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文艺作品配乐中的“魂”与“情”

2016-05-30 07:08额尔德尼·其木格
中国广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主旋律

额尔德尼 · 其木格

【摘 要】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5年播出的广播小说剧《爱在上海诺亚方舟》为例,探讨配乐对揭示作品主题、阐明中心思想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广播文艺 配乐 主旋律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言、音乐、音响三项广播声音元素中,音乐具有特殊的作用,尤其对于广播文艺作品而言,音乐的高度概括性、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起到增强宣传效果,抽象概括文字、描绘心理活动、激起感情共鸣的独特功效。

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5年播出的60集广播小说剧《爱在上海诺亚方舟》为例,探讨配乐对揭示作品主题、阐明中心思想的独特作用。

《爱在上海诺亚方舟》改编自上海作家于强的长篇小说,描写了1939年几位逃过生死劫的犹太难民来到上海避难,彼此慰藉、互相帮助,直至离开上海的故事。小说根据真实人物经历和史料改编创作,反映了“二战”期间超越国界的大爱。作品突破了以往线性播讲的模式,在音效画面与故事叙述、戏剧对白相融合方面做了新的尝试,尤其是在音乐作品风格定位和表现方面颇见功力。作品中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紧密结合,相互作用,或特写、或写意、或具像,使原作在艺术上得到升华。大量配乐的应用仿佛专门是为此作品创作的,完美体现了音乐特性和作品的艺术性。

一、主旋律《命运交响曲》为作品的音乐风格定位定音

作为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段,音乐在广播文艺作品中被广泛运用,成为文字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许多优秀文艺作品之所以吸引人,与音乐艺术同语言艺术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作用是分不开的。恰当的配乐能够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艺术形象、生活情景给予感性上的抽象概括,能够使作品得到艺术和思想上的升华。

配乐中,单纯从音乐方面考虑而不顾及与语言文字的配合是大忌,如果音乐与节目主题形同油与水,无法交融,表现力就会大打折扣。只有量体裁衣、恰到好处,才能不违背音乐特性和艺术规律,这其中主旋律的确定是整个作品成败的关键。

《爱在上海诺亚方舟》剧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是来自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手,在1938年11月9日纳粹德国残害杀戮犹太人的“水晶之夜”永远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沃尔,之后诀别恋人辛克,用妈妈费里姆送她的生日礼物换回了爸爸送她的小提琴,和妈妈、弟弟带着这把小提琴,与一群犹太人乘邮轮逃亡中国上海避难,由此演绎出一段奇特的与命运抗争的避难历史。故事中,安娜的那把小提琴贯穿始终,而小提琴演奏最多的就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她的人生悲剧与《命运交响曲》遥相呼应,胜过任何语言描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无疑就是这部作品的主旋律,是这部作品的“魂”。

《命运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被称为“交响曲之冠”,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如果说1939年安娜的演奏与1805年贝多芬的创作同时碰撞倾诉了各自对命运抗争的话,那么这首《命运交响曲》对犹太人来说就是一次生死命运的冲锋号,它象征着正义的力量如洪流般排山倒海地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冲击。这一“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与命运挑战和抗争的坚强意志。

作品中,中央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手姚雅契,用一把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小提琴演奏这部交响曲。乐曲第一次出现是在前往上海的邮轮上。月上中天,海面银光融融,甲板上寂静无人,海风轻轻掠过,安娜拿起小提琴,琴弓亲吻着琴弦,只稍稍一个停顿,便骤响起铿锵有力的旋律。此时,安娜的演奏与作曲家贝多芬的创作产生了共鸣,她用琴声叙述着自己的命运,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这一主旋律贯穿整个作品,和语言文字有机结合,其揭示的主题、阐明的思想、叙述的事实、体现的形象、描写的意境与原著完全吻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我的意弟绪妈妈》和《松花江上》异曲同工为主旋律合奏

如果说,文学作品或音乐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的话,那么作为节目的配乐更要忠实于原著、忠实于时代,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加动听感人。它除了需要有“魂”以外,更需要有“血肉”作为内在的精神和力量,作为体现情感的平台。在《爱在上海诺亚方舟》中和主旋律交替出现的两首歌曲《我的意弟绪妈妈》和《松花江上》就起到了体现细节、描绘情感、充实内涵的作用。

犹太民歌《我的意弟绪妈妈》形象深刻地描绘了犹太难民在没有祖国、没有家园时的流浪情景,而中国歌曲《松花江上》则反映了中国东北被日本侵占、掠夺后,广大人民的悲愤和渴望重返家园的心情。两首歌曲异曲同工,均具有倾诉性、叙述性、抒情性的特点,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催人泪下。两部歌曲在剧中多次出现,无论演唱还是演奏既有抒情,也含忧伤,为主旋律增添了血肉。

