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摘 要:颜色词不仅是颜色的记录符号,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汉语颜色词文化内涵比较丰富,这必然导致外国留学生在交际中产生障碍。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教学中要从克服母语负迁移、培养认知目的语文化、利用对比学习三方面着手,实现成功的言语交际。
关键词:颜色词;文化附加义;教学策略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其中描写各种事物色彩的词语,也必然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感情倾向,颜色词已不仅是颜色的记录符号,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
颜色是自然界物质的一种属性,颜色词是人脑对这种属性的认知,不同国家民族对各种颜色的认知是一致的,如太阳都是红色,草木皆为绿色。但由于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社会心理等差异,各民族对颜色又存在不同的情感认知,致使颜色词的语义近一步发展,蕴含更广泛的文化内涵,汉语也是如此。汉语颜色词被附加上更多的象征意义,这使得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国留学生在交际中遇到一定的障碍,要想清除这些障碍,我们就要从文化视角上让学生理解汉语颜色词的多种语义。
一、汉语颜色词的文化附加义
(一)红色。红色是华夏民族信奉的吉祥色,人们崇拜太阳和火。传统习俗中,春节时家家户户要贴门神,人们喜欢把火焰一样的红色附着于门神身上,目的是驱赶野兽或孤魂野鬼,护佑家宅平安。如今人们依然把红色与喜庆、吉祥联系在一起。迎亲嫁娶、新张开业等令人欢喜高兴的事情,总有红色相伴。由此红色也象征着“兴旺”、“发达”,如我们用“开门红”形容在一年开始或一项工作开始时就获得显著的成绩;用“满堂红”形容全面胜利或到处兴旺。红色也象征着顺利,成功。所以人的境遇很好也被称为“走红”、“红极一时”,企业分给股东利润叫“红利”等。在此基础上,红色进一步引申出“得势”、“受宠”之义。
此外,红色还具有“极端”、“烦恼”、“仇恨”的意义。比如说“眼红”,指的就是看到别人有名有利或有好的东西时非常羡慕、忌妒,自己也想得到。
(二)绿色。绿色是植物的生命色,是草木最茂盛的颜色,是和平、健康、希望的象征。我们把没有污染、纯天然的食品称为“绿色食品”;把方便旅客顺利通行的通道叫“绿色通道”;把为了保护环境,防止风沙而植树造林的工程称作“绿色工程”。此外还有“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等等。国际上普遍使用绿色作为安全通行的信号,所以惯用语“开绿灯”,表示上级领导因某种特殊原因准许下级做某事。
现代生活中绿色的语义大部分是褒义的,但在古代却不然。绿色也曾具有“卑微”、“下贱”的含义。如宋元时期,穿绿衣、戴绿巾是低贱人的服饰,像乐人、伶人、乐工等当时被认为卑微身份的人都穿绿色衣服;娼妓和歌乐家男在元明时期也必须要戴绿巾。明代郎瑛《七修类稿》中写道;“吴人称人妻有淫者为绿头巾”(吴地指今苏州、昆山一带)。所以汉语中有“戴绿帽子”的说法,指某人的妻子与他人有私情。
(三)黄色。《白虎通义·五行篇》说:“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水在北方,木在东方,火在南方,金在西方,土在中央。”有说中央“其位黄帝”。所以黄色象征着中央皇权和社稷,皇帝的车子称“黄屋”;袍服称“黄袍”;文告称“黄榜”。宋代王懋《野客丛书·禁用黄》记载:“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统治者还禁止平民百姓穿黄色的衣服,而此后历代皇帝均穿黄龙袍,黄色成为天子的专用色,标志着至高无上的等级和权力。
而今,受西方国家的影响,黄色已不再尊贵,具有“淫秽”、“色情”的贬义色彩。如“黄色书刊”、“黄色电影”等词语,应运而生的还出现了“扫黄”、“贩黄”、“黄毒”等词。
(四)黑色。汉文化中,黑色曾经是尊贵的颜色。春秋时代的朝服“缁衣”为黑色;秦始皇统一中国高举的大旗是黑色;西汉时期帝王将相的朝服也是黑色。黑色是高贵权势、刚正不阿的象征。但黑色也常具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屈原在《九章·怀沙》中说:“变白为黑兮,倒上为下。”用以揭露当朝权贵不分是非,混淆正恶的行径。“黑白不分”、“黑白颠倒”等词语在汉语中便成为人们谴责颠倒是非的用语。此外,在先秦时期就有在犯人脸上刻画或刺字,再用黑墨涂上的刑罚,因此黑色又含有不光彩的附加意义,常与邪恶、奸诈、罪恶等联系在一起,如“黑心”、“黑手”、“黑爪牙”等。黑色还表示非法的、不公开的,如把不守法纪的团伙帮派称“黑社会”,把没有正式户籍的人家称“黑户”,进行非法交易的场所叫“黑市”,体育比赛中不公正的哨声叫“黑哨”,以此类推,还有“黑车”、“黑店”、“黑货”等等。
(五)白色。现代生活中年轻人喜欢用白色象征纯洁、高雅,用“白衣天使”赞美充满爱心的护士,用“洁白无瑕”比喻没有缺点或污点。但在传统文化中,白色是汉民族文化习俗中的忌讳色。《礼记·郊特牲》云“素服(白衣),以送终也”。自古以来,白色就是死亡之色,“白事”指的是丧事,所以白色象征着凶丧、低贱、反动。过去称国民党统治区为“白区”,称国民党政府为“白色政权”,把反动派对革命者的屠杀、镇压政策称为“白色恐怖”。所以在汉语里,白色的派生词往往含有“徒然”、“没有效果”的意思,如“白搭”、“白费”、“白跑一趟”。还有“无代价”、“无报偿”的意思,如“白吃”、“白给”等。
二、汉语颜色词的教学策略
