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课程模式下教师儿童观的改变

2016-05-30 10:48林昕
亚太教育 2016年30期
关键词:纲要小朋友幼儿园

林昕

作者简介:林昕(1979.04-),女,福建福州人,仓山区实验幼儿园,幼教二级,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摘要:幼儿教师作为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其观念和行为直接决定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伴随着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本文认为幼儿教师在多年的学习和培训中,其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转变,主要包括:树立新的儿童观,了解、尊重、信任幼儿。

关键词:生活化课程;儿童观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14-02

生活化课程是指围绕着使每个儿童最大限度地融入到社会这一宗旨,把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并依自身的特点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它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的体现。它不是单单以生活教育来代替现有的课程体系,也不是取消基础的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将知识技能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儿童观就是对待儿童的看法或观点。涉及儿童的特性、权利与地位、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2001年,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总结了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经验,倡导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纲要》提出“教师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本园教师在深入学习《纲要》、《指南》的过程中,逐步改变传统观念对幼儿的看法,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学会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信任幼儿,逐步树立起新的儿童观。

事实上很多老师并不了解自己每天面对的这些孩子,只是每天完成自己预订的教学任务罢了。她们不知道孩子们喜欢做什么。孩子们的兴趣点在哪里?前不久有一项关于幼儿教师儿童观的调查显示,76%的教师表示“会偏爱个别幼儿”31%的教师表示“对个别幼儿就是爱不起来。”说明有部分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就是不能被老师接纳,得不到老师的爱。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样的孩子的情绪是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也是不好的,而且存在偏差行为。相反如果能够得到老师心灵滋养的孩子,他们的生命自然会盛开出五朵“金花”:爱的能力;独立自主;联结的能力;安全感;有价值感。有些老师觉得孩子太小,能力有限,所以很多事情都没有让全体孩子参与,只是请部分能力强的幼儿参与,这样对其他孩子来说都是不公平的。所以树立新的儿童观,了解、尊重、信任幼儿对教师来说意义重大。

一、了解幼儿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了解幼儿是教师开展教育的前提,是为了让教育更适宜。近年来,本园积极倡导教师应当改变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幼儿的行为,学会观察幼儿、了解幼儿。

1.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

幼儿园教育《纲要》提出:“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本园教师通过学习、培训等途径能够基本掌握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在设计组织活动时能充分考虑相应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例如“种植草莓”的活动,对小班幼儿来说只要能参与活动,对种植活动感兴趣就够了;对大班幼儿来说可以先提出猜想:种子几天能发芽?几天能结果?然后每天做观察记录,最后进行分析统计比较等等。

2.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考虑幼儿的兴趣,投其所好,能够调动幼儿参与活动时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结合幼儿的需要。我们注重在平日活动中认真倾听孩子的谈话、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充分了解其兴趣和需要,学会读懂孩子。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前会制定好活动的计划,活动严格按照活动计划来执行,以是否达成教师计划中的目标为评判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在学习《纲要》《指南》之后,老师逐渐了解到教育过程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本园提倡弹性计划,一日生活的内容是老师和孩子一起商量、共同制定的,包括:户外活动游戏、晨谈、教学活动、区域活动、自由活动、游戏等等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性、积极性等来判断活动内容与方式是否合适,并适时调整活动目标、活动内容。

这是小朋友自己画的课程表,每天课程的内容是老师和小朋友共同讨论的。

有一次全班的小朋友都围在一个地方,全神贯注地看着,叽叽喳喳谈论着什么。老师好奇地凑过去,发现原来是某位小朋友从家里带了一些蚕来,这可把小朋友们兴奋坏了,很多小朋友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在他们面前缓缓蠕动的蚕,甚至有些小朋友不知道这是什么。看着小朋友们这么感兴趣,于是在和小朋友们商量后我们决定开展一次“可爱的蚕宝宝”探索活动,孩子们每天为蚕宝宝换纸巾、清理垃圾、换桑叶、写生、量身高、测体重,孩子们在探索过程中专注的眼神让老师深刻体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还有一次,我们正准备开展区域活动,但是突然响起警报声,孩子们都很紧张,有的说老师地震了;有的说老师有坏人来了;到底怎么回事?好吧,老师和孩子一起打开电脑搜索:哦,原来当天是4月21日,是福州沦陷日,为了铭记历史,所以拉响了防空警报。孩子们又开始对福州沦陷日这段历史感兴趣了。立刻上网百度,结合一组组的图片,老师给孩子们解释了日本的侵华战争。然后告诉他们,我们是中国人,要从小就要热爱自己的国家。怎么算爱国呢?从小学习各种本领,长大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能保护自己,保卫国家,才不会被别人侵犯。一颗颗爱国的种子从此生根发芽……

