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装学院中培养复合型影视表演人才模式的探索

2016-05-30 05:30詹伟
亚太教育 2016年30期
关键词:影视表演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詹伟(1994-),男,福建龙岩人,四川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表演。

摘要:1.研究目的: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相继开设“影视表演专业”该专业毕业生已趋于饱和。本项目主要在探索“如何在非影视类院校”开设影视表演专业,利用好现有资源培养复合型表演人才,让学生更好地走向市场。

2.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对比各大高校该专业的办学模式和方法,结合服装学院的特色背景分析材料并且提出论点。

3.研究结果:分析了现在市场对于影视表演人才需求的特点,结合服装学院的服装教学特色,制定出了一套有利于该专业在非影视类院校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影视表演;复合型人才;非影视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191-02

一、在服装学院背景下如何运作影视表演专业的教育模式

服装学院是四川师范大学于2003年建立的以艺工结合为主要特色,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专业有特色、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专业学院。学院招生专业有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表演(服装表演)、表演(影视表演)产品设计、服装设计(专科)6个本、专科专业或专业方向。

2014年,由于四川师范大学影视学院的独立,四川师范大学把部分艺术类专业招生收回,“表演(影视表演)专业”被正式纳入服装学院招生范围,由于服装学院是以服装特色为依托的实践性学院,所开设的专业都是与服装相关。所以“如何在服装学院的大背景下利用好一切现有资源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新特点的影视表演人才”的话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服装学院的以“实训”为特色,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行为,所以学院里有实训工厂,缝纫机室。以“服装”为背景,配合专业延伸出了属于自己学院的服装公司,并且对外盈利,还有模特艺术中心,接受各大比赛和社会的表演活动。另外服装学院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

服装与服饰设计:(染整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版式设计、蜀绣艺术、服装设计方法、服装结构设计、服装英语、设计概论、材料及性能实验)等,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立体构成,服装色彩,色彩构成,下装纸样与工艺,服装结构设计基础,服饰图案,女装结构设计,服装品牌设计)等,表演(服装表演):(形体训练,戏剧小品,电影发展简史,戏剧影视表演基础训练,健美健身,舞蹈训练,服装表演,服装画技法,视唱练耳,戏剧概论,戏剧史,素描,服装设计)等,表演(影视表演):(台词训练,形体训练,戏剧影视表演基础训练,舞蹈训练,声乐训练,创意思维训练)等,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报告书制作,制图,工业设计史,陶艺,世界工业设计发展史,产品设计方法学,模型制作与工艺,人机工程学,产品调研方法,图形创意)等课程。其中,服装设计(专科)课程设置与本科设置大径相同,只有课时不同。通过服装学院各专业的课程设置看来,都是专业性质比较强的设置,只有表演(服装表演)该专业的课程渗透较多,有涉及服装设计,服装表演,更多的是涉及了影视表演。可想而知,现在的娱乐圈,大多模特都转行做了影视明星,开始参演一些电影和电视剧,正因为服装表演专业设置上和传统的影视表演比较一致,专业性较强的就在于“服装”的表演,就是我们说的走台。而服装学院表演(影视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声台形表”上,没有涉及到服装专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该专业还没有融入进服装学院这个以“服装”为特色的学院。所以我们此课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现行服装学院的氛围还是很融洽的,各专业学生相处非常融洽,专业与专业之间也有交流。比如服装学院每年5月份左右的毕业发布会,近年做成了“成都国际时尚节”品牌活动,未来也将继续做下去,每年的毕业发布会都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负责制作时装,由服装表演的同学负责呈现表演,这就存在专业间的相互交流。而影视表演2014年才入驻服装学院,该如何融入学院的专业链。所以笔者认为,在服装学院这种大背景下,就应该利用好“服装”这一特色来打造复合型表演人才,通过对表演(影视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增加与服装相关的课程,例如(服装设计,色彩搭配,服装表演,画技法)等课程,让影视表演的学生更加了解服装,更加注重自身的服装搭配和色彩搭配,并且通过对服装设计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地认识人身体的构造,对影视表演学生在表演舞台剧时的动作,情绪的调动都有非常好的辅助学习作用。

