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 对美国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苦干》的解析[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抗战时期重庆外交界研究”(2013-ZDZX30)、“抗战大后方西南历史研究”(2013-ZDZX11)的阶段性成果。
[提要] 曾获得奥斯卡奖的美国纪录片《苦干》是一部真实记录中国抗战大后方艰难岁月的史诗画卷,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无可替代的影像史证。2015年该片引进到中国,立刻引起强烈反响。它真实记录了日军对中国无差别轰炸的罪行,让世界了解日军侵华真相,推动美国对中日战争的立场从“中立”转向“援华”,同时也创造了电影纪录片的历史。它向世人揭示了“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精神”是“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之所在,也是侵华日军不能跨越的新的长城。《苦干》也因此成为展示中国抗战软实力的经典之作,至今仍释放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苦干;抗战纪录片
[作者简介] 周勇: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反映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艰难岁月的美国彩色纪录片《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是由华裔艺术家李灵爱策划并出资,由美国年轻记者斯科特1939-1940年在中国拍摄,并于1941年6月在美国上映,在西方曾风靡一时。1942年,该片获得奥斯卡特别奖。我深感这是一部真实记录中国抗战大后方艰难岁月的史诗画卷,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无可替代的影像史证。
这部电影没有选择正面战场,而是选择了中国抗战的大后方,着力揭露日军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无差别轰炸的暴行,着力于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来探寻“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这就大大提升了影片的价值,使之具有了史诗性。该片最为可贵之处在于,这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对中国抗战得以坚持并将取得胜利的原因最客观准确的预测。因此,《苦干》也是展示抗战时期中国软实力的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通过对《苦干》进行初步解析,以加深对中国抗战软实力历史贡献的认识,从而向国内读者揭示美国记者斯科特追寻“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的答案。
一 《苦干》揭示了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
影片一开始,斯科特就美国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绥靖政策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他认为:“世界大战的战火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可我们对那里的人民正在遭受的苦难漠不关心。”“世界越来越小,各国纠纷不断。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对于我们同样至关重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美国和西方国家对日军侵华实行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对日本虽有谴责,但仍未放弃绥靖政策。美国反对制裁日本经济,也不愿对中国进行物资上的援助,还竭力缓和同日本的矛盾,更尽量避免与日本直接冲突。美国民众普遍对中国的抗战不了解也不关心。斯科特告诉美国人民:“世界本以为日本侵略者会轻易地打败中国。但几年过去了,中国仍然屹立不倒。全世界对此感到惊讶,是什么原因创造了这个奇迹?中国巍然挺立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斯科特以行进式记录的方式,反映了他从香港入境,途经广东、越南海防、广西、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西藏的所见所闻,用客观真实的镜头告诉美国观众:“几个世纪以前,中国人民在长达万里的边境线上修建了雄伟的长城,以此抵抗外敌的入侵。今天,侵略者的铁蹄虽然跨过了长城,但他们仍然需要面临一堵新的长城——那就是‘中国人民面对外敌时坚强不屈的英雄精神”。《苦干》就是对这一坚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它记录了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建立新中国的不屈历程。
(一)“人民战争是中国能够持续抗战的第一个秘密所在”
斯科特一进入日军占领下的广东,就发现中国的游击队已经遍布乡村。在一幅海报中,一位乡村妇女对她的丈夫说:“锄头给我,你去打仗”。田野里的农民、商店里的伙计、中国的男人与女人们只需一声令下,就拿起枪杆,奔向战场。在一座小土坡上,一群衣着简朴的游击战士,有的拿着大刀,试着锋刃,有的坐在地上,将步枪靠在肩头,有说有笑地谈论着什么,有的行走在乡间的田野上,有的乘船航行在河道里。还有由当地妇女和女孩儿们组成的“红十字队”,她们对陌生人保持戒备,注意任何可疑的面孔。他告诉观众,“在中国,像这样的游击队员数量众多,不计其数,甚至在敌人的后方也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突击驻守的敌军,堵塞道路,炸毁桥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日军部队。他们身手敏捷,出手果断,撤退迅速,与敌人持续周旋。”因此他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举国上下全民皆兵。这是中国能够持续抗战的第一个秘密所在。”而日本“侵略者低估了中国人民抵抗的决心。”后来到重庆的观察进一步证实了他的结论,他说:“战争的胜利不仅仅依靠手拿武器的士兵,还需要后方持续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粮食等物资的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身处后方的工人、工匠们,不分男女,都在为战时中国的需要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中国坚持抗战的另一个秘密是中国军队和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
斯科特观察并记录了一个场景—中国军队吃饭的镜头:一个15岁的年轻士兵,坐在地上狼吞虎咽地吃着米饭。他评论道,这就是“中国的正规军。他们战斗在中国抗日的最前线,担负着最为重要的战斗任务。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只要给中国的军人必要的补给与装备,他们同样是这个世界上最骁勇善战的士兵。”“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这是中国之所以能够坚持抗战的另一个原因”。
与中国军队同样吃苦耐劳的还有伟大的人民。斯科特是从越南海防开始,乘坐运送外国援华物资的汽车沿着中缅印公路前往中国后方的。他告诉观众,“美国工程师曾经预测(修筑滇缅公路),即使拥有最现代化的装备,也需要七年才能修通这条公路。但是,中国工人在没有任何工程机械的情况下,尽其所能,修通了这条公路”,这“实在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条曾被美国工程师认为需要七年修通的公路,在中国工人的努力下,仅仅用时14个月时间就全部竣工了。” “这条公路的确可以被称作中国坚持抗战不倒的象征”,而“这些筑路工人是名符其实的中国英雄!”
