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
【摘要】:符号互动理论是奠定社会心理学基础的一种理论取向,是带有社会学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符号互动理论侧重研究个体和他人的关系,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和他人互动的产物。符号互动理论注重对个人之间的互动过程的研究。
【关键词】:符号、符号互动理论、人际交往。
符号互动理论是奠定社会心理学基础的一种理论取向,是带有社会学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长期统治着微观社会学,目的就是要解释通过符号而完成的互动如何使人真正成为人。这一理论重点研究人们在不同符号上所赋予的意义,互动者如何把握互动情景,符号对不同的人是否具有相同的意义。
一、符号互动理论的定义及渊源:
①符号互动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70年代曾盛行一时,至今仍是有很大影响的社会学理论流派。符号互动论一次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布鲁姆的著作《人与社会》一书中。在功能注意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他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并且声称要做主流社会学的“忠实的反对派”。20世纪后半叶,在互动过程领域里最具创造性的理论家是戈夫曼,他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做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拟剧理论。符号互动论的兴起也表征着美国学者对社会学理论主题做积极贡献的开始。
②早期的符号互动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流派,也没有一个学者曾明确的提出“符号互动论”这一名称,然而却有许多学者对人类社会的符号互动抱有浓厚的兴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象征符号乃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符号进行交往,达到共同理解。该理论根据三个主要假设:人对外界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是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与修正这些意义的。从这三个假设出发,米德重新组织其他思想家的概念,认为心智、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与发展。
③米德曾在《心智、自我和社会》一文中阐明了社会行为主义者对三者及其关系的观点。在这里,他明确地提出了符号(特别是语言)是三者形成、变化及相互作用工具的观点。他认为:心智、自我和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靠符号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该理论认为符号主要是指语言的意义,语言能使人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使这些行为成为意义的客体。例如,甲向乙发出一刺激,即傳来一个符号,乙据此作出反应;反过来,乙的反应对甲来说也是一个刺激,即构成一个符号,甲据此也对乙作出反应,这就是所谓符号交互作用。
自我作为有别于非我的主体自己,是由主我(I)和客我(me)所组成的,主我是主动行动者,是冲动性的、创造的,是变化的源泉,客我是通过“角色采择”设想他人所见的我,即社会我,它是规范性的,任何行为都是由主我的冲动引起的,而后受到客我的控制。前者是行为的动力,后者是行为的方向,自我就是主我和客我的相互作用。
符号交互作用理论把社会相互作用解释为符号交换、直接沟通,人们能想象他人或群体怎样看待自己,即个体自己能扮演他人或群体的角色,相应地解释情境,并决定自己如何行动。具体地说,人们间是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是通过人们创造出来的语言符号进行的;人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中,而且还生活在一个自己用语言符号创造出来的符号世界中,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反应就是对符号世界的反映,是以符号世界为立足点。总之,人们的心理就是一切符号行为,人们之间心理上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实际上就是符号的交互作用。因此,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也就应该研究人的语言符号活动。
二、人际交往的本质
④“相遇”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与交流,而相互了解的的交往过程。人生存的基本事实是彼此关联的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发生联系,这一事实决定,人无法逃避与他人的关系,“我”与“你”彼此关联,即使这段交往是一场相互斗争,即使在彼此的关联中,我已不完全是我,你也已不完全是你。但也只有从这生动的关联中,我们才能直接认识到人所持有的本性。认识到“我”是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并经历这个世界,但我们并不能孤单的形成自己,而全然忘记那些与我们有关联的人。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成了这个社会。
这种互动性的交流是人生而习之的一种社会本能。作为个人,谁也不能与世隔绝,站到社会之外去。人的本质必须在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的本质中思考,人只有在于他人交往中才能完成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构建。每个人更要通过每时每刻的人际交往来确认自己是谁,这种确认是不断变化更新的。人们时常把他人给予的评价,把从他人那里看到的“自我”看做是对自己某种身份、地位、成就的确认。通过知人而知己,这是一种伴随人一生的、必须的,却又是有意无意的人际传播。因为人无法离开他人提供的这个“交往之镜”来认识自己,并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来展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也就是特殊之处。从这个方面来说,人不可能与他人分离。否则他将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并将要到哪里去。他只能知道自己以前是谁,并一直停留在过去于他人交往时的状态。
三、在人际交往中的符号互动
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在做戏,也不是单纯地为不知道由谁而创作的“剧本”来扮演角色,它作为社会成员是在真实地参与社会活动,并和其他成员一起创造着生活并推动着历史前进。随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加深认识,人们也能通过参与社会变革自觉能动地去改变或选择自己的角色地位,并主动地塑造着自己的人格。
⑤角色理论现在被广泛地应用到许多领域,如教育、心理咨询、解决职业训练、家庭人际和睦等方面的行为问题。其中使用的较多的是莫利诺在1960年所创建的“角色扮演技术”,采用角色扮演技术,就是让受影响者在一种特定的或创设的情境中扮演某一角色,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和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从而有助于他们去控制或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以达到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的目的。
符号互动论对整个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班级内部的优等生与差生的互动,班级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校里各层机构之间的互动过程都是维持整个学校组织的运转条件。教师作为文化的传递者和社会代表者,其言行举止、价值观、信念、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作为文化的学习者和社会的未成熟者,在其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占有权威地位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评价的標准。所以,教师一定要发挥正向的指导作用,使学生
