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2016-05-30 10:48李君如
文化软实力 2016年3期
关键词:复兴中华文明中国化

[提要]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密切关系。首先,指出了毛泽东在《唯心史观的破产》一文中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精神、中国世界地位的关系,第一次提出中华文明复兴问题;其次,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华文明的双重意义;再次,论述了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内在联系;最后,归纳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文明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华文明;复兴;中国化

[作者简介] 李君如:著名党建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中央党校副校长。

一 从毛泽东的一段论述讲起

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最后一篇文章《唯心史观的破产》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那时起,近代世界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

这段论述,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精神的关系。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是从学会马克思主义开始的。

这段论述,第一次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世界地位的关系。中国人获得了精神上的主动后,近代世界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这段论述,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文明的复兴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人民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

因此,这段论述的主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复兴的关系。这也是本文要讨论的主题。

二 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华文明的双重意义

马克思主义何以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马克思主义何以使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重新有了地位?马克思主义何以使中国人民在革命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复兴?

毛泽东在《唯心史观的破产》中从历史、现实和理论三个角度论述过这一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说,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用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抵御资本主义,打了败仗;中国人从西方资产阶级的武器库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思想武器及政治方案,也败下阵来。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使中国人学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新的武器。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第一仗就打败了北洋军阀,第二仗打败了蒋介石在长征路上对红军的拦阻,第三仗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汪精卫,第四仗将打败美国和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并最后结束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从理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

毛泽东的这一论述告诉我们,自从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和中国封建统治者勾结在一起,中国人民遇到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复杂,不仅要解决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还要解决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有一种既高于封建主义、又强于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才能指导中国革命赢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种中国社会最需要的思想武器。

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在西方,为什么能为中国人民所用呢?首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在欧洲,但它是科学,科学是不分中西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同社会化生产力及其代表的工人阶级相联系的,是比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等任何思想武器更为先进的科学思想。更重要的是,如同毛泽东所说的,是中国人民“学会”了这个新的思想武器。这里讲的“学会”,不仅是“学”,而且“会”,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掌握了这一思想武器。

讲到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产生了。既然中国文化在西方列强面前打了败仗,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改变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被人“看不起”的历史呢?为什么能够使中国文化复兴呢?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对于“中国文化”,既不是绝对肯定,也不是绝对否定,而是认为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中国文化是在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形成并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同时,中国文化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并具有双重性,既有封建性的糟粕,又有人民性即民主性的精华。在《唯心史观的破产》一文中,前者被称为“封建文化”,后者被称为“中国人民文化”,即我们今天常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然,这种划分不是机械的分类,不是说这部著作、这首诗词是封建的,那部著作、那首诗词是人民的,而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和作品内容的辩证分析基础上的。比如《红楼梦》中既有封建性的糟粕,又有民主性的精华。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向主动,就在于学会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新的思想武器,并且用这个新的思想武器扬弃了中国文化。因此,被西方列强打败的是封建主义腐朽文化,而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重新振作起来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正以新的精神状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伟大胜利的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中国人民的文化。也就是说,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必将迎来文化复兴的高潮。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不是对立的关系,更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思想武器。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具有这种既分析批判又继承发扬的双重意义,所以能够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向主动,使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重新赢得了自己的地位,使中国文化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

三 中华文明和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的联系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时,我们注意到,中华文明尽管是东方文明,但和马克思主义不仅不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

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揭示和反映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因此它和中华文明并不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文明。与此同时,由于中华文明秉持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和西方思想界在马克思主义之前认为自然界有规律、社会发展没有规律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中华文明强调的“格物致知”、“实事求是”等“实学”传统和崇尚的易学、阴阳学说等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则有许多相通之处。事实上,中华文明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比如在社会理想方面,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有自己梦想特别是美好社会理想的民族。《礼记·礼运》中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样的社会被称为“大同”。这部著作被许多专家认为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它反映的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但是,书中提出的“大同”思想,对历代政治家都有深刻的影响。这种“大同”,指的是尧舜时代“公天下”的社会。儒家学者十分怀念夏以前“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社会,后来许多思想家把这种对过去的怀旧转化为对未来的追求。比如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康有为的《大同书》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化的,最后实现的是“大同”;而且,这样的“大同”不仅是中国的“大同”,还是世界的“大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是以“天下为公”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可以说,“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高的社会理想,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这样的追求,有这样的文化基因,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特别能够接受这样的社会理想。早期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并不都是后来的共产党人,但他们都是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都是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的人。比如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就可以发现最早向国内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同盟会元老朱执信、宋教仁等人。至于共产党人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忠实继承者,今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也包含了中华民族为社会理想而奋斗的民族追求。也就是说,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追求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绝不是偶然的,其中除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的必然性,还由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就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渊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四 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文明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基本原则。其要点是:

1.一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基本观点。

2.坚持“中国化”的方向,不论“中学”还是“西学”,“学”是基本原理,不分“中西”,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但要越搞越中国化。

3.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

5.思想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6.文化建设和文明复兴的基本问题,一是要解决为群众的问题,二是要解决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其中,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

7.要坚持文明发展规律,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8.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致力于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9.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

10.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新闻舆论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鼓与呼。

11.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12.互联网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要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

13.要加强党对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两个文明两手抓”的方针,精神文明要重在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塑造中华民族坚强的精神支柱,培育和塑造中华民族一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14.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增强党的先进性为重点,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理想信念和思想文化建设,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这14个要点,第1个到第3个是基本原则、基本方向和基本要求;第4个到第6个是指导思想和根本问题;第7个到第8个是基本方针;第9个到第12个是文化建设的重点;第13个到第14个是党对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问题。

如果要问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党中央已经有大量论述。我们在这里只引用毛泽东1957年3月19日说过的一段话:“采取现在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中国不仅要强大,还要“使人可亲”!一个“使人可亲”的社会主义中国,应该是一个和平的中国、和谐的中国,归根到底,就是一个文明的中国。

我们已经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进程就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进程,也只有在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编辑:蒋海军)

猜你喜欢
复兴中华文明中国化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