二、尊重幼儿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尊重对于幼儿来说有及其重大的意义。幼儿园教育《纲要》提出:“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

1.尊重幼儿的自尊心

当今社会每个孩子在家都是受到家长的百般宠爱,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优越感强,他们自尊心很强,如果教育不当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在幼儿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等状况时,教师不能一味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要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不是一味地责骂或者数落幼儿,而是蹲下来认真倾听,了解情况。

在一次建构游戏——“公园”的活动中,老师说今天的工作结束了,大家把自己搭建的作品摆在“公园”里。突然就传来几个小朋友的争吵声:“老师,泽浩把我们搭的马路都拆了。老师,我们好辛苦搭的,都是泽浩……”老师没有马上批评泽浩,而是蹲下来,耐心地询问原因。原来他们是一起搭马路的,不小心把设计图拿反了,以至于他们搭马路的方向也反了。在大家快结束的时候,只有泽浩一个人发现了问题。所以他才把马路拆了。老师没有批评泽浩,而是请小朋友来讨论现在该怎么做?最后搭马路的小朋友一起上来重新搭建好。

2.尊重幼儿的权利

《儿童权利公约》中指出“确保儿童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完整”。本园提倡教师尊重幼儿的各项权利,把自己和幼儿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孩子的发言权。教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并不只是形式上的蹲下来,而是把自己摆在和幼儿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幼儿的想法和选择。

例如在大班的毕业活动“我们的毕业party”,这个活动以前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而这次老师选择让幼儿作为举办本次活动的主角,教师和幼儿一起合作。经过讨论这次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师幼共同制定计划,讨论确定时间、场地、布局并记录下来,讨论先做哪些事情,分工记录;第二阶段——我们开工啦,幼儿合作布置舞台、布置窗户、制作海报、准备游戏、确定表演节目单;第三阶段——一起去邀请,确定参加party的人数、制作邀请卡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布置舞台、制作海报、确定表演节目等任务对幼儿来说是第一次尝试,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幼儿必须与其他孩子一起讨论、工作制作才能完成。一开始孩子就遇到了各种问题活动一度进行不下去……这时教师也很想直接告诉孩子解决的方案,但每一次都告诉自己要忍住,要学会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先讨论尝试动手操作,碰到问题时教师和幼儿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孩子从一次次的尝试中积极经验。慢慢地通过这个主题活动,孩子们逐渐有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为幼儿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幼儿发展具有差异性,允许差异的存在,在了解幼儿不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设计符合不同层次的活动,促进每一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尊重每一位幼儿,引导每位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快乐健康的成长。在《美丽的油纸伞》活动中,孩子们尝试用各种材料装饰伞面,能力强的孩子能根据自己的认真观察将不同的材料有规律地装饰,而能力弱的幼儿随意地搭配,或者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范例进行制作,这样一来大家都有自己的作品可以呈现。

三、信任幼儿

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信任,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信任的心理机制对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相信孩子内在的潜能,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给予孩子信任和支持,将会有意外的收获。当孩子出现失误时,相信孩子,他也许只是一时的不小心;当孩子某一方面表现不好时,相信孩子,他可能在其它方面更有天赋;当孩子尝试不同的方法时,相信孩子,也许他的方法也可行。

例如,现在很多小朋友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是大班孩子们自我服务能力已经有很大提高,喜欢参与成人各种劳动,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关心帮助长辈,体谅成人劳动的辛苦。于是大班下学期开展了《我们爱劳动》的活动,原来值日生的工作是早上来挂毛巾、摆杯子,负责午餐前准备,老师请幼儿一起思考在幼儿园大家还能帮自己、同伴做些什么事。幼儿讨论在什么时间可以做些什么事情,于是现在请值日生在餐前帮忙分牛奶、分糕点,吃完后帮忙擦桌子、扫地,自由活动时间轮流打扫各自包干区的卫生(擦桌椅、柜子、拖地板等等),老师惊讶地发现相信孩子,适当放手,尽管在过程中孩子也会碰到一些困难,像垃圾很难扫进畚斗,但他们会自己思考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同时也让老师学会相信孩子。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形成先进的教育观念,并把观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纲要小朋友幼儿园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爱“上”幼儿园
找茬儿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