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摘 要:绝版套色木刻是版画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它特有的制作技法扩大了版画的研究范围。绝版套色木刻在制作过程中简便,画家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充分体现艺术家们的创作激情和个性,重视情感、情绪间的变化对套色木刻预见效果的调整,增强套色木刻的艺术表达,使制作程序和审美意识得到大大的突破。
关键词:绝版套色木刻;由来;制作程序;制作技法;影响因素;发展
中图分类号:J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237-03
一、绝版套色木刻的由来
绝版套色木刻技术根据文本记载,最早的运用可追溯到画家毕加索时代。在他艺术创作的晚期,大约70岁左右的时候对麻胶版画的制作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毕加索通过一边刻一边印的制作方法领悟到了它的制作特点,最后在循序渐进的印制过程中自然毁版,这比传统的油套版画要简单的多。在探索初期,毕加索也对其进行了研究思考[1]。但在毕加索之后,绝版套色木刻这一独特的特点并未引起大众的注意,没有成为一种让人们运用的技术而逐渐被人们所忽略。直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为了节省板材,中国云南的几位版画家在偶然的印制中发现了绝版套色的方法。在木版版面上先染上一遍深色,再进行刻制。千万不要忽视这个动作,这一微妙的细节,使绝版套色版画独一无二的特点展现在国人面前。从头至尾只有一块版,反复多次的套印,使绝版套色版画走出了传统套色的枯燥乏味的机械似的过程。运用这种版画艺术形式,云南艺术学院师生们创作了一批绝版套色版画作品,拥有了丰富的经验。郑旭作为云南艺术学院的教师,他的作品《拉祜风情》在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获得金奖。这个奖项对云南版画的崛起得到肯定,并且奠定了“绝版套色木刻”的学术地位。经过长年累月的创作发展,绝版套色木刻的技法日趋熟练,表现手法日趋丰厚,现在已经被广泛使用于各个院校以及版画创作工作者,并且获得了高度评价。它特有的民族风、时代感以及多样化的风格丰富了艺术家们的情感。它让人怀揣着激情在艺术的世界里遨游,也让绝版套色版画走出云南,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纳。云南版画作为云南的一种新的文化标志走进了全国版画舞台。在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版画作品展中版画作品的入选数目以及获奖数目都名列前茅,迅速成为中国四大版画流派之一,在中国版画界以及国际版画界都享有声誉[2]。
二、绝版套色木刻制作程序
绝版套色木刻又叫做独版多印法。它是将传统的多版套色过程改成由一个版完成,在这块版上进行起稿、刀刻、套色、印刷,最终完成刻印效果。这种独特的制作技法打破了传统多版套色的枯燥、反复,使操作过程大大的简化。绝版套色木刻制作的第一步是起稿,画稿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它要根据艺术家的创作意象,注重构图、造型、色调色彩的配置,考虑刀法的组织变化,还要考虑到印刷中的套印步骤。接着是制版,因为我们自始至终都要在同一块版上完成刀刻、印刷的反复过程,所以对于版子的选择,要从版面的强度、平整度、硬度等方面考虑。将创作好的草稿图用铅笔绘画在版上,再用浅色油墨在版上均匀的涂抹,等到干了以后就可以刻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清楚地辨别刻掉的版面与保留的版面。紧接着就是封板,它的目的是保护好版面上的画稿在反复印刷的过程中不被损坏。一般我们可以采取“涂胶法”。涂胶法非常简单,将白乳胶根据画面的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用水稀释后在用排笔将白乳胶直接涂在版面,等到干了就可以使用了。也可以使用“烘蜡法”。烘蜡法就是将石蜡加热融化以后,也是用排笔直接涂于版面,然后用电吹风加热,使蜡液渗透至木质,等到充分吸收后,铲去多余的石蜡。它们的原理都是将油和水隔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破坏版面的画稿。接着要在板的一侧做好独一无二的坐标,标记要做的非常认真,不出任何差错,在印制过程中将纸张与做好的标记对齐,从而不会出现画面错版和出版的现象,这样就大大提升了绝版套色在印刷过程中的准确率。施墨是绝版套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的每一步骤都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整体效果。