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以农业开发项目为载体在“三农”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2016-05-30 10:48马春晖刘连妹屈海泳
科教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三农高校

马春晖 刘连妹 屈海泳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地方性高校在地方“三农”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农业开发项目为依托,产学研结合,推动地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了地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且锻炼了高校教师队伍,从客观上又增强了科研团队建设。

关键词 高校 农业开发项目 三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2.010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①因此,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淮阴工学院园艺和农学专业与淮安市农业资源开发局、淮安市农科院等单位结成产学研联盟,在促进“三农”发展中发挥高校教师的和智力优势,以农业开发项目为载体,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打造特色农业、实施技术带动、引进推广示范、培训技术骨干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农业资源开发。

1 农村科技特派员,坚持农民利益放在首位

2007年始,江苏省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淮阴工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农村科技特派员,承担起指导当地农业生产、推广科学技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特殊使命。“农村科技特派员”是农业新技术和农村生产实际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新政策、新技术的宣传员和推广者,体现了科技促进“三农”的时效性,顺应了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了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落到实处。②这种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使命,要求他们具备对农民兄弟般的深厚感情,一心一意干事业的精神风貌、把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融为一体的一技之长、时刻把农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的奉献意识。淮阴工学院科技特派员认真履行职责,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家中,调研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把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放在第一位,农民需求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技术;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就组织农民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使科学技术知识与“三农问题”实现了第一时间的“无缝衔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2 实施品种改良,促进农业持续增效

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品种是关键。农业科技开发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结合本地特色、主导产业引进、改良品种。

淮阴工学院科技人员在市农业资源开发局的支持下,在淮安市淮安区宋集乡开展了一系列以梨新品种引进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开发课题。梨树栽培是当地特色农业,原栽植品种秋白梨为较老的梨品种,成熟期迟,果实外观、口感等方面品质较低,不适应市场需求。根据该地区存在的这些问题,从浙江、河北等地引进“翠冠”、“黄冠”、“5-18”等新品种,为使新品种质量最优化和产量最大化,采取品种和技术“捆绑”引进的方式,定期培训,现场指导,将标准化生产融入到梨树生产全环节。在盱眙县,同时引进优良梨品种和南瓜新品种,并推行梨园套种南瓜的种植模式,在强化对农民技术指导的同时,积极牵线搭桥为新优品种落实“订单”,确保当年引进,当年增产,当年增收,种植第一年,仅南瓜一项,每亩年产值达2000元以上,增强了农民种植推广新品种的积极性,加快新了品种推广步伐。

3 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提升农业效益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淮安农业资源开发局坚持在农村推广先进实用、增收增效快的新技术,进一步发挥农业潜能,为农业生产带来可观的收益(表1)。比如,在宋集乡引进优良梨新品种的同时,推广棚架梨栽培配套新技术,改变了传统梨树栽培模式,改善了梨果品质,提高了梨果的优质率,果农增收,在淮安区宋集乡建成优质棚架梨园18 ha2,早熟梨示范园40 ha2,辐射推广面积350 ha2,梨树进入盛果期以后,亩产值6000元以上,③加上果园发展套种、果园养殖技术,年产值超过10000元。同时,项目实行无公害栽培管理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增加有机肥、无公害农药的用量,减少污染,改良土质,既保护了环境,又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在淮安市淮阴区,淮安区推广“蔬菜安全用药技术”,改变农民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上存在的“发现病虫情再治,用药量大、毒性强、频率高”的不良习惯,推广“以病虫预测预报为基础,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为中心,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和降低农药残留为目标,综合运用农艺、生物、物理防治,科学应用化学防治”的防控策略,提高施药技术,降低蔬菜农药残留和植保防灾风险,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实现蔬菜安全生产打下了基础。

4 人员培训,完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资源开发,仅靠政府力量和少数科技人员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可以解决农村科技力量不足的问题。高校科技人员根据帮扶村主导和特色农作物种植需要,组织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为当地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支撑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的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示范和带动周边地区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比如,在帮扶淮安区种植棚架梨的过程中,首先选定3~4名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的种值大户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他们除了参加常规培训外,还担任科技特派员田间技术示范的助手,并带领他们去南京等地的棚架梨园实地参观考察,逐渐培养成为土生土长的、天天与农民见面的技术员,壮大了农村技术队伍。

5 锻炼高校教师队伍,增强团队建设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对科技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多层次化,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的多产业区域综合性技术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淮阴工学院以农业开发项目为纽带,组建农民技术服务科技团队,团队成员包含有农学、园艺、食品加工、机械及农业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老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促进了学科交叉,提高了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不仅提升了教师知识水平,还丰富了课堂教学,使学生能近距离感受科技对农业的促进和现代农业的魅力!几年来,团队成员中有多人被聘为省和市农业科技特派员,两人获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一人获中国市场协会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总之,长期以来存在的农科教分离使得农业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无法实现对接,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无法得到推广,广大农户的技术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④如何在农业技术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寻找合适的桥梁,满足农户的科技需求便成为新世纪的一个重大课题,农业开发单位和地方高校科技人员产学研结合的案例,为此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注释

① 曾业松.历史的启示 现实的需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2:1-1.

② 曾松亭.浅析农业科技特派员技术推广模式.农业科技管理,2006.25(3):41-43.

③ 屈海泳,赵飞,魏素华,周利程.江苏黄河故道早熟棚架梨发展.江苏农业科学,2010.6:233-236.

④ 徐广彬.科教兴农体系建设的思路与措施.农业经济,2006.12:74-74.

猜你喜欢
三农高校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五个坚持”做好“三农”工作
《走进三农》电视栏目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