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锦鑫(1983.06-),女,汉族,吉林四平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中级教师,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及普及,其给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教育领域中,网络对高校的思政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高校的思政教育与传统的网络教育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在新形式下,如何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素养,成为了各大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素养;高校;思政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228-02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必修的课程,该课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观念起到引导、规范作用。为此,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政教师高度关心、重视的一个问题[1]。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文化得到大力推广和渗透,高校均实现了网络的全面覆盖,它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在开拓大学生眼界的同时,大学生因缺乏丰富社会经验容易受到文字迷惑,思政教育教学在此发展过程中容易陷入困境。为此,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利用网络优势,对于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育的特点分析
(一)互动性
网络文化融入了各种思想以及信息,为广大的师生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增强了彼此的互动性[2]。人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布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看法,对他人传递的信息进行选择以及优化。为此,网络改变了过去传统、单一的交流方式,改变了过去灌输式教育方式,促使教育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一般来说,高校的学生都喜欢在网络上讨论时下流行的问题以及热点,教师也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个讨论者积极参与其中,并通过发表一些有效的意见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起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所产生的效果。
(二)平等性
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过去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网络的发展已经改变了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地位和关系,促使二者变得更加平等,以一种平等交流的方式来进行互动和交流。很多受教育者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式的,而是更加直接的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需要获取的信息资源。在整个网络当中,所有的人员不但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所有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思政教育,更多的时候以情感交流来实现教育目的。思政教育只有以更加平等性的态度来面对广大的师生,才能确保思政教育的效果得到最大化。
(三)多样性
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之下,高校的思政教育手段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因为网络的信息丰富多彩,获取的途径也简单便捷,为此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主要方式。对于很多高校的思政教师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关注网络的信息,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采用匿名的方式于学生进行深层对话,即使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掌握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采取对应的措施引导学生,缓解学生压力,帮助学生解决当前遇到的困境。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采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以音乐、视频、课件等方式给学生授课,进一步丰富授课的手段,避免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二、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凭借自身便利性、丰富性以及互动性的特点给高校思政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水平。网络促使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了传统方式带来的时间和地域产生的局限性,让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3]。网络虽然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性,但同时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行为,容易给学生的价值观造成扭曲。为此,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网络带来的新挑战,善于利用网络优势,积极抓住机遇,促使网络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出更大的服务,从根本上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三、基于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素养的对策
(一)遵循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则
在复杂的网络时代发展背景之下,高校在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遵循方向性、虚实性以及人文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高校应努力遵守的第一原则,主要是指当思政教育介入网络之后应该要具备的政治原则以及立场。对于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日益泛滥,高校需要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对于那些虚假的信息坚决给予打击,并保持高度的警惕性,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切教育均以爱国主义为前提。网络带给人们的本质是促使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发生了革命性改变,即虚实性[4]。对于人们来说,除了物理空间以外,虚拟的空间也越来越占据着人们的生活。为此,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还应该要遵循虚实性的原则,禁止单纯依靠网络来进行教育,禁止过分相信虚拟网络技术,应该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提升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技巧。所谓的人文性主要是指高校应该学会采用科学合理的态度对旧观念进行审视,并不断适应新环境,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应该要学会采用人文精神去感化每一位学生。
(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文化
对于高校来说,除了看到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挑战,还应该要看到其所带来的机遇。为此,高校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文化,高校的理论引导者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除了要正确把握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不断丰富网络信息量,不断的对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延伸,摒弃过去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避免枯燥乏味感,采用大多数学生都喜爱的方式,例如视频、音乐以及宣传片等形式授课,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使课堂实现平等话,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借助网络的优势获取具有价值的东西,增加见识的同时不断促进自身的成长进步。同时,需要在这个过程积极引入人文关怀,逐渐淡化灌输以及训诫的成分,以理服人,逐渐帮助学生培养出理性思维[5]。此外,高校需采取相关措施,与社会相关部门联合行动,严厉打击借助网络行不法行为的犯罪分子,禁止网络不健康文化的侵入,防止给大学生身心造成扭曲,防止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努力营造出一个健康、干净的网络环境。
(三)突出学生教育主体地位
对于高校来说,要想促使思政教育进一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不断突出学生地位。现今很多高校的学生都为90后,他们思想活跃,个性独特,与网络接触的时间比较早,具有强烈的敏锐性以及开阔的视野,对于网络的使用他们非常熟悉,且对于新鲜的事物均存在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充分渴望教师的尊重,渴望表现自我,受到关注。为此,高校要在整个思政教育过程中,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教育活动当中,做学习真正的主任,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正确使用网络,根据自身的喜好对网络信息进行自主选择并学习,打破过去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进而达到实现思政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与网络积极结合,不断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
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呆板,充满着教条主义,容易给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同时忽略了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感悟以及实践的重要性。为此,一定要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在传统教育中积极引入网络教育,促使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6]。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转变教学方式,营造出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通过动态视频、声音等展现形式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觉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的感受变得更加直观,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听的局面,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进而达到增强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职业素养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高校教师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果教师们对于网络技术或者是网络领域不够了解的话,其在信息方面的知识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将直接落后与学生,因此这就很可能直接导致教学工作者所具有的人格魅力直线下降,从而降低了其所具有的吸引力。而思政教育教学的教师们在进行思政教育课堂教学时,其课堂教学的效果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以及所具有的亲和力等。因此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充分的了解网络知识,要善于学习新兴的知识和信息,并和学生们建立起相应的信息沟通的渠道,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果。
(六)重视并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网络培训力度
对于高校来说,思政教育工作者会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是走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前端,应该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为此,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网络培训,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思政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网络技术,把对教师的考核以及教学的形式相互挂钩,顺利实现信息化服务式教育[7]。高校在加强网络培训工作方面,可以采用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相互督促、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方式,以中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逐渐营造出积极向上的互动氛围,通过建立专门的思政教育宣传网站,进一步实现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优化、整合为学生提供出最佳的信息学习资源,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四、结束语
以上所述可知,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个性独特、善于利用网络,但由于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鉴别是非黑白的能力依然不足,容易受到大量不法网络信息的诱惑,给身心发展造成影响[8]。为此,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素养,提升网络素养,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丰富教育手段,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这将对于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推进社会主义进步,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快餐文化背景下网络用语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14YJC710025)。
参考文献:
[1]张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82-86.
[2]戴仁卿,张福贵.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7:37-38.
[3]神彦飞,金绍荣.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境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7:127-131.
[4]王禄佳,高庆勇,陶珠.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87-89.
[5]宋杨,王冰.网络文化视角下提升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创新路径研究[J].科技视界,2015,29:39+69.
[6]吴勇.网络传播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学术论坛,2011,03:201-204+208.
[7]王云海,李峰,李彦.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02:113-120.
[8]曾何.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