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然
[摘 要] “礼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着现代国人的基本礼仪文化。当前民间的《朱子家礼》的礼仪则使得“礼乐文化”之历史记忆的部分照进了现实。《朱子家礼》中的礼仪教育的现代传承性是需要大家关注的。《朱子家礼》中的四大仪式的传承保留了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同时也饱含了关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韵味,《朱子家礼》的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传承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关 键 词] 《朱子家礼》;礼仪;传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9-0074-02
中国是礼仪之邦,随着儒家文化的发展而确立起来的“礼乐文化”已经经过了近千年的发展历程,“礼乐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政治和道德教育等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文化,其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并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而不断流传。宋代的儒学大师朱熹是位著名的儒家文化传承者,其在充分吸收了前人的儒学思想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周礼》和《礼仪》的坚实前提下,结合自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而创作了《朱子家礼》。在该书中,朱熹确立了民间关于“冠婚丧祭”的四大仪式,同时也使得宫廷宗庙之内的“礼乐文化”向民间的宗祠仪式文化开始过渡与转向,而且进一步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传统礼乐观念,由此促成礼乐文化成为维系我国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内部秩序乃至社会稳定的规范。
一、《朱子家礼》之礼仪的现代传承的现状
(一)传承的民族地域特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已日渐消散,但是《朱子礼乐》的四大仪式在民间有着良好的保存,其中就以福建省的漳州为代表,漳州为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的沿海城市,其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两宋时期,兴办书院成为社会风气。宋绍熙年间,朱熹漳州知府,他“每旬之二日必领属官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其正义;六日下县学,亦如之。”于是漳州便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因而其文化上基本上保留了本土特色,同时该地域的文化也受到了朱熹“理学”的文化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也与其他文化相融合。
在《朱子家礼》中的仪式和文化教育传承方面则基本上保留了“冠婚丧祭”的四大仪式,同时其儒家祠堂文化的兴起又与朱熹的理学和礼乐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祠堂文化是自明朝以来,逐渐在漳州市得到传播的文化类型,尤其是在民间,其融入民族的和家族性的文化特点十分明显,直至清朝末年,以姓氏为个体单位的宗族祠堂已近二十余所,祠堂文化和礼仪教育的传承和认可是依靠于民间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接受为前提的,礼乐文化的影响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朱子家礼》的仪式和教育也与祠堂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二)传承的基本形式
从文化传承的基本形式来看,源于《朱子家礼》的礼仪与文化的祠堂文化对于“礼乐文化”有着自己的认知,特别是祠堂文化的现代性体现,各个大家族对于《朱子家礼》的仪式有着不同的看法,并践行着各自的传承方式。同时在传承的内容方面,漳州市的《朱子家礼》在“通冠婚丧祭”五大仪式方面都保留较为完整,林氏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南临洋老巷,北接振成巷,系漳州七县林姓氏族合建的林氏宗祖,供奉林氏始祖比干,乃漳邑林氏祭祖之所,漳州林氏还以此作接待本宗族赴考往来生员用,林氏家族就还保留着宗族族长制度,族长每年都会举行“祭祖”游神和清明“墓祭”两大宗族活动。林氏祠堂文化不仅活态存在,而且展现出强烈的宗族传承功能
色彩。
(三)传承的内容
《朱子家礼》的仪式的传承在内容方面,漳州市的林氏祠堂就有着很好的体现。林氏祠堂内除了供奉其家族的祖先比干之外,还供奉着各种神位和林氏宗祖,同时在《朱子家礼》的仪式中,一般首先是仪式的执事者会在具有宗族特色的祭祖仪式之后的
30分钟内由族长将林氏的祖先神像请出祠堂,并在乡镇上进行游神活动。然后仪式的执事者还需要演示了祝寿升匾和“丧礼”家奠(汉族版,民间称“行家礼”)仪式,其中祝寿升匾仪式已越出了原有《朱子家礼》仪式的范畴,应是民间宗族活动的扩展与补充。
《朱子家礼》的仪式中以“丧礼”的家奠最为烦琐,其形式也是颇具复杂性,例如在“丧礼”家奠仪式中设有灵前所、题通所、陪通所、题词所、和词所、盥洗所、陈设所、成服所、跪拜所、乐舞所等十所。同时乐舞所(头钹、二钹、大锣、围鼓、唢呐、笛子5人)在每段仪式后均要演奏相应的乐段,演奏形式分细乐、中乐、大乐三种。在万历《漳州府志》中记载,“丧礼,漳俗多依《文公家礼》”,在后世续编或者新编的府志中也多继承了这样的说法。可见《家礼》在漳州地区受到的影响。可这种影响或许仅仅留存在士大夫阶层或者是政府的提倡方面。在这里,“礼”与“乐”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可谓“礼乐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二、《朱子家礼》之礼仪传承的文化意义
《朱子家礼》的仪式与教育在传承方面虽然有所变动,但是基本上对于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的保留还是较为完好的。作为儒家文化在“礼乐”方面的主要外在形式表现,《朱子家礼》的仪式在基本的形态和内容方面都是有着较为清晰的文化象征意义的,其中的“礼”与“乐”的协调一致具有高度的审美特征,同时也保持了传统儒家的孝道文化。