获得“镜中我”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创设情境,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利用教材中所涉及的类似情况,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去体验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的观点、价值观等。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也常常用到角色理论,如在做集体治疗时,我们经常会找一些人来做家庭雕塑,让患者从中选择一些特征与家人相似的人来扮演自己的亲人,按照自己的感觉把他们以任何自己想象的位置与动作来摆好造型,让其自由的互动,患者通过他人的互动过程感受并体察自己的感觉,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家庭人际关系和睦中,我们需要使用角色理论,父母子女之间的互动、夫妻之间互动,都影响着家庭关系的进展。父母在孩子面前,具有指导性以及权威性,孩子在父母面前,有着顺从性以及叛逆性,父母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及密切的关注教育才能使孩子得到正确的自我认识以及自我定位,从而使得家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夫妻之间,丈夫和妻子各自都是家庭中的中流砥柱,并各自分工不同,良好的交流沟通以及角色轮换才能使得双方相互理解以及包容,从而达到家庭和睦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有换位思考的说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才能加深对对方的理解。国外有些公司为了增进同事之间互相了解,或者医生为解除患者的疑虑,经常使用表演式职业训练法。这种训练法的构想主要是基于人与人之间沟通困难,故借助互相交换立场的方法,以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通过换位思考,你不但充分了解了对方,对方对你的职务与作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四、符号互动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现代社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便是邻里间的冷淡以及漠视。这便是因为人们缺少了一种符号,一种可以让人进行互动的符号。除了邻里间的互动变少,社区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是老年人的问题,社区中的老年人生活并不尽如人意。老年人往往成为昏聩、迟钝、邋遢的代名词,无论是在自己家还是公共场所,老年人常常受到不公正待遇。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在与人交往交流过程中获得自我认识,人们会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考虑自身,一旦被他人归入某类范畴,人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将自己归入其中。同理,如果社会对老年人的评价都是消极负面的,认为老年人都是昏聩无用的,那么老年人对位自己的自我价值也将偏向于负面,老年人将因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而使得本该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蒙上厚重的阴影。
其次,便是社区内的青年问题。社区里有事业有成的70后,坚持奋斗的80后,不想长大的90后以及正在长大的00后,这些青年有的被工作和生活逼出了各式各样的病症,有的沉溺于网络世界不可自拔。通过调查许多年轻人反应他们的社区内并没有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场所,抑或是某些场所宣传力度不够,并不为人所知。通过符号互动论来分析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区内缺少人与人交流沟通的符号,符号是社会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各种符号了解他人行为。也可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人的行动时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互动也是根据各种符号作为介质进行的。从这个理论来看,社区存在的这几个问题,其根源就是符号不清抑或是符号缺失造成的,那么只要提供适当的合理的沟通符号,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一、在解决社区老年人的这个问题中,第一步需要解决的便是消除老年人的消极标签,帮助老年人削减对生活和环境无助及无力的感觉,有计划的、合理的安排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有机会发挥余热,让他们感觉到价值感和存在感,通过人们的积极评价,重新明确对自己价值的认识。真正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
从现在的社会事实来看,老年人依旧是社会中的丰富生产力之一,老年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可能已经逐渐减少,学习创新能力不及年轻人高,但是他们尽其一生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工作经验缺失年轻人无法企及的,根据符号互动理论,可以有很多方式让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重新得到社会的认可及尊重。
首先,在社区举办知识经验交流会,请掌握了相关技能的老年人作为嘉宾,对后辈进行理论以及经验指导,使得一些优秀的技能以及经验能够得到传承,也让年轻人认识到与老年人存在的差距,从而产生尊敬以及认同。
其次,还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老年趣味竞赛,鼓励老年人参与,这样做一来可以消除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孤独感以及乏味感,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也是向社会传递着一个积极向上的信号,同时让年轻人解除对老年人的偏见,比如脆弱、无能、无趣等消极映像。更是让老年人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潜力,从而树立信心,提升自我认识,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安然的度过晚年。
二、如何利用符号互动理论解决社区青年所存在的问题。首先,青年人在社会中属于中流砥柱,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基石。在这么沉重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使命面前,释放压力便是社区青年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社区开展多元化的户外活动,当今青年因为工作或者学业的原因,对于自身的锻炼都略有欠缺,给年轻人提供户外活动的机会,第一可以解决青年互相之间的陌生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自然,彼此间不再冷漠。其次户外活动锻炼了青年人的身体,让青年可以以更饱满的精神投身到学习工作中。
其次,开辟兴趣集合地,收集社区内青年的兴趣爱好方向,并分类组合整理,成立兴趣爱好联盟,让兴趣相投的年轻人工作学习之余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发泄压力,放松心情,娱乐自身。并通过兴趣爱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得社区和谐文化建设更好的进行。
第三,对主流文化的宣传与传播,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个人从网络、媒体上获得的信息都各不相同,且信息量巨大,容易造成个体间的极端差异,也容易导致偏激现象的产生,社区组织主流文化的宣传,将有利于青年人对主流文化的认知以及缩小彼此间的认识差距,从而能够更好的交流、沟通。对于社区的稳定安全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候钧生主编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第三版)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3][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智、自我和社会[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4]贾启艾.际沟通[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5]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