(三)“中国人民同在一面战旗下抵抗共同的敌人”
斯科特行进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亦志愿从军”让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知道了“在中国的部队中有五分之一的士兵来自少数民族”。
斯科特他用了很大篇幅来记录在青海的见闻。首先是汉族、回族、藏族等族在这里和睦相处,使他产生了“想在这里找到这(回藏)两大本来互相冲突的宗教是如何团结起来的原因”的想法。摄影机详细记录了政府开展的征兵工作、自给自足武器装备的穆斯林士兵、卡车渡过湍急的河流、当地农民划着羊皮筏渡河、下雨引发的泥石流、甘肃和青海交界的“悬桥”、骑马穿过集市的粗犷的藏族汉子、正在用青海当地的木头打造马鞍的工匠、造绳子的工人、正在练操的童子军、正在磨面和生火做饭的女人、骑着毛驴过河和手举自行车过河的男人、在黄河上游淘金的矿工,以及古老的水车和用织布机织出布料的古老工艺,还有在中国最大的清真寺中作礼拜的穆斯林信徒。
斯科特在兰州“再一次见证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抗敌的鼓舞人心的场景。”那是一支由西藏人组成的军队,他们拿起了武器,加入到抗战的斗争中。这支队伍集结于训练场上,出征之前他们举行向兰州当局交接士兵的仪式,包括递交效忠文书与战旗。他感叹道:“西藏远离前线,文化与内地不同,拥有独特的宗教。但在中国经受外敌入侵的时候,这里的人们也加入到抗战之中。我这次西北之行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民同在一面战旗下抵抗共同的敌人。”
(四)“城市里的建筑遭到了毁坏,但这里人们的精神不会被打倒”
斯科特见识了战时中国人的乐观坚韧,这是他们最独特的性格。在重庆,他告诉观众:“如果说中国能够在战争中挺过来是奇迹的话,这里就是催生奇迹的地方”。在重庆城,日本飞机轰炸所造成的巨大的弹坑,成了孩子们欢快地戏水的游泳池;重庆人不分昼夜,从不间断地建造新的防空洞,以抵御日机的轰炸;当轰炸即将到来时,整个重庆城都行动起来了,人们并没有恐慌,而是带着行李在防空洞口排起了长队,秩序井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子;轰炸刚刚结束,城里到处都是废墟,数以千计遇难者的遗体躺在瓦砾之中,但人们已经开始在废墟中寻找任何有用的东西,哪怕是一根针或几片废金属。每一个幸存下来的人已开始为重建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这些给斯科特以巨大的震撼,他说“日本人说他们要把重庆从地图上抹去”,“这里的人们承受了难以置信的非人道待遇”,“或许重庆城遭到了毁灭,但这里的人们会继续活下来。城市里的建筑遭到了毁坏,但这里人们的精神不会被打倒”。
(五)“人类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知识分子迁移运动”
斯科特的观察有其独到之处。他在成都记录了成都华西协和大学青年学生安静而又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击剑、打网球的场景。由此引发了他对中国坚持抗战的另一番评论。他说:“日本人清楚地知道,一个有知识的民族才能屹立不倒。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百分之八十的大学受到日军轰炸,日本妄图借此杀掉作为中国未来发展希望的知识青年们。”为此,中国大学陆续内迁到大后方,学生、老师纷纷带上他们的书本和教具,踏上了长达千里的内迁之路,“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知识分子迁移运动”。这确实是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迁移大学和师生数量之众多、过程之壮烈,为世界所罕见。哪怕是战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仅次于军费,这是史无前例的。战火没有毁灭教育,而是造就了中国教育的一次大飞跃、大发展。仅以高等教育为例,大学数量由战前的108所增至1945年的141所;在校师生数量增加了48%,学生数量几乎翻了一倍。因此,尽管战争残酷,但中国的国民教育得以维持,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现代知识得以传授,民族素质得以提高,为抗战造就了一大批人才。这和前线的军事作战一样,同样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同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对国家与民族的影响和作用无论怎样称道都是不为过的。
全片以日军对重庆城市的毁灭性轰炸为高潮。而斯科特也揭开了“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最终的谜底中国人民的精神:“轰炸摧毁了这个国家,但轰炸能打垮建立这个国家的人吗?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心,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是如何抗敌的,他们时刻都在创造着奇迹!”最后是全片的点睛之笔“这就是‘苦干,刻苦的奋斗!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精神,深入在他们的灵魂与命运之中,永垂不朽!”