(一)“礼”与“乐”的协调融合
《朱子家礼》的三献仪式中,“礼”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支撑整个仪式顺利进行的基础,而“乐”则是“礼”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方式和媒介途径,缺少了“乐”,“礼”就无法表现出其文化内核,同时在《朱子家礼》的任何的仪式过程中,“乐”的实践比例是“礼”的两至三倍以上。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演唱和乐器的演奏应当在时间上较之于仪注念诵的时间要长很多,而这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礼乐志》本當礼详乐略,今乃礼略乐详”的说法是比较吻合的。无论是“祭祖”仪式的庄严、“冠婚”仪式的愉悦,还是“丧奠”仪式中的哀伤,都有天地人浑然一体的儒家“理学”特质,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而自然。
(二)孝道文化的传承
《朱子家礼》的文化传承意味也表现在其仪式所具有的强烈的道德教育作用,其中的孝道文化作为社会基本道德的要求内容在《朱子家礼》和通礼中都有着很好的表现,一方面,无论是在通礼的齐家格言还是在族规家训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敬老爱幼”的观念和做法,而“孝”与“敬”都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传统孝道文化在《朱子家礼》的形式载体中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另一方面,《朱子家礼》的四大仪式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核都具有相同的文化指向性,不管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冠婚”仪式中的告祖,还是“丧祭”仪式中的慎终追远思想,无不体现着儒家孝道文化的精神。因此“孝”和“敬”也就成为我们家庭血缘关系及社会伦理道德观实践的行为基础。
三、《朱子家礼》之礼仪的现代性思考
(一)《朱子家礼》之礼仪的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朱子家礼》的仪式文化意义也随着民间老艺人的逝去而逐渐淡去,礼仪文本中的关于曲牌的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改变,如若任由时代的冲击,放任文化的无序发展,古老的传统与文化仪式将会消失,所以我们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保护《朱子家礼》中的仪式发挥其良好的道德教化作用。
为此,我们需要对活态化的仪式进行抢救性的全面考察,充分运用历史文献学、文化人类学及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系统研究,从“历时性”“共时性”基本价值及现实价值中提升其传承与保护的意义和影响。我们应当将《朱子家礼》中的仪式和文化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制度内,只有这样,礼乐文化才可以得到实在性的传承和保护。另外,我们还需要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因为人是仪式的主要实行者,其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主体部分。
(二)《朱子家礼》之礼仪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朱子家礼》的仪式与教育的传承只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其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地域性的文化形式,对于家族和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友爱的精神生活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在文化仪式内还包含着我国许多的民间传统智慧和文化思想的内涵。
《朱子家礼》的礼仪需要通过民族的传承并以现代化的形式走向世界,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接需要文化学者做出更多的努力,与此同时,国家和政府也需要积极支持,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朱子家礼》的礼乐文化作为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和体现,我们需要使得礼乐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发展并逐渐融合,同时国家也要从宏观层面对《朱子家礼》仪式在内的传统文化指明新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需要从“礼乐文化”当代传承的研究中去追寻我们民族文化“根与魂”的精神力量,并以此推开传统文化重构与复兴的历史大门。通过对《朱子家礼》四大仪式的挖掘和研究,最终为我国成年礼、婚礼、丧礼、祭礼的延续或建立全新最具中国特色文化底蕴的基本礼仪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朱子家礼》的仪式及其内涵的儒家文化已经成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礼乐文化”也正经历着从主流的传统文化向小传统的边缘文化的蜕变过程,同时其也从曾经的国家记忆演变成当代社会民间家族式的集体记忆。为了延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朱子家礼》所表征出的优秀的文化内涵使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的,因此,现代性社会中我们需要对礼乐文化进行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周鑫.《朱子家礼》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1.
[2]吾妻重二.朱熹《家礼》实证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美华.世家旧族与唐代家礼修撰[J].吉林师范大学學报,2012(6).
[4]陈国代.朱子学关涉人物裒辑[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