我们要先选择一把质地软、硬度适中的滚筒。将油墨用调色刀挑在洁净的调色台上,用调色刀来回调压油墨,确定油墨的流动性。当油墨调合到适度的浓度后,用滚筒沾取油墨在调色台上滚压,然后将滚筒上的油墨均匀的滚到画板上。施墨可以根据画面的效果采取不同的施墨方法,有薄印法、厚印法、渐变法以及掺物法。印纸用油墨印过第一遍以后,不能使用加热烘烤的方法,要放在通风处自然晾干,这样才不会影响纸质的收缩和画面的整体效果。晾晒期间可以用棉质碎布沾点汽油或松节油等溶解性液体擦掉版上颜色,直到看清原稿线条为佳。然后根据版上的画稿刻去要保留的色彩部分,进行第二次印刷时,刻掉的部分颜色自然地保留在了纸面上,剩余的凸版部分被再一次印刷而遮盖,从而画纸上保存了预先设想的形象。根据这种方法以此类推,可进行多次刻印,直至作品完成。因为每一次印刷完都要对画面进行刀刻创作,版上的凸面会越来越少,不可能再恢复,这种创作技法包含了一个自行毁版的过程,因此被称之为“绝版”。
三、绝版套色木刻制作技法
第一种制作技法是第一版颜色先从深色往浅色过渡。第一遍颜色特别是黑色很难印实整张纸面,所以印后可以直接用滚轮将纸面上未印好的部分滚匀。这个过程中必须谨慎,不要将滚筒滚出标记之外而使整张画面毁损。油墨要调的均匀,浓稠。滚筒要稍微多沾取一点油墨,这样才能将上一版的深色覆盖住。反复的印刷中油墨不同颜色间的层层累积,使画面达到饱和和厚重。印完第一版就开始刻,刻掉的部分就是上一版印上去的颜色。慢慢的由深色到浅色,一层层的覆盖,而每一层的覆盖后画面局部又奇妙的透出上一版的颜色,使画面层次丰富而且留下了刻刀的印痕。如果画面上某种颜色用的很少,可以使用小滚轮在版面上局部印刷,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而且还会产生画面渐变的效果。并不是每一次的印刷都要采用印刷机压印,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简单的手工印制,出来的效果反而更好。
第二种制作技法是初版颜色从浅色开始印,由浅至深。与第一种方法恰好相反,用相比较深的颜色去覆盖上一版浅的颜色。注意在印制过程中,油墨要调稀释一点,深颜色印在浅颜色上会产生颜色重叠的效果,这样不仅干的快而且不会将刻掉的刀痕覆盖住,从而使画面整体颜色透明、轻薄。采用薄滚薄印的方法,将版面的刀痕清晰的留出来,使每一次的印刷都不受影响。刀法的运用,刀痕的留舍在画面上都是最显而易见的,也是反映一幅画最直观的一面,所以一幅画是否有刀味就是它的关键。在刀味的基础上留下的印味也是版画让人意味深长的表现。
第三种制作技法则是先从中间色调开始印,然后再依次序从深色部分过渡到浅色部分或者由浅色部分过渡到深色部分。这一过程使印制的深色具有透明感,印制的浅色具有厚重感[3]。
3种印刷技法的选择要根据创作者自己的画面进行决断,无论采取哪种制作技法,只要能将自己的创作思想充分的表达出来,创作的画面具有自己的特色,能给观赏者眼前一亮的感觉就是一幅好作品。
四、影响绝版套色木刻制作的因素
(一)纸张的采用
绝版套色木刻印制的过程中,采用的纸张对印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选用铜版纸,它会着重强调你画面的自然光泽,和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如果不强调画面的色泽而是想要自然的亚光效果可以使用加厚的宣纸或者是吸收油墨较好的纸。
(二)板材的选择
板材的选用不同,画面上产生的肌理效果也截然不同。如果板材的木质越细密,印刷出来浓厚的颗粒状就越小,画面上展现的效果就越轻巧、细腻;如果追求画面的感觉是豪放洒脱的,可以选择粗拙的木质板材,印刷出来后的颗粒就大,呈现出来的感觉也就大相径庭。
(三)油墨的厚薄
画面中使用的油墨厚薄程度是根据创作者们对于自己画面产生的效果而决定的。如果想使画面呈现出明快、生动的氛围,印刷时可以采用先薄后厚的方法。油墨的层层覆盖可以透出底色并且产生一种混合颜色的奇妙色彩。如果一开始就用很厚的油墨印刷,那么画面中细微的部分就无法表现出来。但是创作者希望自己的画面展现出一种厚重的感觉,印刷时则可以选用先厚后薄的方法。印制过程中油墨的厚薄程度也会使画面的肌理效果产生差异。纸面上沾取的油墨越厚,画面上就会形成井然有序的纹理,如果此方法运用恰当,画面上产生的美感如同油画上采用厚画法留下的深刻笔触一样,给人一种立体、浮雕的感觉。创作者们要巧妙的运用肌理所产生的特殊视觉效果,在印刷过程中注重油墨的厚薄程度从而更好的渲染画面主题[4]。
(四)印刷力度的强弱以及印刷次数
印刷力度的强弱以及印刷次数的多少都会影响印刷的效果。印刷的力度根据画面需要,总体印刷是要均匀受力,对于小面积的、特殊的局部可以轻轻的压印,产生的渐变、忽隐忽现的感觉给画面一种不一样的奇妙效果。印刷的次数过多,油墨颜色的调和就要慎重,因为它会产生脏版的现象。所以在这个环节我们要特别小心,使画面干净、清爽。
