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燃
【素材点拨】“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诗歌为个体提供了自我对话的栖息之所,让人们得以跳出平庸,明白生活不是只有茍且。也许,生活并不都如诗歌那般美好,但我们仍有必要让人生充满诗意。
【适用文题】没落与新生/坚守/诗歌不死
他们在寒风中挥舞着诗集,将酒吧围得水泄不通,有人因为没抢到入场券,索性翻墙而入……2015年12月1日,以“诗歌与冲突”为主题的第四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转场”成都,“追诗族”们用近乎疯狂的行动宣示了年轻人对诗歌的热爱,也引发了人们思索当今时代诗歌的意义。
的确,没有冲突就没有诗歌,所谓“江山不幸诗家幸”。有论者云,随着文明的发展,诗歌势在必衰。20世纪80年代,诗人备受推崇,“抄诗”曾是大学生活的流行元素。而今,尽管不时仍有诗人在微信朋友圈走红,一些读诗类微信公众号异军突起,但不可否认,有关诗的一切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热度。诗歌不仅被祛魅,属于它的黄金时代似乎也一去不返。
有人感慨,“现代人与诗歌之间始终有一种隔阂”。的确,置身分工日益细密、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诗歌能做什么?还有多少人笃信“诗和远方”?日本某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送自己写的诗,竟成女士最不喜欢的礼物。当一个人精心计算着日常花销,在都市的缝隙中苦苦寻觅存在感……种种应接不暇的物质焦虑与精神困惑,岂是一首诗能安抚的?比起心灵鸡汤式的“精神按摩”,人们大可通过更简单、更轻松的方式减压。
但成都“诗歌之夜”的火热,无疑是对“诗歌已死”最有力的反驳,让人看到了诗歌跨越时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