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精彩,巧手剪裁

2016-05-30 10:48朱阳慧
关键词:香山粽子记叙文

朱阳慧

面对材料作文,同学们大多会写议论文,2015年高考作文卷依然以“议论性文体”为主。其实文质兼美的记叙文更容易脱颖而出,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记叙文呢?

一、独享一方天地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一方天地,就像周树人笔下的鲁镇、萧红笔下的呼兰河、莫言笔下的高密、刘亮程的小村庄。在这方天地里有我们最熟悉的景致,不经意间它就浮现在你的脑海,我们要剪下那最美的一段。日出日落,也许你从未留意,可是有的同学就特别灵巧,能够剪下片段裁成美文:

我迎着夕阳走进后院,静静地站立在柔和的风中。仰起头凝望着天空,夕阳周围自浅浅的云层中透出千丝万缕的柔光,融融的照在我的身上。仿佛是一场洗礼,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安然。

它艳丽而不张扬,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热烈。整个天空铺着几片橘红色的云朵,缓缓飘动。

然而,随着天色渐晚,暮色四合,夕阳也渐渐收敛起光芒,仿佛有一双隐形的手,悄悄拭去天穹的红妆。于是,天空变得一片昏黄,有一种深沉的宁静。

已经是黄昏了,我准备离开,心中略有一丝不舍,就在转身的一刹那,我却看到了小院与以往不同的景象。小院里的万物都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金纱,看上去神秘又古典。

于是,我便驻足细细推敲每一块青石板上的印痕,慢慢琢磨每一道花墙上飘荡的蛛网,还有那虽已淡黄仍有生机的幽竹。暮色,夕阳,花墙,幽竹……这一切的美妙,让我惊喜万分。

自然有佳景,妙手偶得之。如果我们于生活中时时观察,处处留心,在考场就会如鱼得水,挥洒自如。在2015年广东省优秀记叙文《带您去看花海》中,小作者就描写了幼时乡下的雨中荷塘。这一方荷塘见证了一段祖孙情谊,沟通了昔与今,融合了感性与理性,观照了自然之美与科学之道。在大片的议论文答卷中,这篇记叙文如出水芙蓉般清新可爱,获得了阅卷者的青睐。

二、描画一个人物

我们忘不了天真烂漫的少年闰土,忘不了看到金子眼睛就发光的葛朗台,忘不了真伪难辨的周朴园,忘不了外表丑陋心灵美好的敲钟人……

为什么这些人物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呢?因为作者都抓住了人物的特征,不吝惜笔墨重点描摹。描写是写人记叙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下面这位同学就巧妙地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误会法来刻画一位意图用美丽外表掩饰内心伤痛的坚强女子:

对玉兰的印象不好,来自于张爱玲的形容:邋里邋遢地一年开到头,像用过的白手帕,又脏又没用。

我想,玉兰听到这些话时,心里该是痛的吧。

街边的广玉兰树下常年摆着一个水果摊。摊主是一位中年女子。头发染成黄色,许是好长时间没有护理,蓬松杂乱,尽管被悉心地扎在后面,也掩盖不了丝丝白发。嘴唇涂着浓艳的大红口红,脸上扑着厚厚的粉,眼角的皱纹依旧清晰可见。还有一个小女孩,也被她打扮得像一朵俗艳的花。

如此夸张的造型出来卖水果,尽管是在繁华的街道,光顾的人还是甚少。

路经的人总要多看她两眼,待走远了,才捂着嘴和身边的伙伴说上什么。而她听到那些人议论时传来的笑声,不恼不怒,只轻轻地笑着,或弯下身来,摆弄地上的水果。青桃带着叶子,挂着露珠;苹果粉嫩,一只一只地聚在一起;白里透青的香瓜,散发着清新的香气……

