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军
摘要: 高等学校的青年女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承担着教学科研任务,肩负着养老扶幼的责任,本文简要论述了高校青年女教师面临的多方面困境:职业发展与照顾家庭之间的矛盾与压力、生理及心理的压力和挑战、学校“无差异性”政策给女教师带来的隐性压力。经过思考,提出了初步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青年女教师;压力;对策
目前,高等院校中青年女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被戏称作“青椒”,她们踏实勤奋,肩挑工作和家庭两副重担,而同时也承受着诸多难题的折磨,如婚姻难,收入低,事业与生活的矛盾等等。如今的高校青年女教师又是现代知识女性最集中的群体,由于现今社会状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她们在职业生涯中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尴尬,这一现状涉及到性别 、年龄段和职业三个要素,可以看出高校青年女教师所面临的职业发展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职业发展与照顾家庭之间的矛盾与压力
从古至今,尽管时代环境背景和条件不同,女性始终摆脱不了生育和照顾家庭的重任,这是由女性的生理结构和社会的环境使然,高校女教师同样也无法避免上述责任。虽然从理论上讲,女性在现代社会获得了和男性的平等地位,女教师也打破了男性对知识的垄断权,从而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和职业独立性;但女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仍然无法获得与男性的完全平等性。
高校青年女教师在自身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生育问题。生育问题也包含着三种情况,第一是生不生问题,第二是不能生或生育困难问题,第三是早生还是晚生问题。关于生不生问题,有的女教师考虑到职业的发展问题,会主动放弃生育权利,选择“丁克”家庭,这样就会摆脱生育和抚养孩子所带来的压力,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的职业和享受其他生活。对有些女教师而言,不是生不生问题,是不能生或生育困难问题。由于环境污染和工作生活压力大等问题,直接导致了女性受孕率低和难以生产的状况。在高校青年女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不少这种情况。生育困难问题既给女教师身体和心理带来极大压力,也直接影响到她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为她们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生育问题。关于早生还是晚生问题,同样困惑着女教师。从学校的现状看,大多数女教师获得博士学位时年龄已近三十岁或超过三十岁,直接面临生育问题。对不同的女教师而言,在考虑生育早晚问题时,会考虑到职业的发展、家人的需要和自己的身体状况。要考虑家人早生的要求,就必须暂时牺牲职业的发展;而要先考虑自身职业的发展时,就必须先推迟生育。事实上,大多数女教师的婚育年龄都比较晚,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也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生育问题,对高校女教师而言,还只是问题的一小部分;随之而来的是对孩子的漫长抚育过程,还有照顾整个家庭的责任。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丈夫自觉承担了一部分家庭任务,但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意识下,妻子即使有了自己独立的职业,仍然还要承担大部分照顾孩子和家庭的责任。对高校女教师而言,她们既要在学校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还要负担起烦琐的照顾家庭的重任,同时还要和男性教师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她们所面临的压力和由此产生的焦虑可想而知。
二、生理和心理以及身体健康的压力和挑战
在身體健康方面,尽管高校教师不坐班,还有寒暑假,引外界人羡慕。而青年女教师的生理特点使得她们在经历了孕期、产期和哺乳期之后,身体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比男教师更呈直线下降的趋势。相应的,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中,她们常常感觉力不从心。但部分青年女教师由于既要攻读学位,又要工作,还要兼顾家务和孩子,部分青年女教师为了能早日评上职称,已然没有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区分,在照顾家庭基础上,投入学习,投入科研,连轴转、熬夜、长时间脑力紧张是她们的生活常态,长期下来,为了学业和职称,付出了很大的健康代价。一项研究对高校505名在职女教职工不同职称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不同职称组女教职工妇科疾病检出率与职称成正相关联系,也即职称越高,患妇科疾病的概率越高[1]。
在心理健康方面,一方面,部分女教职工由于婚恋家庭问题,背负较大的心理负面暗示压力;另一方面,部分女教职工由于学业和职称评定等的高要求,再加上高校聘任制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危机感日益加大,其教学和科研的压力很大;再一方面,由于高校专任教师一般不坐班,相互之间面对面沟通较少,再加上知识分子的“清高”,致使有的女教职工在遭遇家庭重大变故或其他困难时,很多选择默默独自承担。
有调查结果显示,“男女教师对传统的性别角色显示了令人惊讶的接受程度,大多数人都认为男女分工是合理的,是基于男女的生理差异。”[2]在性别角色的区分方面,女性也更容易受到社会文化的正面性和负面性双重影响,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和被动性。高校女教师同样不能免其俗,如果让女教师在“女强人”和“贤妻良母”这两个角色中做一选择的话,相信有相当比例的女教师会选择做“贤妻良母”,而不是“女强人”。在现代社会职业的竞争和压力下,有些女教师甚至会选择放弃职业,回归家庭。
