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
摘要: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互联网思维所具有的开放、参与、重视用户体验、颠覆式创新等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以人为本、交互性、时代性原则价值内核一致。是否具备互联网思维,关乎当前和未来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借鉴互联网思维,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形成良性互动,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262-02
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互联网以其无限容量、即时传播、无缝渗透的特点得到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时至今日,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组织、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一个国家都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正在不断推进着社会的变革,当前我们已经不折不扣的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时代”。随着人们对互联网应用的常态化,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应运而生,并开始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行为方式。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进行教育改革。步入互联网时代,新情况不断出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越来越多,面对新问题,重新审视传统思维方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方法来思考,利用互联网的规则和机会来创新,发挥互联网的精神和价值进行思考、学习、工作、生活的新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种电商思维或者营销思维、技术思维,更恰当的表述应该是“互联网是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因此,互联网思维的适用性绝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而是所有社会、组织和个人。互联网思维理念上强调用户至上、行为上重视交互参与、策略上以人群为导向,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开放性、合作性”的特点。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主思维方式,重视开放、透明、平等参与和去中心化等等[1]。
互联网思维属于现代意义上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是包括网络技术本身和以之为基础的网络空间行为,网络文化中表现出来的运行特征和思维模式。它不同于传统思维模式的单向度、两元思维,它是一种网络思维,强调多维度,强调事物的复杂性、整体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互联网思维就是重视人的价值、细分客户群以及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诉求,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遵循一定的规律对教育客体进行教育和引导的,使得教育客体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的一种活动。无论是思政教育中的思政理论教育还是日常思政教育、学生事务管理,整个教育过程强调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要与时俱进,不能一味沉醉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模式,要敢于突破和创新,改革和创新思维模式,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胜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因而,紧扣时代背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顺时应景的必然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必须符合社会存在的要求。正如李彦宏所言“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的思维方式要逐渐像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 基于这样的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中,我们也同样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重新评估教育客体,用互联网的方法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互联网的精神来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的教育。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在分析互联网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互联网的开放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良好载体,有利于双方在多元化的价值审视和选择进行良好沟通,另一方面,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互联网思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主体创新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互联网思维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建立,促使主体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增强教育实效性。并且有利于促进主体教育角度的转变,使教育摆脱生硬的教育理念的灌输,有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倾听大学生心声、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同时,互联网思维的开放与包容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冲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使思想政教育的环境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校园,而是转向更为宽阔的社会和互联网,大大提升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互联网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启示
(一)借鉴互联网思维“平等、互动”的特点,构建交互参与的“对话”育人机制
互联网思维体现出以用户为核心,传者和受者互动的特点。运用互联网思维,应当促使思想政治主体与教育客体形成基于网络的良性互动。如围绕“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兴趣爱好、行为特点等等,通过QQ、微信、微博、新闻跟帖等多形式、多渠道地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推送信息。学生则可以一方面获得信息,一方面参与各项互动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在互动中获得历练和成长。在这样的互联网思维作用下,构建交互参与的育人机制,不仅使大学生真正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使得主体理念、观点以“交互参与”的方式自发的在每一个大学生个体之间传播,在自然平常的互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互联网虚拟环境中,网络成员之间彼此平等,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对话”关系,而非一种“对立”的教育关系。网络对话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强调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同时强调主客体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消解自我中心和自我封闭,将对话双方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双向的沟通关系[3]。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的网络“对话”有利于消解传统的单一模式,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开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二)借鉴互联网思维“注重用户体验”的特点,培养高校思政工作的精品意识
注重用户体验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否具有卓越的用户体验决定了互联网时代谁能最终胜出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受众角度关注用户体验,即重视大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教育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增强“服务意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主体要与学生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在充分了解大学生需求的同时,要有追求极致精神,锤炼和打磨教育内容,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讲求“输出产品”的精品化,将最好的体验带给他们。
(三)借鉴互联网思维“粉丝运营”的特点,培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生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让参与者有存在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努力磨练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师,塑造较高的社会威望和思想吸引力。要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的良好介入,参与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及时中肯的给与回复,彰显思想与人格魅力,建立相互信任的“网友”关系,成为网络达人,吸引学生粉丝,占领舆论阵地。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口碑传播,让粉丝做贡献。通过着力培养一部分“意见领袖”或者说“高端粉丝”,让传统思政生态中教育客体转变为新生态中的教育主体,协助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让他们以同龄人间“过来人”的身份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会更好、更快。
(四)借鉴互联网思维“社会化思维”的特点,构建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
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讲求协作和共赢法则的立体式思维、协同式思维。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思想教育要突破单一的“一个课堂、一所学校”的传统模式,要通过共享校际资源,共享周边高校乃至全国高校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来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可以尝试依托微信、微博、网站等载体,实现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的“一校式”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教育主体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顺应互联网思维,借鉴当下成熟成功的互联网企业的服务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中去。如运用贴吧、论坛、微信群、微信订阅号、QQ群、微博等互联网社交媒体构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体系。搭建平台,实现助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想融合,如从就业指导、心理辅导、情感支持、兴趣小组、年级工作等方面在为学生提供服与帮助的过程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育人载体的协同效应,增强育人效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杨静泊.何谓“互联网思维”[N].光明日报,2014-08-31(6).
[2]姜平奇.什么是互联网思维[J].互联网周刊,2014(05):70-71.
[3]奚红.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