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治经之路径

2016-05-30 19:31:04周政
大东方 2016年3期
关键词:经学界限性质

摘 要:经学一科古已有之,然从一般经学史来看,经、经传、经学的界限不甚明了。故本文将从考据、义理的角度,用夹叙夹议之法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梳理。通过梳理,明确经、经传、经学的界限,以期为经学义理探究和经学学科建设略尽绵力。

关键词:经;经学;界限;性质;路径

一、一般意义下之经学概况

一般所谓之经学,是汉代才有的学问。从我国经学史载籍分类来看,最简单者莫过于四部,就其内容的大致区别而言,为理与事而已。于事即是史,于理即是子,虽然史之中,未尝不言理,子之中未尝不记事。从主要功能看,则是一部言理而一部纪事。集的起源,说者认为学不专家,集是子史的支流。然而所谓的经,应该如何定义呢?其实,前人对于经史的异同之辨已经很多,既不认为是史,也不认为是子,即所谓的经非史非子。然又有认为经非事非理的观点。如班《志》说诸子皆是经之支与流裔,假如这种观点符合事实,则经与子的关系也应该是非常密切的。假若班氏的观点不符合事实,那么宋明之理学也不应当划入经学范畴。司马迁作《史记》曰:“考信于‘六艺,本纪、世家所记三代之事,率皆本之于经传,谓经非古史得乎?”而且近现代的古史研究,实际导源于晚清今文学,廖季平师与南海康氏之言所谓“托古改制”,本想解决经学的纠纷,确一变成为古史的探索。至此,经与史之关系可知其大略。所以现代人按目录分类,多不立经学之名,而依据性质将其分入其它目类。这是由于不知经学之为经学所致。假使不明确经学之为经学,则经学一门,就会与时俱逝而成为古代学术史上的一个名词。

孟子言“经德不回”,又说“君子反经而已矣”。赵注:“经,常也。”刘熙《释名》曰:“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周礼·天官·太宰》言“以经邦国”,郑注:“经,法也。王谓之《礼经》,常所秉以治天下也。邦国官府谓之礼法,所以守为法式也。”经学以常法为正解,则不必求经一字之本义。经学虽然到汉代才有,而经之得名,则在战国之时。所以常法为经学之本义,并非经之纯粹训诂。现代学者都释经字之义,并非经学之本义。其实,经学之名,初见于《汉书·兒宽传》,谓宽“见上,语经学。”经学即经义也。求之于古,如孔子之论诗礼,孔子之言春秋,都是善为经义的表现。经统论诸经大义,也开始于战国时期,如《庄子·天下篇》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荀子》曰:“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这就是汉代及汉以前人论经学之大端。故言经学,义当如是。

二、治经路径

在当今错综复杂的背景之下,我们对于固有学术有重新认识的必要,而且这也是经学将来的正路。唯有如此,才能推陈出新,绍隆前人文化,荷担圣贤家业。于治经一门,则有三事:一为治经,二为治经说,三为考经学对中国文化各部分之关系。所谓治经,即治理经之本文,首当明确古史的领域,经文虽然是古史的资料,然而经学脱离古史成为独立的经学,从汉代至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经学,汉代以来的学术,所以经学得研究,应当以汉代为断限。如清人辨伪《尚书》,以汉人所见而不疑者为真,而不追溯至周秦以上,这不是别于古史之研究,也是经学得本分。治经之道,一为释文,二为释义。释文有释文的工具,释义有释义的工具。治经当以文字为始,以义理告终。前人考据义理之争,都是不通达于理者之本,是自蔽之见。治经又当以经为律令,以经证经,合于经者为是,不合于经者为非,对于确实没有明文的,则阙疑。至于汉宋今古门户之争,可以存而不论。治经说,则治理先儒说经之书,先儒说经之书虽然是为经而作的,他们的学术思想也能于此见得一斑。前贤治经,于此都较少致力,如陈奂之于《毛氏诗》,张惠言之于《虞氏易》,刘逢禄之于《公羊何氏学》,皮锡瑞之于伏胜《尚书》之学,都是所谓的专家之学。可叹惜的是他们的眼光还是比较狭浅,笔者的治经之意则与之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对于说经之文则予以疏通证明,对于学术思想也予以发挥介绍,并与他家较量,以明确他们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如王弼的《周易注》、《论语释疑》,不仅是说《周易》、《论语》的著作,也是魏晋玄学的重要典籍,这在于学者是否善用。考经学对中国文化各部分之关系,因为我国自汉以来的历史都以经学为中心,经学对我国政治、社会、人心、风俗关系之大,人都知道,却没有人能剖析而具体陈述,这是治经学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应当知晓治经学历史不是一部诸史《儒林传》便可了事者的。经为我国古代文化之总汇,可以说古代一切都与经有关,二千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学术就是经学。如此浩漫,治经的学者应当如何致力于呢?这就需要我们各展所长,利用适当的工具,尽力为之而已。学问之事,有纲领,有条目,一学有一学之纲领条目,一书有一书之纲领条目,得其纲领,条目即使不完备,也无大碍。就好像治理一书,首先要明确全书的条例,这就是一部书的纲领,其余一篇不知,一义不明,一事不识,是条目完不备,荀子论学认为必定要明确它们的统类,就是如此。我们见前人有号称专治一经的,恐怕不能彻底圆满通宵一经。因为一经的内容既然博杂,而治学的工具与才性类各有所偏,所以不能免于这个局限。若不能人识到此,而说我无所不能,则是荀子所说的“愚者自以为知之,无知也,岂不哀哉!”

参考文献:

[1]王刚.王国维经学路向与新史学之构建[J].学术月刊.2013.11.20.

[2]丁进.再续中国经学学术传统[J].孔子研究.2008.01.25.

[3]杨世文.宋代经学怀疑思潮研究[D].四川大学,2005.

[4]李锐.子学与经学的传承比较[J]. 清华大学学报,2013.03.15.

作者简介:

周政(1985— ),男,湖南省邵阳人,云南大学2014级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哲学系)

猜你喜欢
经学界限性质
界限
十几岁(2022年21期)2022-11-19 11:14:42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7:26
间隙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元代朱子后学经学著述整理之特色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02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中等数学(2020年6期)2020-09-21 09:32:38
汉魏经学的“人才进退”问题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中等数学(2019年6期)2019-08-30 03:41:46
破次元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哲学评论(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