三、学校“无差异性”政策给女教师带来的隐性压力
高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和文化的重镇,相比较社会其他单位而言,在执行国家男女平等政策方面有更好的表现,没有对女教师在工资和其他待遇方面采取明显的歧视政策,基本是一视同仁的,这对女教师地位的保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职业环境。但另一方面,高校仍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单位,在中高层管理干部和中高级的专业教师的组成上,依然是男性为多数并占据主导位置。在学校政策的制定上,即使没有对女教师的歧视政策,也没有对女教师的特殊关怀性政策,而是采取了一种“无差异性”的表面的平等性政策,在职称晋升和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男女教师均无差异[2]。这种表面的“无差异性”平等性政策,会给女教师带来另一种实际或隐性的不平等。由于女教师承担着家庭和职业的双重责任,她们和男教师又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本身就造成了女教师竞争的弱势,她们要想超过男教师,必须付出几倍的代价,甚至以牺牲个人的身心和家庭为代价。
以上为共性问题,事实上各个高校情况不同,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我校坐落于天津市,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教育部与河北省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省部共建大学),属于异地办学,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北辰校区离市区较远,生活不方便,孩子入托、入学难等等,加上青年女教师收入更低、工作量更大,所面临的压力和困惑更是复杂的,青年女教师的期待很多。高校工会作为她们的“娘家”和“靠山”,可以通过“穿针引线”,为其排忧解难,满腔热情地为她们办好事、实事。
(一)树立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成“尊重女性、男女平等”的校园氛围
面对高校中青年女教师面临的职业发展困境,各级领导在思想意识上应该树立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成“尊重女性、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从而使法律上的男女平等转化为事实上的平等。学校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中青年女教师在学校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要成立专门的女性问题研究中心,除研究一般妇女问题外,重点研究高校女教师在家庭和职业发展方面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供领导决策时咨询和参考;另一方面,学校在制定有关教师的政策时,要打破“无差异性”的表面政策平等性,切实体现出对女教师的关怀,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相关政策能向女教师有所倾斜。如在教师的评聘的条件上,能否明确规定:在男女教师评聘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优先考虑女教师的发展;在学校科研基金项目申请方面,为青年女教师保留一定的名额和比例;在年龄限制方面,为青年女教师留出生育和照顾幼儿的缓冲期等。
(二)加强后勤服务,减轻青年女教师的家务劳动负担
加强后勤服务,尽可能将青年女教师从家务中解放出来。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使女教师成才面临双重压力,在解决青年女教师职业与家庭的矛盾方面,可充分发挥高校工会组织、后勤等部门的作用,通过提供家务劳动的社会服务,减轻女教师的家务劳动负担,缓解青年女教师双重角色冲突的压力;考虑到北辰校区所处地域位置偏远,强烈建议后勤依托食堂设立“生鲜早市”,解决老师们的生活难题。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女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强女教工的身体素质
工会适时为青年女教师组织舒缓压力的文体活动,例如,开始组织“家庭日”活动;组织利用学校体育部、艺术团资源为教工子弟举办辅导与培训活动,解决青年女教师的后顾之忧。利用网络组织了“年轻妈妈群”,大家互相关照,互相帮助,组织了一系列以照顾孩子、健康身心为主题的活动。
(四)积极组织单身职工联谊活动,为她们获得圆满的爱情牵线搭桥
有的青年女教师在学期间忙于钻研学问,“一心只读圣贤书”,再加之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性,逐将个人终身大事束之高阁,等到毕业参加工作,才惊觉自己已不知不觉成为大龄剩女,再加上一点点的自身清高,高校教師生活圈子又比较狭窄,接触的人比较少,“圣斗士”生涯短期难以结束,有的甚至慢慢习惯了“单身贵族”生活,放弃了这种努力。针对这种情况,工会积极组织许多活动,如校内组织舞会、座谈会、联谊会、旅游活动等,在校外积极组织和其他院校、企事业单位进行联谊活动,为单身女教职工获得圆满的爱情而牵线搭桥,还针对大龄未婚女教职工,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疏导,帮助她们走出困境、早日成家。
当前,处于社会大发展的环境中,作为高校青年女教师,她们非常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非常渴望用细致和关怀、柔韧和宽容照顾好子女和老人,支撑起作为社会细胞的新生家庭,更渴望全力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支撑起学校发展的半边天。
参考文献:
[1]康敬群.高校工会舒缓女教职工压力的策略与路径分析—以皖北某师范院校为例.黑河学刊,2013(10):110-112.
[2]吴瑞君,裴建华.促进高校青年女教师成才的对策和建议.女性资讯.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