粗暴干涉,有极少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会与孩子谈心,分析利弊,大多数教师会犹如见到洪水猛兽,对这种倾向明令禁止。
三、处理方式及产生效果差异
美国对青少年恋爱是宽容的态度,一般不会干涉,但是他们对待青少年交往的方式会加以限制。美国推行了《学生示爱限定规则》[4],它对于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做法加以赞美,但是它提及不可以在公共场合作出亲密的举动,这是要受到惩罚的。这种限令在美国中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既能感觉到自己的情感被人尊重,也学会了在公共场合控制自己的行为,这种限令树立了良好的学校风气,使学校充满人性的关怀,也是对行为的规范。
国内大多数班主任对于早恋的处理方式主要有:谩骂惩罚,写检讨保证书,找家长,家长知道后通常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有的学生害怕转入地下恋情,有的严重的交由教导处开除。个性强的学生,被粗暴干涉后,在干涉下惺惺相惜,反而加深了感情。而且这一代独生子女多,心理承受能力差,这就是现在青少年自杀率,离家出走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同样青春期恋爱,我们国家由于“早恋”引发一系列问题,甚至出走自杀,而美国这些国家这种现象却很少的原因。可见,可怕的不是“早恋”本身,而是对待它的处理方式。
四、研究结论与反思
国内外都有青少年男女同学交往过密的情况,由于国内外对于青少年交往过密持有不同的态度及处理方法,导致不同的结果:国外的学生在学校一般能得到宽容,情感的释放和一个不受压抑的青涩时光;而国内教师家长对于早恋的惶恐使得很多正常的男女同学交往都被反对,而对于早恋学生的一些极端处理问题的方式,使得早恋不仅成为一个校园问题,更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各种青少年自杀,离家出走让人心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借鉴国外对早恋问题的处理方式,用相对宽容的态度,找到科学的方法处理不同的早恋问题,学会处理早恋与学习的关系,还青少年幸福的美好时光。
参考文献:
[1]方帆.美国人为什么没有“早恋”这个概念?[J].少年儿童研究,2014,03:35-36.
[2]闵乐夫.对“早恋”的再认识及教育对策[J].中国性科学,2002,01:8-11.
[3]韩玥.优势视角下针对青少年“早恋”行为的探究与引导[D].首都师范大学,2012.
[4]冯大鸣.早恋,我们何以应对?——美国中学的《学生示爱限定规则》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07,11:36-38.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