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伟 刘传俊
摘要:班级是大学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管理和约束大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实施单位。班级管理是大学教育管理的缩影,班级制度是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执行力,班级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种展现。本文剖析了班级制度文化内涵,探索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路径。
关键词:大学;班级;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15-02
一、大学班级管理与大学班级制度文化的内涵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简言之,管理就是创造个体更好地在群体中完成目标的环境。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正式组织。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者带领班级学生,按照班级教育管理规律的要求,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的系列职能活动。依据以上分析,对大学班级管理做出如下定义:大学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带领学生,按照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创造学生个体更好地在班级群体中实现个人成长目标的环境。制度文化是一个比制度更深、外延更宽的概念,不仅包含制度本身,还包括制度理念、法制精神、建章立制的过程,以及制度实施的状况,等等。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以及这些架构与规则的形成过程、运行状态与实施状况。依据以上分析,对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做出如下定义: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组织架构及其规章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大学班级制度文化体现了大学文化中包含的学校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校风校纪等内容,落实到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中,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组成部分,是实施高效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班级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促进学生认同学校教育理念、专业培养目标、形成班级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追求的途径,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的保障,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校教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离开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将导致学校教育管理的形式主义,大学文化的传承将成为无本之木。大学班级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班级组成特殊性与班级管理的特殊性两方面。班级组成的特殊性,大学班级成员是在学校招生录取后,学校教务部门依据分班要求,将同一专业学生分成若干自然班级。此举说明大学班级成员具有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大学班级班主任大都由专职教育管理工作者或者专职教师兼职,没有专职的班主任老师,这导致了班主任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班级中;班级成员基本都超过了18岁,属于成年人,区别于大学之前的未成年人。管理的特殊性。大学班级管理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为主旨,这体现了大学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主要起监督和指导的作用。需要班级建立自运行体制,这需要有稳定的管理团队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良好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能够适应大学班级管理的特殊性。
大学班级制度的缺失性。直接涉及到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以教育处为主,对学生学习的常规教育和管理;其二是以学生工作处和团委为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教育进行教育和管理。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和团委依据其职能,就学生日常学习的方方面面制定规章制度,形成《学生手册》,这些制度大多数是某一行为规范的指导意见,缺少切实可行的规范。在当前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中,缺乏标准的班级制度体系建设,大学的教育教学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开展的,班级制度体系和具体制度的缺失必然导致教育管理的参差不齐,导致教育管理的相对混乱。大学班级建设的形式化与空洞化。形式化主要表现在制度理念落后与制度执行力薄弱,提到班级建设,就会想到制度建设,提到制度,就想到管理的工具、约束学生行为规范的标尺,规章制度的价值在于教育管理者的需要,制度随意性大,对制度的尊重、维护、修改、执行力度远远不够,使得制度成为形式主义。空洞化主要表现在班级制度建设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脱离班级的目标追求。以标准化的《学生手册》对学生进行管理,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不能贴近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制度的内容与现实的目标出现偏差的时候,必然会使制度文化失去作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的作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就会脱节,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班级建设的空洞化。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实现班级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大学班级的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主要形式,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其自己本身进行管理,为自己制定目标,组织自己、约束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好个人的事物,最终实现个人的目标。要想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大学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形成过程是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所以班级制度文化形成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学校实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通路。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最终对象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目标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实现的。学校与学生之间,需要架起一条通路,能将学校育人目标和校园文化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反映到学校之中来,进而融入到学校教育管理之中。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渗透到学生思想中、体现在学生行为上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需求与现有制度体系碰撞的过程,是学校和学生联系的通路。
三、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路径
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是高校两大重要职能,服务社会体现的是人才的培养,文化传承体现的是对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发扬。两者的实现落实到对学生的培养上,学生的培养需要通过班级这一基本组成单元来进行。首先,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需求作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就是班级的一切制度,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能够代表班级学生的意志和需求。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建设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要将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班级的价值追求,始终强调和维护学生的利益。班级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为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建设班级制度文化,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章程制度建设的立足点。做到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全面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其次,以学校的育人目标为基本。大学班级制度文化需要展现一种内涵,这种内涵就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学校育人目标为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一切规章制度的制定服务于核心,一切规章制度的效用指向核心,一切规章制度的执行强化核心。第三,以标准化结构为纲。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能够极大地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要真正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效率,不能每个班级制定不同的制度,需要设定标准化的制度大纲。标准化的是内容,内容是服务于学校育人目标的必要的条件。主要包含五部分,一是标准化的总纲,体现学校的育人目标;二是标准化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现学生作为班级成员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三是标准化的组织架构体系,建立标准的班级组织架构,明确组织职能,明确成员分工;四是标准化的制度执行程序,体现班级制度制定、执行、修改的程序;五是标准化的制度类别,按照学校的教学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不同内容,对制度进行分类,各班级按照不同类别的制度的指导思想制定适合班级的制度。通过标准化,在全校形成统一的管理。第四,以充分民主为路。大学班级制度建立过程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意志形成的过程。“人人为自己立法”,是人本立法观的深入体现。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遵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基础之上,坚持民主、公开、平等、协商的原则,让更多的班级同学参与到班级制度的制定、修订和完善中来,让学生们充分酝酿和讨论。实现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与执行者统一起来,真正使班级的规章制度能够反应班级学生的根本需求,增强班级制度的可行性。第五,以强化程序和利于执行为标准。要加强大学班级制度程序的规范化建设,约束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学生干部的管理行为。建立一套规范的班级制度的制定、修改、审批、运行、废除的程序。通过程序的制定,使广大学生信任班委会成员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维持良好的关系。要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班级制度文化最终体现是班级成员对制度的自觉遵守程度,如果制度執行性不强,或者执行不到位,都不能使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班级制度的执行要体现普遍性和刚性。普遍性就是班级制度已经公布、生效,对全体班级成员及与班级管理相关的人员产生普遍的约束力,制度对事不对人,制度面前一视同仁。刚性体现在制度严格的执行和落实,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树立制度的威信,要严格执行制度,对于违反制度者则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惩戒。第六,以继承和创新为度。要正确处理好制度继承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变化,大学班级制度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正视制度的传承性,要保持班级制度的延续性,避免朝令夕改,避免因领导、班主任、班委会的更换而导致制度的变更。在当前的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缺少的是对制度的传承和尊重,缺少的是严格执行制度的理念和做法。按照程序,公开公平地变更制度,使不适用的制度内容能够及时得到调整,使制度更好地促进学校的教育管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