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2016-05-30 18:24陈燕艺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0期
关键词:挑战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策略

陈燕艺

摘要:微信、微博、数字广播等被称为当代社会的“第五媒体”,它所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快捷性、便利性和无边界的传播范围广度。在我国,微博微信拥有着较大的大学生受众群体,所以利用这一新兴传播媒介环境来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传播效果。本文就基于微博微信环境来探讨它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挑战,并寻求创新突破,在这一特定环境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架构发展体系。

关键词:微博微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挑战者;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47-02

高校能够利用微博微信这一网络平台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看中了它对于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力。微博微信的特色功能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正确看待这一网络移动平台的特性特征,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合,才能发挥网络传播教育的最大效果。

一、微博微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

1.教育情感交互性。微博微信属于网络交互平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任何在微博微信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所以采用微博微信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中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主动被动关系就会不复存在,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当代社会认为,发表微博微信是典型的双向信息传播交流方式。而且微博微信没有时间空间限制,学生可以随时发信息获取沟通机会。通过微博微信这种相对宽松的交互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会有所提高。另外,大学生本身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不受约束地发表个人观点、心理活动及学习思路,这也能形成一种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快速普及。

2.教育客体针对性。微博微信互联网交流平台其本质是基于人的利益与需求所存在的,所以在微博微信上所展开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互惠互利、自觉自愿为基本原则。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恰好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对特定的个体、群体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满足他们的个人利益及需求。比如说带有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传播等等,允许大学生自主选择希望接收的教育信息,同时屏蔽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信息。这种人性化的教育信息传播很容易快速将大学生思想内化,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其原因就在于当大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自由接收信息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提高,也会更快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教育链接”。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大学生更愿意利用微博微信来展开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而教师也能够通过交流内容来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心理,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展开新一轮的微博微信思想政治教育。

3.教育方式多样性。微博微信能够被广泛使用,就是因为它的功能、传播方式、语言表达多样化。在传统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从多方搜集信息资料形成教育模式,但微博微信却能帮助教育者自动获取大量信息,并以公众号的形式分类,建立专属网页板块,其中不乏声情并茂的视频、图片及语音,这就是微博微信中所提供的“微语言”,这也是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所不能比拟的[1]。

二、微博微信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

1.微博微信对大学生的挑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改变自己的认知力、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能力。但网络毕竟鱼龙混杂,许多大学生在这里应接不暇,存在甄别能力差的问题。如果利用微博微信向大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难免会为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难度和压力。经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微博微信平台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混杂在这复杂的信息传播体系当中时,就很难发挥它独特的教育作用,很容易失去教育导向。所以如何正确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宣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变得至关重要。

2.微博微信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挑战。微博微信是新事物,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提升提出了全新挑战。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当然不能再依赖传统教学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维必须求变,他们不但要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在心理方面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丰富自己的媒介素养,理解微博微信作为网络新载体的各种特性。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该懂得如何通过微博微信来调动大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当中。考虑到当下来自于网络的微博微信信息相当丰富,而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抵触情绪,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在熟练微博微信功能应用的同时,也深入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行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与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致力于创新思维,积极有效地开展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的微博微信教育活动。

3.微博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挑战。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能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一切外部因素集合。微博微信作为新潮的通讯工具,如果希望用它们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高校教育者就必须对教育模式思路做出改变,适应新事物的发展节奏,所以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挑战也是空前的。

首先,它提高了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控制难度。微博微信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它的点对点传播模式与以公众平台、朋友圈为基础的传播环境覆盖面广且交互性强。但高校大学生容易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陷入从众趋同心理,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果不升反降。另外,微博微信平台是面向大众的开放式交流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信息的创造发起者与传播者,这也为高校的网络舆情监控及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带来了极大难度的现实挑战。

其次,它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常是在半封闭的环境中,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一步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并完成的,它的教育效果有一定保证,能够实现对教育内容的及时有效控制。但是在以移动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微博微信平台上,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可控性将大幅度下降,许多外来内容会混杂于其中,仅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基于微博微信平台的教育是不够纯粹的,这也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2]。

三、构建基于微博微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大学生教育生态体系

1.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微信载体。微博微信应该作为重要的思想教育阵地,也成为大学校园中的重要教育载体。例如广东省某高校就真正围绕这一理念建设了校内的思政教育微博微信平台,他们主要通过三点来实现其操作。

首先,该校建立了专门的校园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团队。该团队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发起,并由学生会、团党委宣传部及校园网络中心共同参与建设,他们的共同职能就是确保微信平台在校园内顺利运营并发挥一定的思政教育功能。

其次,该校还搭建了基于校园范围内的微博微信二级公众平台,包括校级和院级两级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平台。校级平台负责将国家相关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渗透到微博微信信息中,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给校内师生,在丰富教育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扩大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而院级平台则负责执行和监督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微博页、微信公众号等等向大学生推送相关信息或学院通知通告。院级负责人和教师也负责将信息收集整理到微博微信平台上,将信息汇总给学校相关部门,达成信息反馈机制,让学校能够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状况。再者,微博微信二级平台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渗透到学校已有的其他网络公众平台中,以达到全方位且深入人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微博微信教育平台。高校应该灵活掌握对微博微信平台的运用,适当将线上微博微信与线下传统思政教育机制结合起来,打造一套虚实结合且完整的链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比如说在平日持续进行线上教学活动,而定期组织带有主题性的线下教学活动。所开展的教学内容强调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娱乐原则,利用线上线下的双重机制全面影响对大学生的精神教育。

例如在北京某高校专业院系就为其下辖的班级构建了“微信班级”。让所有学生都加入进来,这样就更有利于班级在新媒体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并做到现实与网络虚拟的深度教育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体来说,该班级就组建了一个“在线政治学习平台”,每周五都会定期组织线上集体性政治研究学习,学习新的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而在平日里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平台组织发布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的党政知识内容和思想理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政治学习当中。

在微信班级建立以后,班级内师生之间的话语沟通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班级管理民主意识也逐渐增强,人人之间的关系都变得平等,也使得学生更加富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让学生的主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该班级的“微信班级”也得到了全校的认可,因此该模式随后在该校有所壮大,目前全校已经有数十个微信班级,对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3]。

四、总结

本文简要探讨了微博微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力,也探讨了微信微博平台在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时所面临的挑战。对于高校教育管理者而言,推动新科技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有助于对教育的创新。而对大学生来说,也应该适应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作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杜艳梅.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11-16.

[2]孙忠良,卢翠花.微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7):98-101.

[3]杨盈.微博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3:23-28.

猜你喜欢
挑战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策略
“挑战者”最后的绝唱
闪电远击侠“挑战者”2
挑战者 敢闯敢创激发无限可能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