二 《苦干》是中国坚持抗战软实力的展现
斯科特看到了中国坚持抗战的软实力,而《苦干》更凝聚和展示了中国将赢得抗战胜利的软实力。
(一)真实记录了侵华日军的战争暴行,使之大白于天下
《苦干》最为震撼的内容是全程记录了1940年8月19日、20日侵华日军飞机对重庆主城实施狂轰滥炸的过程。这是由美国人在中国战区实地拍摄,用平视的角度、最近的距离、最细致、最完整的拍摄。包括发出轰炸警报,城市居民向郊外撤退和躲进避难防空洞,中国飞机迎战,日本飞机在城市上空侦察、轰炸,以及轰炸后的救护、灭火、重建家园等。在影片中可以看到摄影师在南岸美国大使馆海军武官处屋顶上,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镜头。半小时内,炸弹、燃烧弹呼啸着倾泻而下,山城浓烟滚滚,火焰冲天,血肉横飞,家园化为废墟;幸存的民众,穿过断垣残壁,迎着满城大火,坚毅从容,众志成城,奋力抢救。可以说,场景全面真实、震撼惨烈,画面原色原声、催人泪下。
(二)让世界了解日军侵华真相,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战场的高度关注
1941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国土大片沦陷,沿海港口几乎全部丧失,没有失守的也被日军封锁,经济陷入崩溃边缘。空军基本拼光,制空权丧失。1941年6月23日,《苦干》在纽约世界剧场首映,立即引起一片惊叹,好评如潮。《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芝加哥时报》、《纽约镜报》、《伦敦电讯报》、《伦敦时报》、《洛杉矶每日新闻》、《生活》杂志、Look杂志等100多个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媒体刊登了影评及照片。《苦干》的放映轰动了整个美国!《时代周刊》称:“(该片)展现的是中国人民的英雄行动。”“(片中)所看到的英勇和善良的中国人民,美国影迷从未见过,也从来没有了解过。”“在(该片)最后20分钟,它向人们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电影都没有能够拍摄到的恐怖的(重庆)大轰炸场景。”[美]时代周刊[J].1941-06-14.《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1940年8月19日至20日轰炸重庆时,斯科特在美国大使馆的屋顶上,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了日军出动355架次飞机,在半个小时内狂扔了200吨炸弹的历史镜头。”[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N].1941-07-24.《纽约时报》评论,“这样肆无忌惮的(重庆)恐怖场面,所带来的痛苦甚至超过我们所看到的伦敦大轰炸破坏。”[美]纽约时报[N].1941-06-24.著名美国记者艾德加·斯诺评论说:“这部影片以无与伦比的质量和叙事手法,描述了一个国家重生所处的恶劣环境,讲述了这个民族在苦难中痛苦挣扎并获得新生的故事。” 美国记者艾德加·斯诺为《苦干》上映的题词,罗宾龙提供.
而在公映的半年前, 1941年1月1日,李灵爱和斯科特到白宫,为美国总统罗斯福和夫人埃莉诺放映了《苦干》。“总统在影片放映起初提醒说,他在20分钟后有媒体会议。但是,一旦放映开始,罗斯福被迷住了,他取消了媒体见面会,一直看到最后”。耿丽娟译.雷伊·斯科特讣告.http://articles.sun-sentinel.com/1992-02-16/news/9201080896_1_mrscottfilmmarkscot.