表演(服装表演)和表演(影视表演)虽说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但还是有很多是相同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下是相互渗透和关联的,所以笔者认为这两个专业存在互补性,可以通过课程的互补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来完成。复合型表演人才的养成,就是这两者的综合。以模特张亮为例:是中国首位登上米兰时装周的中国模特,先后参加过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米兰时装周等活动。但近几年,他频繁地出现在屏幕上和公众的视线里,更多的不是以模特的身份,而是以演员的身份。参与了多部综艺节目的录制和电影的拍摄,时尚圈和演艺圈是相互渗透的,现在的市场需求过多的不是强调“专业”而是要求复合型人才,走得了台还不算,还要能演好戏,这才是未来引领艺人和模特市场的一大风向标,也是我们今天研究这课题的意义。另一以川籍流行歌手李宇春为例:音乐学院毕业的她一直从事着音乐创作和少有的影视表演工作,但2015年开春以一身夸张时尚的造型亮相巴黎时装周并且博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应。通过对两个当红艺人的分析来看,更加印证了艺人具备的才能应该是全面的,在这个新人辈出的演艺圈里,不管是演员还是模特还是歌手都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素质才不会被市场和公众所淘汰,所以我们学校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演员和模特,就应该在教育环节就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培养综合素质,打造成复合型的表演人才。

在非影视类院校培养复合型的影视表演人才,除了利用好现有的一切资源之外,更应该重视专业链的关联和设置,拓宽更多的路径,让学生全方面地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管是在硬件和软件上的设置,都要与时俱进为专业而生。硬件上更多的则是增加购置一些舞台剧的道具和思维训练的辅助用品、服装等,完善现有的表演教室、形体教室等硬件设施。软件上的设置则应该引进从事影视表演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教师,从“声台形表”等传统模式和一些创意思维等新型课程的专业教师,这是我们培养影视表演人才的基础。在软件中,除了“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基础之外,则还应重视和相关影视类专业的联系和合作。例如(播音主持、编导、导演、戏文)等影视类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开设在四川师范大学本部的新闻传播学院和文学院里。我们应该通过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等学生团体将两个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紧密联合在一起,不管是各方面的合作和资源共享,都应该实现一致整合。只有充分利用好了资源,该专业链的最大价值才能被体现。比如可以通过拍摄微电影,编导和导演专业的学生配合完成摄制和文案编写工作,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参拍微电影。最终的作品就是专业链实现合作的产品。

在上文,我们分析了如何实际地在“服装学院”这种非影视类专业院校的背景下运作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如何利用服装特色来打造复合型人才的话题。接下来,我们就要以全国各大高校所开设的影视表演专业的教育模式和毕业生的素质以及市场的需求作出综合的论述和分析。

二、如何打造复合型表演人才与市场需求分析

百度百科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专家指出,复合型人才应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比如随着IT技术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之中,那么,复合型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十分抢手。所以根据定义看来,在表演中也是如此,未来的公众和演艺圈的生存法则都会要求“复合型表演人才”。所以我们培养的影视表演人才不仅要德艺双馨,还要专业上的琴棋书画唱样样精通。还是通过现在艺人的相互转型趋势,要求模特能演戏,演员能唱歌,歌手能走台的这一现状。所以在校期间,就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更要注重实践也就是我们说的走出去!学校要尽一切努力为学生拓展展示的渠道和舞台,表演专业重在实践,而不是单纯的靠理论取胜。所以,表演专业的学生要多参加社会比赛及其活动,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地在每一次活动和比赛中去务实和发展,才能不断地完善自身。有人说“进入大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这句话看似现实,但并不假!学生进入高等学校进行学习,一是提升自身的人生价值,更多的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就业。而在近几年就业压力不断升高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一年比一年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15个最难就业专业名单:“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动画,知识产权,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电子商务,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综上所述,由于各大院校相继开设表演专业,导致需求市场饱和这一状况,说明了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所以更加印证了只有“复合型表演人才”才有可能被市场所需要,所以高校在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应该将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重点来抓,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就业保卫战中处于优势状态,而不是出现“毕业相当于失业”的悲哀之况。