例如:在作品第3至8节中,镜头已由“海上情”转换为“上海缘”,讲述犹太难民抵达上海后的生活状态,引出了安娜一家与丁文娟一家、安娜与青年小提琴演奏家王青云的奇遇奇缘。而这一切又与小提琴和音乐紧密关联。就在那个晚上,夜总会的舞池里七彩灯旋转着,灯红酒绿,宾朋满座,在一阵鼓号奏响后,晚会开始了。王青云和安娜合奏几曲名曲后,台下就有人叫喊要听《松花江上》,于是,王青云演唱,安娜伴奏,歌声琴声融为一体——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他俩的演奏演唱感动了许多人,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王青云唱完后,又引荐安娜唱了犹太民歌《我的意弟绪妈妈》。安娜怀着悲情,含着热泪,缓缓唱道:

这里撵着走/那里不让进/苦难的日子啊/还要捱多久/意弟绪妈妈啊/请给我力量/让我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时候(原用“光”字,韵脚不适)

歌声琴声一停,便有人高喊:“打倒日本军国主义!”“打倒法西斯!”由此引来了荷枪实弹的日本宪兵,夺走了安娜的小提琴……到此,达到了一个戏剧高潮,真实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

两首歌曲的选择和出现都是精心设计的,他们的音调都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展开,感情愈来愈激动,具有肝肠寸断的效果。歌曲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恰好表达了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最后的尾声,呼天抢地似的旋律,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反抗斗争的巨大力量。这些和我们要表达的主题高度吻合,不但强化了主题,还使作品具有了艺术升华。

三、历经磨砺、苦难见真情:回旋曲式的配乐,审美趋向的统一

一部作品中,好的配乐应该做到整体统一。《爱在上海诺亚方舟》中,每个人的命运经历不同,我们选配的音乐旋律亦不同。有宏观上的战事描述、推进、突变的;有描写场景、景物、环境的;有人物特定主旋律的。针对中国人与犹太人也设计了不同的人物音乐造型,有描写内心独白或情绪的,还有与音效组合的特殊剪辑的音乐旋律……但这些都紧紧围绕着主旋律《命运交响曲》和《我的意弟绪妈妈》《松花江上》来变奏、延伸、拓展。

以第46集为例,节目一开始,先将小提琴演奏的《松花江上》旋律引进,接着在音乐中讲述了王青云等人在上海外滩进行募捐宣传的情景,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在这一段落完成渐弱时,语言接“晚上,他们聚集在拉莉住处”,小提琴演奏的《我的意弟绪妈妈》旋律切入渐强,这段配乐是根据内容将描绘中国人的音乐主旋律转换为犹太人的音乐主旋律,让音乐与语言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仿佛音乐就是为语言创作的。

在这集的节目里还有两段配乐:一是从“被关锁在里弄里两幢楼房的犹太难民……”一段深情的大提琴协奏曲《我的意弟绪妈妈》引入,在旋律深沉多变中描写安娜的内心活动和情景;而另一段是“当王青云提着琴盒路过弄堂铁门时,那儿空无一人……”,一曲小提琴《吉普赛之歌》的旋律强烈奏响,五秒之后渐弱,叠进语言,“王青云思念着安娜……乐曲在他俩心中发生着深情共鸣,眨着眼的星星见证着他俩生死相爱,即使隔山隔水也阻碍不了他俩一片真情相依。”然后,音乐渐强、渐弱、渐隐。两人的情感在乐曲声中凝固、放大,感人至深。

如果说作品《爱在上海诺亚方舟》本身就是一部命运交响曲的话,这一集就是“爱”的华彩乐章,一个个回旋曲式的华彩乐章构成了我们全部的配乐理念。

四、在归途曙光中的选择:首尾呼应的奏鸣曲式,再现主题

就文艺作品的完整性来说,首尾关照、前后呼应非常重要。许多名篇佳作人们读后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在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首尾呼应的构思技法。所谓首尾呼应,即在结构上一开一合,此呼彼应,扣合严谨,给人以严密完整的美感。呼应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

《爱在上海诺亚方舟》的结尾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接近高潮时再度响起,但它已不再刚毅强劲,倒像是对过去斗争的回忆,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再现部基本上重复了呈示部的音乐,力量稍有增添。这个新主题像一股巨浪从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迈而勇往直前。庞大的尾声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此时,交响曲主旋律和两首副歌已融为一体,形成更加恢弘完整的新主题,由开篇安娜在邮轮上第一次用小提琴演奏《命运交响曲》,到她临终托付弟弟波利贝一定要将小提琴交到上海终生等待她的王青云手中。配乐充分考虑了故事统一的发展脉络,在听觉上有一个收拢性的作用,使整个作品文意收敛、前后统一,令人回味无穷。

总之,广播文艺作品的配乐是一门经验学科,需要制作者平时的大量积累,需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够在具体工作中厚积薄发,才能制作出更多的精品节目。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技术制作中心)

(本文编辑:王珮)

猜你喜欢
主旋律
怎样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实操性探微
发挥新闻媒体业在弘扬主旋律中的作用初探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新时期地方影响力拓展:紧扪绿色主题整合传播力量
用现代舞表现“主旋律”的成功尝试
浅析当下中国历史传奇剧的成功之路
厦门广电:如何将“主旋律”唱进百姓心坎
报纸编辑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