(三)影响了美国的政策,推动了美国对中日战争的立场转变
当时的西方世界,很少人了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中国这个国家。正如《苦干》摄影师斯科特所说的那样:“中国与我们相隔万里,可我们对那里的人民正在遭受的苦难漠不关心。”《苦干》上映后,其制作团队成为人们和各反法西斯、反战团体争相邀请的演讲对象。《时代》杂志的老板享利·卢斯(Henry Luce)甚至还为他的员工开了一场私人电影招待会专门放映这部影片。寻找《苦干》一部遗失了六十多年的电影史诗性巨作.2013.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6882868/.这部影片也成为许多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战团体用作筹款的最好宣传工具,中国开始收到源源不断的外援。一些美国青年要求报名参加中国空军志愿航空队,帮助中国对日作战。
《苦干》所展现的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亚洲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独立抗战达10年之久的事实,促使美国调整其对华援助的政策。1941年2月,中美《金属借款合约》签署,中国以金属矿产为抵押,向美国借款5000万美元。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提供军事援助的“租借法案”,开始以租借形式向中国提供军火物资。尤其是4月,罗斯福总统同意帮助中国组建一支空军部队。他签署命令批准美国预备役军官和陆军、海军航空部队的退役军人可以加入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以帮助中国空军对日作战。4月和5月,罗斯福两度批准向中国提供价值9000余万美元的军用器材和武器弹药。7月,他还批准向中国空军提供装备和人员。支绍增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00-301.在这一背景下,1941年8月1日,“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大队(AVG)” 正式成立。在美国招募的第一批美国志愿官兵很快抵达中国,投入到中国的对日空战之中,逐渐扭转了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及大后方被动挨炸的局面,最终夺回了制空权。随后AVG为中国战区中美联军护航,取得赫赫战绩。这就是名震中外的 “飞虎队”。
(四)创造了电影纪录片历史,赢得了世界尊重
以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为背景的电影拍摄,形成了中国电影纪录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中外诸多电影导演都以此为题材拍摄了大量的影视作品。其中,由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斯拍摄的《四万万同胞》、中国著名导演郑君里拍摄的《民族万里》堪称其中的经典。但是,唯有《苦干》才登上了纪录片的学术高峰。1942年2月,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评选第十四届奥斯卡奖,第一次设立纪录片奖,特意把特别奖授予《苦干》摄影师斯科特,颁奖词是“在十分艰苦危险的情况下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了中国抗战实况的影片,取得优异成绩”。这也是在中国拍摄的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纪录片。
《苦干》所反映的重庆人民的英勇形象,深深地打动了罗斯福总统。1944年5月17日,他在《致重庆市民的纪念状》中说:“我今代表美利坚合众国人民,敬致这幅卷轴于重庆市,以表示我们对贵市勇毅的男女老幼人民的赞颂。远在世界一般人士了解空袭恐怖之前,贵市人民屡次在猛烈空中轰炸之下,坚定镇静,屹立不挠,这种光荣的态度,足以证明坚强拥护自由的人民的精神,绝非暴力主义所能损害于毫末,诸位拥护自由的忠诚,将使后代人民衷心感动而永垂不朽”。华莱士携带来渝 罗斯福赠送卷轴[N].新华日报,1944-06-25.
三 《苦干》继续不断释放着中国
文化软实力的独特魅力
(一)《苦干》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艰苦受难中的英雄气魄,对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有重要意义
有专家把李灵爱与斯科特的《苦干》同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这他们分别用镜头和笔记录下中国各界军民同仇敌忾、誓死抗争的意志和苦干精神。他们用钦佩的眼光看中国,用讴歌的笔调书写中国,并通过他们的作品帮助中国赢得了世界。刘志平.帮助中国赢得世界[N].重庆日报,2014-08-14.著名媒体人、时事评论家曹景行说,“这是一部弥足珍贵的史料,它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力量——不当亡国奴的民族精神,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我们都该补一补抗战这堂课[N].重庆日报,2015-06-24.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专程来渝观看《苦干》后说:“《苦干》让我们读到最真实的历史,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从这个角度讲,重庆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苦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N].重庆日报,2015-05-07.
