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平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一方面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能更好地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充分激发个体潜能,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体验到参与的趣味和成功的喜悦,让知识在集体交流过程中产生火花,群策群力,共同突破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从而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
一、运用小组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以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为理论基础,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据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以“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由于受学生个人能力、听课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容易出现“断层”,特别是在重难点突破环节,学生往往受个人思维能力的限制而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实现了信息共享,共同探讨,可以在互助合作中,实现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二、运用小组合作模式突破教学重难点
1.众人拾柴,在交流中走向深入
小组合作的模式有助于学生“抱团取暖”,实现共享,相互促进,以推动组内成员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金岳霖先生》一文的教学中,解读完金先生生活上的孤独和情感上的孤独后,就到了本文的重难点环节——金先生在学问上的孤独。在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金先生在学问上是否孤独”展开讨论。其中一组的讨论过程如下:
学生1:我觉得金先生在学问上是孤独的。第六段写到萧珊曾问过金先生:“您为什么要搞逻辑?”她很不理解金先生的选择,在她眼中这门课非常枯燥。
学生2:文章写到金先生开了“逻辑符号”这门选修课,选这门课的学生很少,教室里只有几个人。
学生3:是的,作者说这门课“简直是天书”。
学生4:联大的学生都很杰出,连他们都不懂的话,那真的是很难了。
学生5:文章里还写到,课堂成了金先生跟王浩二人的对话,可能只有王浩才能真正理解金先生的学问。
学生6:文章第三段不是说“大一学生对这门课很有兴趣吗”?
学生2:那是有原因的啊,大一时候逻辑是必修课,而且,中学里没有听过这门课,大家应该很好奇,但好奇不等于理解。
学生1:第四段写到林国达提了很多怪问题,我觉得他提的问题都不在点上,也就是说,他并不是真正理解这门学问,他也许还未“入门”,要不然金先生就不会那样去反问他了。
学生5总结:这样看来金先生的课是很难懂的,或许只有王浩才算真正懂,所以他的学问是非常高深的,连西南联大的学生都难以理解,已经到了“曲高和寡”的孤独境地。
小组合作有利于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有利于思想火花的碰撞,进而生成新的理解。正因为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原本可能被忽视的信息,被小组成员一一发掘出来,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激发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文本解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会在合作探究中走向深刻,使“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成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生成。
2.共享信息,发挥“百度”效应
文本是连接作者、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情感的载体,因此,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阅读能力、感悟能力等都对文本阅读产生深远影响。凭借学生个体的积累和能力很难对文本有客观深刻的认识,因此,小组合作能产生“百度”效应,有效实现信息共享,而借助这些信息无疑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突破重难点。
在文本教学中,如果能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做到知人论世,无疑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文本。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的教学中,对作者了解较多的小组成员,就能帮助同学更为全面地介绍苏轼生平,如乌台诗案、贬官黄冈等事件,使小组成员对苏轼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在诗词解读过程中,还能为同学介绍苏轼妻子早逝、官场坎坷与周瑜迎娶小乔、少年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史实背景,从而使所在小组成员对本词的理解走向深入,更好地把握作者在诗文中表达的情感,也对作者的乐观豁达有了更深的理解。
3.擦出火花,出乎意料的引领和启发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经常会有意料之外的智慧火花闪现,让人豁然开朗,对文本的理解也随之更为深入。
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的教学中,在分析贝尔曼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有个合作小组对文章的最后一段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学生1:我发现最后一段不少内容跟前文关联紧密,比如说“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一句,前文早有铺垫:“随着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床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北风怒号”,“倾泻而下”说明雨大风急,恶劣的环境衬托了贝尔曼的伟大。
学生2:是的,“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一句,如果我们读的时候结合前文“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就能更准确地理解了——贝尔曼要借助梯子才能完成他的“杰作”,说明贝尔曼完成画作的不易,更显其伟大。
学生3:贝尔曼被发现的时候,“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可以看出贝尔曼为了画那片叶子而耗尽了自己的体力,就连换上一身干衣服的力气都没有了,可以看出他确实用尽了全力,让人感动。
学生1为本段文本的解读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将本组成员的目光聚焦到“前后文本的照应关系上”,使大家对文本的理解趋于深入,为学生3的独到见解做了必要的铺垫。而学生3的解读更是在大家的意料之外,他的解读使大家联想到贝尔曼画完常春藤叶后艰难返回,力竭倒地的画面,使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画面更为完整,也使大家更为深刻地理解了贝尔曼的伟大。
三、小组合作模式运用的几点启发
1.以人为本,主动建构
“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的不足之处日益显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育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援,才能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和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因此,学习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生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自主解读,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有重大意义。
2.以学定教,因人而异
“以学定教”主张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教师要对班级成员进行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组建合作小组,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按照能力互补、性格相容、目标分层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合理分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教无定法,适度适时
眼下,小组合作学习颇为流行,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但这样做有悖于适度原则,导致教学缺少针对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要适时适度,要根据每个文本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当的教学环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也应该符合“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则,不宜过难,也不宜过于简单,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更加深入、全面地解读文本。
4.巧设问题,注重引领
要想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编写导学案时巧设问题,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方向指引,为学生指明文本解读的方向,用具体任务驱动学生围绕目标开展交流与合作。因此,教师在设问时,既要提纲挈领,又要具体细致,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又能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每个学生从合作交流中得到启发和引导,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逐层深入,确保文本解读的客观性和深刻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长兴教师进修学院(3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