三、“重艺轻文”思想的研究,提升艺术生的文化素养

进入高校“影视表演”专业学习的学生都是经历过由省教育考试院和学校的省考和单招考试的,此类考生称为艺术类考生,在高考录取中不同于普通文化生录取,大多数是根据专业和文化的比例来计算综合分,由此被录取进高校。所以,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艺术生的文化成绩要求特别低,成绩特别不理想。不仅仅是他人的眼光,在艺术生当中也普遍认为自己进入大学的文化成绩门槛较低,所以自身觉得自己的文化修养不太高,从而出现了不重视文化课的现象。在现有的艺术类院校不管是课程设置上还是其他方面都是对于艺术生的文化课要求较为“轻松”。以服装学院为例,文化课设置的比例较小,大多数都是专业课程。这在全国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都较为普遍,甚至有些高校的老师出现这种思想:“因为艺术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又因为是艺术生,应该以专业为主,所以出现了随便教教或者要求比较低”的现象。所以,这是我国艺术类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弊端。但在国内有些知名艺术类院校(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对于文化的修养还是较为重视。笔者在调查了两校的影视戏剧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如下:表演、台词、形体、声乐、视唱练耳、大学语文、导演基础、舞台化装设计基础、中国话剧、中国戏曲、外国戏剧、艺术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阅读与鉴赏,公共必修课等课程。所涉及的面比较广,不管是在专业教学上还是文化修养教学上比重相对一致。而文化素养对于一个艺术生,对一个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笔者认为文化甚至高于艺术,高于专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对文化的学习,只有通过积淀更多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提升对艺术的感知力,例如演员对剧本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表演行为和情绪的把控和内心的情感把控,这些都是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文化知识得到的。不少知名的演员甚至影帝影后,都是通过再说不停地学习,工作空闲之余都会浏览一些书籍让增加自身的知识面。人,是学无止境的。作为一个演员更应该有这样的悟性,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塑造角色和感知真正表演的艺术。以湖南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谢娜为例:在湖南卫视某次大型晚会上面对前来的各级领导居然失态说出了一句“来了一群牛鬼蛇神”的荒唐话语。所以近几年,演员和主持人的文化修养问题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艺术生,不是我们不学好文化的借口和标签,只有真正做到文艺双修,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

综上所述,艺术院校在培养艺术人才时绝对不能忽视文化素质的培养。不能牺牲文化课学习时间放在专业的加强突破上,笔者认为高校应该针对艺术生多开设一些对于他们学好专业有主导或者辅助作用的文化课程。以影视表演专业学生为例:应该开设一些思维训练、写作、阅读、语文等文化课程,提高思维想象,通过阅读更多的故事,把握故事的中心和精髓,这样才有利于更加生动地塑造一个角色和感悟人物的灵魂。

不管是在服装学院这种非影视类院校还是在专业影视类院校的背景下,培养“复合型表演”人才的任务都是迫不及待尤为重要的。教授学生一板一眼的表演技巧时更应该让学生不忘自己的天性,更多地是老师教予方法学生自行感悟,这样的表演才堪称“艺术”,以培养学生才能为主线任务,以就业为目标。不断地通过学校,老师,学生三者间的配合下朝着“复合型表演人才”的目标接近,重视文化修养,不做一个空洞的“艺术生”!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影视表演复合型人才
浅论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
影视表演中的形体教学刍议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中国梦”主题电影表演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