(二)《苦干》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战场的地位作用,促使中美两国珍惜共同历史,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中国在二战中的牺牲与贡献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地遗忘了,中国作为二战的重要盟国的历史也被遗忘了,中国作为二战战胜国的历史也被遗忘了。而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遭受法西斯侵略最早的国家,中国是对法西斯作战时间最长的国家,中国是与美国结为盟友,为打败法西斯,赢得二战胜利做出过重大牺牲和杰出贡献的国家,也是对维护战后世界秩序负有重要责任的大国。
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德(Rana Mitter)来重庆看了《苦干》后说,“每当我看到讲述二战期间伦敦大轰炸的纪录片《救火英雄》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重庆大轰炸。”重庆和伦敦,一个是中国战时首都,一个是英国首都,两座城市在二战时期都被法西斯轰炸中严重摧毁。“不过,在西方世界,重庆大轰炸依然鲜为人知。即便是在中国,这件事也曾被掩盖了数十年之久。”“虽然知之者甚少,但重庆大轰炸仍是二战中的大事件。这部不一样的《苦干》,为人们了解重庆大轰炸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它再次印证了我在《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中所强调的观点——中国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全世界应该对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作用予以公正的评价。”米德来渝看《苦干》.“真实再现了战时重庆,让人震撼”[N].重庆日报,2015-05-06.
(三)《苦干》是日军侵华罪行的最新铁证,这对于促使日本当局正视和妥善处理历史问题有重要意义
《苦干》的发现者、美籍华裔女电影制片人罗宾龙告诉我们:“曾有人疑问,日本究竟对(重庆)这座城市做了什么?真的对这座城市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轰炸吗?我想,在看了影片后,会有更多人去正确地认识和接受真实的历史事实。”罗宾龙.我为什么要拍《寻找苦干》[N].重庆日报,2014-08-14.
由于《苦干》是由美国人在中国战区实地拍摄,时间、地点、场景、人物等等,均可勘比,铁证如山,确凿无疑。因此《苦干》是迄今为止由西方人拍摄的记录抗战时期日军对重庆实施大轰炸历史上,时间最准确、史实最完整、内容最翔实、画面最震撼、评论最客观的电影原始资料,也是客观记录日军轰炸重庆不可多得的法律证据。由于该片获得奥斯卡电影纪录片特别奖,因而更具真实性和影响力。该片的重新发现,是继德国人约翰·拉贝的《拉贝日记》重见天日、美籍华人张纯茹女士的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在西方世界出版带来震撼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这为清算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揭露日本右翼妄图篡改历史的企图,将日本侵略者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四)《苦干》的问世反映了海外华人爱国奉献的拳拳之心,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海外华人地位有重要意义
《苦干》的真正所有者是一位美籍华裔女艺术家,她就是制片人、策划和出资人李灵爱。
李灵爱拍摄《苦干》的直接动机就是针对抗战全面爆发,西方国家漠视中国的现状,急切盼望全世界知晓独撑抗日危局下的中国人民的艰难困苦和英雄气概。为此,她邀请斯科特为摄影师,并亲自协调参与拍摄,一起到南京拍摄了日本飞机轰炸的影像和广州沦陷的镜头。但是在《苦干》中,她没有渲染战争的惨烈(影片只有一具尸体出现在镜头里),而是用所有镜头告诉世界,在残酷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坚韧、不屈、奋进与执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坚韧顽强的中国,一个值得尊重的中国,一个不可战胜的中国。
李灵爱在这部影片的职员表上只是一个“技术顾问”,成为那个年代美国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记号”。但这丝毫不能减少我们对她的崇敬。李灵爱实际上是这部伟大作品的制片人,这部作品是她的心血。从筹集资金,雇请导演、摄影师及其后期制作团队,寻找发行商,她不惜花光所有家产。而她收获了抗战时期反映中国抗战的第一部大型彩色电影纪录片、获得奥斯卡奖的唯一一部中国抗战题材纪录片,她创造了历史!
她在晚年谈起《苦干》时说 :“我一切工作的主题,不管是写作,讲演,电影制作还是平淡的生活都是‘苦干——在艰苦磨难下的英雄气概。”
匡丽娜,李丹柯.《苦干》是研究抗日战争史的珍贵史料[N].重庆晨报,2015-07-17.所以,《苦干》不仅仅是一部抗战纪录片,它宣传的也是一种超越国界,海内海外中国人共享的民族气概。《苦干》讴歌的是一种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也是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求生存、求认同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苦干》回归中国这一事件,在美国也引起了积极的反响。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丹柯认为:“以往研究抗战与海外华侨,重心多置于金钱物质捐助。《苦干》的拍摄告诉我们,海外华人对抗战的贡献也包括了舆论和影像宣传,功不可灭。”“我相信《苦干》的回归,可以丰富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加深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丹柯给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贺信.2015-04-07.
(编辑:孙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