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剑 林清芳 韦正友 杨俊松
摘 要:针对近年来医学院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持续低迷的现状,笔者基于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总结,对如何有效培养和提高医学生大学化学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化学;医学生;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085-02
大学化学作为医学院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与医学有着密切联系,其内容涉及范围广泛,与药物化学、医用化学、生物化学等息息相关,这些都决定了医学专业背景下大学化学教学的特殊性。这门课程的内容多、理论性强、信息量大,涵盖了很多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元素及化合物的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远远多于中学阶段,而且部分内容极为抽象,不好理解,致使部分学生一时无法适应该课程的学习,极易产生厌学心理。
另外课程的学时安排一般较少,对于医学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要掌握消化大量知识,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针对性的培养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化学综合水平,笔者结合多年的大学化学教学经验总结,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重视第一节课,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开端
大学化学,作为医学专业的基础课,通常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部分,相当于新生一学期学习两门课的内容。对新生来说,还存在着从中学填鸭式学习到大学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因此第一节课很难讲而且很关键,医用化学绪论课上重点讲化学与医学的关系,明确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是学习医学的基石。着重介绍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举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医学界19世纪中叶,影响外科手术成功的三大难题:疼痛,感染,失血。由化学家发明的止痛药物与麻醉药物成功了解决了疼痛问题,1842年,乙醚首次作为麻醉药被使用。20世纪40年代后,抗生素青霉素的问世,有效的防止了手术感染,开创了利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从宏观到微观让学生感受化学这门学科的魅力,了解化学的重要性。如从宇宙元素的起源到形成现在生命体的DNA过程,从大到天体物质演变到微观的原子运动等具体实例向学生展示化学的奇妙,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其学习兴趣[1]。
二、紧密联系理论教学知识与日常生活
化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还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我们身边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都离不开化学,所以在讲述化学课时照本宣科,单单讲些空洞的理论,学生们不免会心生厌倦,如果能够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比较容易理解,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3]。
比如在讲授稀溶液的依数性这章,虽然这章内容对大一新生来说都是新知识点,不容易理解,但是本章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讲授知识点之前先引入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让学生思考下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提高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高压锅煮饭比较快,而高原上煮饭就比较难煮;下暴雪时,处理路面积雪为什么撒盐会使积雪融化的快些;一些生活在北极零下十几度的一些动物来说,体内的水却没有结冰而使生物致死;腌菜为什么体积会缩小;农作物过量施肥反而会烧死等等。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听课,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提高兴趣。
三、巧妙运用动画,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现代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多媒体的应用普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音视频资源丰富,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一些传统教学无法表达的内容可以更加完美的表现。在化学教学中有些知识我们用直接口述表达出来,很难让学生理解,但是如果我们以动画或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既直观又生动[4]。尤其是flash动画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有效表达微观世界的动态过程的弱点,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作者也发现,当要采用动画来阐述原理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感会马上大大增加,课堂的气氛也更加活跃,也有助于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杂化理论这一部分,学生单凭自身想像来理解问题比较困难,老师讲起来也难以描述,如果以动画的方式把杂化过程展示出来就比单调的描述杂化现象的更容易让同学接受。
四、将化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医学
医学院校的学生大多对医学专业课比较重视,往往忽视了基础课的学习,医用化学是针对医学专科学生所开设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以深入浅出的教学理念为前提,与医学相关知识多联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缓冲溶液与人体血液缓冲体系:生物体内的许多化学反应对pH高度敏感,许多酶催化反应只有在较窄的pH范围内才能进行,由于这一原因人体内具有复杂的缓冲溶液体系。血液就是一个缓冲体系,其pH保持在7.35~7.45。偏离该pH范围将对细胞膜、蛋白质结构和酶的活性及稳定性有破坏性的影响。如果血液的pH低于6.8或高于7.8,就会造成人体酸中毒或碱中毒。控制血液pH值主要的缓冲体系是碳酸-碳酸氢盐体系。又比如,酸碱平衡与人体健康、沉淀与溶解平衡与龋齿、尿结石的形成、化学反应速率与药物的有效期问题等等。将化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医学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还能明确学生学习化学的意义。
五、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效结合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必须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5]。在化学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较小,而且部分理论知识太过抽象,图片、模型、动画等方式达不到教学目的,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来完成。比如,分步沉淀(溶液中有两种以上的离子可与同一试剂反应产生沉淀,首先析出的是离子积先达到溶度积的化合物的现象)这节内容,学生总是直观的以为溶度积小的化合物先析出沉淀,实际上只有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才可以用溶度积大小比较。通过实验将AgNO3溶液逐滴加入NaCl和K2CrO4混合溶液中,实验发现溶度积常数小的AgCl反而先沉淀。
通过实验就加深了学生对分步沉淀现象的认识,也纠正了学生单以溶度积常数大小来判断分步沉淀现象的错误理解。另外,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尽可能安排一些与医学有关的实验,在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药用氯化钠的精制及纯度的检验、水质的检测等。这些实验内容的加人不仅能帮助学生通过生动的实验现象来加深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无机化学实验是与医学紧密相连的,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课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实验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验报告的书写,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体现在学生的实验报告中,在实验原理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照抄。在实验问题讨论方面学生们能够深入地思考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据处理部分,要学会一些软件处理数据的方法。
总之,大学化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在为医学院学生讲授化学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把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讲授给学生,还要注意让化学的理论知识与医学知识相联系,要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和医学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和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
基金项目: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NO:SKLCC-2015-07)
课题:蚌埠医学院教研项目jyxm1508。
参考文献:
[1]魏锐,王磊等.含铁物质中铁元素含量的测定-基于传感技术的实验设计[J].化学教育,2006,27(7):50-51.
[2]邓峰,钱扬义.利用手持技术对学生学习溶解氧认知过程初探-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06,27(6):32-34.
[3]詹文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调查和培养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18-120.
[4]林尤宏.化学教学中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J].化学教学,2010,11(12):18-20.
[5]谢雪姣,阳力争等.浅谈医学生化实验课教学现状及改革[J].医学信息,2014,(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