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颖
摘要:现代历史教学已经将德育工作的重点从构建学生品德教育转变成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科教文组织将教育目标定位为教育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因此,培养健康人格的人才已经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切实问题。
关键词:历史课堂 中学生 健全人格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72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一直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德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然而,历史传统的德育工作仅仅拘泥于课堂教育方式,仅限于说教,这样虽然能做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效果,却无法将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开展,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有序工作中也收效甚微。
科教文組织将教育目标定位为教育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因此培养健康人格的人才已经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切实问题。德育教育的内涵转变势必带来教育方式的改革,而传统的说教艺术已经无法适应德育工作新要求,这就要求教育者应打破传统的课堂说教方式,以开放的心态构建开放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一、重视历史概念教学
历史知识概念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之网络,是形成思维能力之基础。因而中学历史第一轮复习须作为重中之重。如讲“中国的近代化”问题,首先让学生从三个方面理解近代化的概念内涵,以概念作为串引知识的主线。(1)从生产力角度上看是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2)从生产关系角度上看是从封建主义的人身依附关系转入资本主义的人身自由;(3)从政治制度上讲是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的进程,然后引导学生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依概念分为三阶段去掌握:(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是经济上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2)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政治上是由封建专制到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国的尝试;(3)从辛亥革命失败到五四运动,文化上为近代化的需要提供理论基础。这样使学生对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有一个更新、更高层次的认识,并从基本理论方面加以指导点拨,达到了水到渠成之效果。
二、完善历史教师自身人格,加强教师的表率作用
古语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可见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学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修养,在品德上为学生起到典范的作用。一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人与事极为敏感,极细小的事物都能影响到他们心理的成长。所以教师要以完美的人格为他们起到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在人们的观念中都有“师道尊严”,的确,“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学生心中有极高的心理定位。且不论这种定位是对是错,而作为教师这个群体中的个别一员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成长。
通过教师无言的表率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劳动,有意识培养自身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可见,一位人格完美的教师对学生品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我们在进行“言传”过程中,更要注意“身教”的作用。
三、建立和谐互助的班集体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见环境对人情绪有一定的感染作用。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表示班风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情绪,进而影响到学习热情。中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阶段,他们缺乏一定的自制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熏陶感染,尤其是受到班风的影响。所谓“班风”就是一个班级的大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相同的稳定特点。这种特点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少数成员所具有,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周围的学生。可见,班级这个小环境对学生性格形成有极大的影响。教师应针对此种情况,努力建设和谐互助的班集体,让团结友爱的风气感染每个学生,以此种方式加强德育工作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在班级内通过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教师与家长合作”活动、“教师与学生互帮”活动、学生走进社会活动以及将专家教授请进来的等一系列校内校外活动,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建立良好学风和班风。
四、面向家庭,开展传统的美德教育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而“孝悌”的教育观念更是五千年礼仪文化的基础与核心。“孝”指对父母要尽孝心,“悌”指要关爱兄弟姐妹。传统的德育教育将教育核心定位为理想道德、品质教育,而忽略了亲情教育。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分子,一个对家庭没有责任感的人,他的情感很难升华为爱民族、爱祖国的情感。所以家庭教育应以“孝悌”教育为契机,开展面向家庭的传统美德教育。如,教师、学生过节或平日给父母做一道可口的饭菜;或在校操作完的菜品及面点制品,拿回去给父母品尝。又如,教师利用每年“父亲节”“母亲节”开展以“服务家庭”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再如让学生以“谈谈我的父母”为主题,挖掘父母亲身上的美德。使他们热爱父母,进而热爱家庭,增强家庭责任心。
五、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世界教科文组织认为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是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且阐述作为“健康人”的标准,即有健全的价值观,善于与他人相处,有生态伦理意识,有社区服务观念等。“社区服务观念”作为“健康人”的标准,已经明确地被提出。传统的德育也强调“公德”教育,而这种教育却一直停留在说教层面,没有提供道德实践机会,其结果只能是道德人人皆知,但没有行为上的具体表现。
为此,教师可通过开展“为幼儿园清扫”“为红军老战士服务”“为下岗职工送温暖”等一系列社区服务活动,让每位学生都亲身参与进去,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通过社区服务活动,一方面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人才,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重任。健康人格的体现,不仅在于具有高尚的人生观,更在于有健康的生活观、生存观、金钱观、亲情观等。健康人格的塑造,一方面得利于教师的谆谆教诲,更重要的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德育环境,以提供更多的道德实践机会,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