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玲
大凡读过《背影》的人,总是被文中的父子深情感动不已。细读文本之后,笔者发现,这种深情,端在一个“不”字:不仅因为文中的“不”字,明的暗的有近三十处,更因为这个“不”字,写出了一个特定背景、特定情境下,因特定的契机而生成的父亲“奔波的背影”和儿子“愧悔的心”。
一、 特定契机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生离死别如在眼前,相见之机却遥遥无期。这一特定的写作契机,决定了本文以回望的方式凝视父亲的背影。所以,本文所写的背影,不管是正面还是侧面,都深深烙上了作者的“愧悔”之色。
二、特定背景
家境惨淡: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惨淡的家境之下,父亲“于是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丧事”。“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作者一连用了“变卖”、“还”、“借钱”、“谋事”等动词,取“我”侧面观察的角度,不仅写出了父亲满是悲伤的心,更写出了父亲马不停蹄地为家事和生计奔波的背影。而“我”虽然伤心,却也只是冷静旁观,这也为之后回望抹上了一笔“愧悔之色”。
父子矛盾: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可见,这对父子矛盾已久,且比较尖锐。也许因为“我的不好”,父亲不想、不愿见“我”。而“我”不想、更有点不敢见父亲。但毕竟血浓于水,再多再深的矛盾,多少的过错与委屈,因一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都烟消云散了,而愧悔之情却油然而生。
三、 特定情境
车站送别:
“本已说定不送我”,“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他们去不好”。说到底,与我分别时,父亲充满了不舍与担心,所以他“忙着照看行李”,“又忙着和脚夫讲价钱”,“送我上车”,“为我搽座位”、“铺毛衣”,“嘱我路上小心”。细密而琐碎的动作,见出了父亲为“我”忙前忙后的奔波。
浦口送别:
这是一处对父亲背影的暗写。这里的“我”不仅冷静旁观,甚至有点不以为然。“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所以当“我”回望往事时,愧悔之情便势不可挡,也为下文情感的急转直下做铺垫蓄势。
站台买橘:
父亲不肯让“我”去买橘,让“我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虽然他去“不容易”,身为胖子的父亲只能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探下身去,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这是作者第一次正面描写父亲的背影,而情感却骤然浓烈。作者看见的不仅是父亲为“我”极尽心力,甚至去做一件本不必做的小事时的背影,更是父亲往日里无休止的奔波和不尽的辛劳身世。所以“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而我“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即当时的“我”,虽然理解了父爱却没有回应父亲。也正因为此,当“我”回望此事时,愧悔之情尤为深重。
离别:
这是作者第二次正面写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说明作者目送父亲很久直至消失,这是活着的告别。人群依旧来来往往,父亲混入不可寻,且前往之处,是为生计奔波,前途未卜。作者在回望时,除了伤感、担忧,更有为人子不能让父亲安享晚年的愧悔。此处的感情如决堤之水,“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用一个“不”字,写出了父亲奔波的背影,也写出了儿子愧悔的心。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一中 (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