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贯穿美育

2016-05-30 10:48农恒新�オ�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初中语文

农恒新�オ�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当中。语文教学负有以美育人,即塑造学生积极的热爱美、追求美的健康心态,培养学生自觉地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力,这一特殊而又迫切的任务。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渗透美育,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崇高的思想感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和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与地位,充分利用、挖掘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美育资源,以美的语言和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创造美、艺术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最终目的。

一、美育贯穿语文课堂,促进教学发展

1.加强美育,培养新时代人才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培养爱美的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可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时代合格人才培养功能。

2.加强美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美育的重要实现途径就是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因此,语文学科也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任务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增长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质,最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加强美育,影响学生的审美实践

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汉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还有“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美;“小石潭”幽静的意境美等等,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初中语文教学中贯穿美育,可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影响其后学生的审美实践。

4.加强美育,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和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上课时表现出来的谐趣、志趣和情趣,能使学生产生各种审美趣味;授课知识的丰富多彩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喜爱和向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巧妙性、和谐性能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形式美;精心设计的技巧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能感受取得成就的乐趣;教学过程中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能使学生产生感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产生对真、善、美的喜爱和对假、恶、丑的厌弃,从而对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学中的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内心受到濡染;教师高尚的情操,新奇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等,能使学生心里佩服,自觉不自觉接受教师的思想观念,模仿教师的风度,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从而更加喜欢语文。

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进行美育

1.在教学中注重导读的作用因为语文课的教学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直接、形象,也不可能像直观的艺术造型、表演那样,可以“见其人,观其行,闻其声”。它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读来感受到“如见其人,如观其行,如闻其声”。所以,教师对作品的精彩分析及深情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把课本中无声无色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让学生闻于声、出于口,记于心、思于形,直接受到作品的强烈感染,产生共鸣。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做到“因文而导,因导而引”,使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产生共鸣,点燃心灵的火花,从而投入到课文中去。如讲《乡愁》这首诗,就应把诗人余光中对亲人、家乡、祖国的思念之情作为“美”点,让学生从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诗人的真挚情感,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贡献。

2.在教学中注意把握文章的“美”点初中语文课本在知识结构、课文编排上都充分体现了它的结构美、层次美。每册教材都把所学的课文组编成固定的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它的重点篇章,每篇文章又有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而每一篇文章的“美”,也总是具体的,或是立意新颖,或是构思精巧,或是形象感人,各有各得借鉴之处。教师恰到好处的分析,最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习兴趣,在愉悦中不露声色、不着痕迹完成语文的学习训练。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因此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必须巧妙地利用各种文章的不同“美”点,去传授知识,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是语言运用方面。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任何作者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的。只有细致地分析文字语言,去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精炼细腻、形象生动等特点,才能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美的认识。

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而哪一门功课有语文那样承载并展现各种美感的优势呢?尤其是编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处处都有美文佳句,无处不渗透着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美育素材,这既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同时又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达到美育目的。如课文中许多自然景色的描写,或是表现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或是山明水秀、波平如镜、倒影清澈;或是夕阳西下、一脉金晖斜映在山头水面;或是在蔚蓝的天空里略微闪耀着一点淡淡金色。这些景色都是迷人的,这些境界都是优美的,会给人以和谐、安静的审美享受。像杜甫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春天下着毛毛细雨,鱼儿都游到水面上来了;在微微的春风里,轻快的燕子倾斜着身子在飞翔。这景色,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感,充满了优美的诗情画意。像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语言,再现了巫峡的壮美,它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章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川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另外,不同文章在语言风格上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既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也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既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慷慨悲壮,也有“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的清新优美;既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势磅礴,也有“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的柔情凄美。吟咏与背诵这些美文佳句,如同面对良师益友,可以聆听教诲,可以受到熏陶,极有利于培养高尚美好的思想情操,又如徜徉在花海中,可以感受到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当然,语言美不仅体现在美文佳句上,还体现在词语运用上。例如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结尾处用“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概括地写出我军作战所取得成果,可谓用词准确简洁,气势磅礴,从而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精炼传神之美,培养了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第二是人物形象刻画方面。

人物形象的美是社会美的集中体现,而心灵美是人物形象美的灵魂。人物形象是作者极力塑造或刻画的中心,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方面的描述,把一个个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例如《愚公移山》中塑造出一位大智若愚,具有远大抱负和坚强毅力的老者形象;《我的信念》中记述一位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对科学有执着追求的科学家形象等等。通过这许许多多伟大或平凡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刻画,不仅能使读者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也会产生模范的力量,收到美育的效果。

当然在初中语文课文中,我们也接触了一些丑态形象,如《皇帝的新装》中那位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皇帝;《变色龙》中那位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警官;《范进中举》中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胡屠户等。这些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同样会对学生产生美育效果,这正如德苏瓦尔说:“丑是一种背景,用来增强美的光辉。”

人与动物、自然是和谐相处的,这样才构成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语文课本还编入很多有关介绍动物、关爱大自然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也能让读者受到感染,产生美的效果。如《斑羚飞渡》中那些为了挽救年轻斑羚而甘愿自我牺牲的老斑羚们。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世界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同时也产生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美好愿望。

第三是情感渗透方面。

这里所说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和兴趣,还指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大凡真挚而出自肺腑的情感流露和体验,会深深印刻在人的心灵中。”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崇尚以及对假、恶、丑的鄙弃。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共同认知与情感教育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灌输,忽视对学生良好情感的陶冶培养,而只有美好的情感才会带来自由愉快幸福的学习生活。我们常讲:“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也只有这样,才会有个性的丰富多彩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所以,只有培养良好的情绪,发展健全的情感来促进身心发展,才能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审美情趣。如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应激发学生从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与生命的永恒。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美育目的。

第四是写作手法运用方面。

一篇课文的美感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而且还表现在形式上。这好比一套房子,需要通过精心设计、装饰,来给房子造成一种温馨、舒适、气派之感。语文也是这样,每篇文章都能借助多种表现手法,来增强它的可读性,增加它的美感,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象征、想象、联想等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用比喻、拟人显得形象生动,朱自清的《春》就是很好的例子;用象征显得含蓄深远,高尔基的《海燕》就有这样的效果;用联想与想象显得丰富新奇,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就是明证。这样的文章使读者读起来赏心悦目,并产生美妙的艺术感染力。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就是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逐渐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发现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由领略外形美到分析内质美,在性情上得到陶冶,由此提高学生的文明修养,塑造一个美的自我形象,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依据具体教材去指导学生认识美、辨别美,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逐步养成比较有系统的美学观,学生的认识能力一定会有崭新的飞跃,这样的语文教学将是别开生面,令人神往的。

作者单位:广西省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中学 (530049)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