汉语颜色词体现和折射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容易产生一些跨文化交际冲突,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注重颜色词的文化输出。那么,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汉语颜色词的背景文化及多种语义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克服母语负迁移的负面影响。“母语(mather tongue)即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是相对外语来说的。母语迁移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是指学习者母语知识的言语行为会带到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的言语行为中,负迁移也叫干扰,是母语迁移的一种,即母语知识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鲁健骥)学生者学习第二语言时,其大脑中已有的母语知识会对接受第二语言产生一定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运用第二语言交际时出现各种错误,造成交际障碍。
HSK考试中的一道选择题:“近年来,这个歌星很( )”,答案有A红、B黄、C白、D黑四个选项,许多日韩学生都选择了“C”,究其原因是因为白色在他们的民族文化内涵中代表纯洁、高尚,他们不了解白色在汉语里表示恐怖、遭遇不幸的贬义色彩。显而易见,他们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想当然地以本民族的文化视角看待目的语文化,从而对词语“白”的语义产生了偏误,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二)培养认知目的语文化的积极态度。受到母语负迁移影响是学习者的一种无意识行为,学习者要提醒自己注意规避这一情况,但是单单做到这样是不够的,学习者还应建立一种开放的、积极的态度接纳目的语文化,不能用漠视或抵触的态度看待它。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心理和交际习惯的差异往往会造成一定的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比如外国留学生不了解汉语“绿帽子”的文化内涵,单从颜色上判断喜好,把它当成礼物送给中国朋友,只能会让对方哭笑不得。所以,学好目的语,关键在于学生如何转化自己对目的语文化的认知态度。
“学好一种语言,离不开那个民族的文化。”敏锐的文化嗅觉和意识是跨文化能力的核心价值。在跨文化交际中,干扰学习者准确理解目的语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己度人,用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绑架其他民族文化,本能地认可自己的文化标准,这样的心理意识容易使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产生刻板的印象,不利于交际的成功。因此学习者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第二语言,关系着其语言能力的大小,语言水平的高低。在汉语学习中,我们希望学生能以尊敬、宽容、开放、好奇的态度对待中国文化,能够设身处地地观察、感知并了解中国文化。
(三)利用对比学习的有效方法。第二语言学习是一种语言的对比学习。学生是在已具备母语能力的条件下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所以在颜色词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个文化冲突点,采用对比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比较双方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差异。例如“红色”,从新年的祝福到婚礼的喜庆,从故宫的红墙到居室的红木,从古典诗词到文学巨著,红色作为主色调无时不在彰显其幸福、热烈、繁荣、好运等美好而积极的含义。相反,红色一词在西方文化中却意味着流血、恐怖、危险。例如:seered是发怒、冒火的意思,inthered是亏损、负债的意思,redtape是指手续繁杂,办事拖拉,不讲实际的坏风气。学生通过对比学习,一方面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探求颜色词的丰富文化内涵,一方面则会加深学生对汉民族颜色词文化附加义的理解。
“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只有充分理解了目的语文化才能真正学好语言,从词汇的角度透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现象,不失为一条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跨越交际中的障碍,减少失误和偏误,实现成功的言语交际,提高其汉语水平。
参考文献:
[1]祖晓梅.跨文化能力与文化教学的新目标[J].世界汉语教学,2003(4).
[2]周郁华.汉语颜色词文化蕴涵试探[J].中国语文学论集,2011(66).
[3]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韩朝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