(五)画面的修整
当画面快要完成的时候,会发现有些地方有污渍或者没有印上颜色,这时候可以使用橡皮、刀片和海绵进行处理。在没有印上颜色的地方用海绵沾取相同的油墨颜色轻轻的沾点到画纸上,这也是一种及时补救画面的方法。对于画面上有细小的污渍,可以用橡皮轻轻的擦拭或者用刀片在不破坏整体画面的情况下清除污点,使画面外框和画面整体协调,整洁。
五、绝版套色木刻的艺术特点
绝版套色木刻与传统套色木刻相比,不但节约了大量的板材而且制作过程的时间也降低了,大大提高了艺术家的创作思考,使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情感,充满激情的心情投入到整个创作环境中。艺术家们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随意发挥,绝版套色版画独有的艺术特点也增添了版画效果的不可预估性。在创作过程中发生的突发情况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地调整最初的构思。艺术家们可以大胆的去创作,不用考虑太多因素。只要他们怀揣着对版画的高度创作热情,在版画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将自己的情感灵活的、偶然的展现出来,握刀向木酣畅淋漓,感情倾注无拘无束,创作过程中充满激情和刺激,将具有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体现在自己的画面中,产生奇幻美妙的作品[5]。
绝版套色木刻的技法是版画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它无论从表现方式上还是从表达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借鉴、参考了水墨、书法等传统美术种类的创作过程,充分体现艺术家们的创作激情和个性,重视情感、情绪间的变化对套色木刻预见效果的调整,填补了传统套色木刻难以自由创作特性的不足,增强了套色木刻的艺术表达,使制作程序和审美意识得到了大大的突破[6]。它打破了传统的分版套印方法,重新建立起一版多色套印及自然毁版特点的方法,艺术手段的转变产生了特殊的创作语言,对中国的版画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有利必有弊。当代版画创作着重追求版画语言和形式表达,使版画的创作还是不能彻底的随心所欲。对于绝版套色木刻的现状而言,它作为木刻版画的约束还是存在的。绝版油套的“独版多印法”虽然解决了套色木刻既废板又机械的瑕疵,但同时另外一个问题也显露出来,在刻板的过程中费时费力,并且等待下一版的印刷时间过长。绝版套色的不可逆转性,要求创作者们必须手起刀落,无怨无悔。这些因素不仅会损耗艺术家的创作情感,而且刚开始积攒的创作激情也会一并泯灭,画面也很难达到创作家最初期望的效果。时代的浪潮通过前所未有的进步性影响着人们的文化意识和审美风格,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套色木刻版画做出更深入的理解,发掘出绝版套色版画的内在潜力。但是如果我们把精力全部放在版画技法的研究上,那就真的会止步不前。其实艺术创作不是纯粹的技术活,将“技术”转化为艺术才是艺术家们着重要考虑的问题[7]。所以我们应该从艺术层面出发,认识到绝版油套中的技术只是艺术的一部分,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在观赏者眼前展现的画面。绝版套色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视觉画面的呈现方式以及带给观赏者怎样的视觉感受是艺术家们预先就要考虑到的问题。当代版画家应该通过对套色版画的创新性研究和实践探索出套色版画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玉辉.绝版套色木刻50问[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1).
〔2〕王玉辉,张鸣,郭浩.绝版套色木刻[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12.
〔3〕黎炬.绝版套色木刻技法与艺术表现[J].美术大观,2006,(2).
〔4〕周济祥.绘画技法与肌理[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1.
〔5〕王玉辉.绝版套色木刻的生存与发展[J].边疆文艺评论,2009,(1).
〔6〕张天星.版画艺术,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7〕邱兴雄.谈版画的色彩语言[C].中国版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