就像一朵开得碗大的广玉兰,开放时,不香不美,凋谢时,一派凄凉。

有一次偶然和妈妈聊天,说到那女人,我不屑地撇了撇嘴。妈妈却说,那女人啊,很不容易的。丈夫跑运输瘫在床上,家里还有老人小孩要养,她原来也是大学毕业,后来……唉,挺可怜的一个人,经历了这么多痛都不说。

我的心一阵触动,原来她每天表面上的浓妆艳抹,只是为了掩盖心里的痛。而她尽管生活上是不幸的,也或许还要忍受别人的白眼与嘲笑,她都忍着,用一颗宽容的心,坚强地接下所有生活的痛。

经历生活的巨变却依然精心打扮自己,用微笑去面对一切磨难,这正是对主题“痛而不言”的最佳诠释。鲜活的人物形象能为文章增色添彩,2015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王大爷的早餐店》和《鸡婆》都是成功刻画人物的典范之作。在那老旧的小区里,有一小店,环境简陋,面积狭小,日日顾客满盈,但老板既不扩大经营又从不加价,好像有点“傻”。老百姓就爱这种“傻”,物美价廉,货真价实,所以大家都乐意光顾王大爷的早餐店。但大爷真的傻吗?大智若愚,大爷诚信经营,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赢得了生活的充实,赢得了人生的快乐。做法似愚,但实则蕴含了人生的大智慧,小作者不动声色先抑后扬,于生活琐事中娓娓道来,让人倍感亲切。

三、书写一段经历

往事如风,岁月留痕。春日挖荠菜包饺子,夏日捉泥鳅戏耍,秋日看香山红叶,冬日围炉看父亲煮白水豆腐,这一桩桩、一幕幕就像电影画面一样从脑海划过,我们要剪下那最精彩的一段。在表达创新与变通这一主题时,有位同学就成功地剪辑了生活中包粽子的情节:

墨绿的叶子层层叠叠地浸在水中,像是水墨画中的远山,抑或是溪流中的水草。

雪白的大米,鲜红的红枣,浅黄的莲子,真是视觉的享受。

奶奶从清水中拣出四张叶子,细心地叠在一起,灵巧地弯成一个“圆锥”,加入两勺大米,放上红枣莲子,再加两勺大米,用勺子在米上按一按,然后手指翻飞,绿叶折叠,一颗饱满诱人的粽子就裹好了。

一旁的我用羡慕的眼神盯着奶奶裹的如艺术品的粽子,却无奈自己总学不会。

我不甘心放弃,只要坚持,一定能学会。我学着奶奶的样子,从水中选出四片叶子,找准脉络,却怎么也翻不出个“圆锥”,嘴里念着“教了这么多遍都学不会”,然后又让奶奶手把手教了一遍。接下来的加米、加馅也不顺利,不是底部漏米,就是叶子散了,最后手忙脚乱,“啪嗒”一声以米洒落了一地而结束,我望着满手的米和留下的两片叶子,只好苦笑,看来我真学不会包粽子啊!

奶奶边收拾我的“成果”,边说:“细丫头,你就别包了,这种粽子你是不会包的!”

“这种粽子你不会包”,奶奶的话陡然提醒了我,既然这种粽子不会包,何不换一种把包法呢?

我又重新坐了下来,选了两片叶子,卷成一个圆柱,再用另一片叶子托住底部。然后,加米,加馅,虽然过程也是极其曲折,但最后总算包成了一个完整的粽子。我拿给奶奶看,奶奶笑着说:“真亏你想得出来!”

接下来,第二个,第三个……一个比一个快,一个比一个美观,当我包完最后一片叶子时,它的外形也“进化”了许多,甚至可以和奶奶包的相媲美了。

望着篮子里不同形状的粽子,我感慨万千,尽管奶奶的粽子大而饱满,但我的粽子也有自己的特色和美丽。

无须长篇大论,篮子里那些拥有自己特色和魅力的粽子早已诉说了“当一种方法不行时,何不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方法,不必拘泥于别人或者以前传统的旧方法”的生活哲理。2015年高考广东卷优秀记叙文《走进香山之中》就是截取的生活中的一次游历,经过精心剪裁,从而成功地俘获了阅卷者的心,获得高分。自然那么大,但弱水三千,小作者只取一瓢饮。小作者没有天南海北四处兼顾,只写一个香山,只写秋天的香山,只写那一日游历的香山。写香山小道上的落叶,写香山的鸟鸣,写香山的树,写香山的天气,在描写香山美景的同时不忘暗扣材料从而确保切题。通过记叙香山的一日游历来表达“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走近自然”的主旨。

同学们自然明白好读书,读好书对写作的重要性,于是拼命背诵美文,生搬硬套,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实,我们同学忘了除了要阅读白纸黑字的书,还要阅读五彩缤纷的生活大书。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曾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丰富的生活就是我们写作的活水源头。生活里有我们独享的天地,有我们熟悉的凡人小事,有我们抹不去的经历。聪明如你运用巧手剪裁,还愁写不出好文?

佳作show

鸡婆

几年前,我们村里掀起一股“葡萄热”。大多数人家沿着村里的一条河,种起了葡萄,多则上百亩,少则数十亩。靠着好水、好地,人人都盼望着能发笔财。于是,不用招呼,一家老小全忙活开了。东头的王阿婆家也不例外。

但是,跟别家不同的是:人人都一门心思伺候葡萄,恨不得一人当两人用,王阿婆却养起了数十只鸡。放假回家的我,曾听伯伯背地里议论:“等葡萄熟了,谁还在乎那几只鸡啊?真是脑袋不开化的讷老人!”据说,王阿婆的家人也十分不解,儿媳妇还为此与她闹僵:放着大钱不赚,偏偏侍弄那几只鸡!所以,背地里,家家都护起了自家的园子,生怕鸡啄了宝贝疙瘩葡萄秧。没多久,大伙儿还偷偷送了她一个绰号:讷脑袋的鸡婆!

开春了。虽然头年里葡萄不结果,但还是抽出了嫩绿的芽儿。亮晶晶的阳光进溅到有如翡翠的嫩芽上,照亮了常年只与黄土打交道的庄稼人的眼。他们看在眼里,喜在眉梢。天愈暖,家家愈忙活:修芽儿,绑枝,扎架,全都干得高高兴兴,热火朝天。至于那不时传来的鸡鸣,则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笑话鸡婆的愚讷。

漫长的等待期过去了,葡萄枝开始回报庄稼人对它的照料:长了密密的叶子,开始结起一颗颗如同绿玛瑙的小圆果。这可喜坏了庄稼人,也忙坏了庄稼人,施肥,打药,除草,一样也不能少。只是奇怪的是,鸡婆那成天唠叨的儿媳,又重新对婆婆毕恭毕敬起来。不过,大伙儿都没心思关注这些事啦。

葡萄成熟了。但人们怎么瞧怎么不对劲。为啥收葡萄的人都往鸡婆家跑?蹭过去瞧瞧,还是不对劲,为啥她家的葡萄看上去比自家大,尝一尝竟比自家的甜?难道傻人有傻福?

王家人喜得合不拢嘴,为啥?就因为自家并未花什么钱用在农药、肥料上。虫在哪里?鸡肚子里!草呢?鸡也啄了!肥料呢?你说鸡粪中不中?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同时也改变了对鸡婆的看法,并为自己当初的暗嘲感到不是滋味。

鸡婆依然讷讷的,偶尔自言自语一句:“用心呀,得用心呀……”

望着王家映满明亮亮阳光的葡萄,一粒一粒,皆如发黑的紫水晶,争先恐后地露出厚实肥壮的叶子,乡亲们不禁感慨:原来鸡婆脑袋真灵啊!

(本文系2015年高考江苏卷优秀记叙文)

猜你喜欢
香山粽子记叙文
北京香山
好吃的粽子
记叙文阅读专练
游香山
如何写好记叙文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端午节,粽子香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