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东
摘 要:宣鋼围绕“新常态”下的行业发展特点,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理念,不断提升科学的人力资源结构规划为创新突破口,建立适应市场化的管理体制、机制、组织机构与流程,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驱动 结构规划 竞争力 科学性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钢铁行业的发展从规模效益型逐步向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型转变。特别是建厂历史悠久的国有钢铁企业,如何在“新常态”的市场环境下参与竞争,实现转型升级,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和压力空前巨大。河钢宣钢公司(简称宣钢)作为历史包袱重、人均劳效低、产品技术含量低、传统“金子塔”形管理结构、人才队伍素质整体不高的国有钢铁企业,在行业改革创新研究中具有十分显著的典型代表意义。
一、背景
宣钢在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方面,因囿于客观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影响,长期以来,无论从在岗职工总量匹配与人员结构、文化程度等方面,与行业先进企业相比,人多包袱重,产品附加值低,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人均劳动生产率低,管理粗放,企业抗风险能力差,成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制约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一是控制和优化一线在岗职工总量势在必行,二是开展科学的人力资源结构规划工作迫在眉睫。
二、基本内涵
以“创新驱动”核心工作理念,提升人力资源配置的科学性,总体的目标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体系,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谓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通过诊断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并考虑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要和供给状况的分析及估计、对定员编制、人员配置、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余缺平衡等内容进行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性规划。
宣钢总体技术装备水平、产品产量均有较大程度提高,冗员大幅减少,但与同行业先进企业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人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排名靠后,制约了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向劳动生产率要效益”是宣钢推进“全面扭亏、全面盈利、全面提升竞争力”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对实现扭亏为盈,进一步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主要做法
(一)明确人力资源规划方向及目标
随着宣钢技术装备实现大型化、现代化和自动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整体规划、战略方向和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确立人力资源规划方向及目标,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将战略目标逐级分解成为战术目标
面对严峻的生存发展挑战,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着手谋划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清退外委用工、控制主业在岗职工总量和保证新建项目顺利投产的“增产不增人”的课题创新。
(三)建立HR系统,逐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功能
从2013年年底开始,宣钢人力资源部门加大HR系统的建设力度,从组织管理模块、人事信息管理模块、培训管理模块、门禁考勤系统管理模块、绩效管理模块、薪资福利管理模块等模块功能的建立完善出发,逐步深化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保证了整体工作的推动落实。
(四)以“创新驱动”核心理念,深化人力资源结构规划
“创新驱动”就是打破现有的管理结构,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降低人工成本为抓手,以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打造精干高效职工队伍为目标,按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目标明确、责任到位”的原则,管理重心下移,通过实施处科级干部下兼、优化两级机关管理人员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线、操作岗位人员顶替置换外委用工的闭路循环,大力开展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作。
(五)全面清退外委用工,实现外委费用零目标
为确保2014年不得再有外委费用发生”的工作要求,分门别类,摸清底数,采取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方法,按着“定项目、定责任人、定措施、定进度”的四定原则,凝聚全员挖潜合力,多措并举开展顶替清退外用工工作。
(六)有效控制主业在岗职工总量,增产不增人
以行业先进岗位人员配置水平为标准,将宁波钢铁、邯宝公司、河南济钢作为标杆单位,严格岗位定员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遵循“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三高原则核定新建项目岗位定员,严把新建项目人力资源投入关,从优化改善劳动组织方式、一岗多责、增加工作任务、提高工时利用率等方面入手,充分盘活、挖掘和发挥现有人力资源潜力,优化岗位人员配置补充新建项目岗位需要472人,有效控制主业在岗职工总量,做到增产不增人。
(七)制定多项保证措施,增强创新项目的可实施性
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繁杂琐碎的工程。制定和实施推进保证措施,是确保创新项目和实现目标科学可推广的基础,力争“上下联动、步调一致”,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四、实施效果
通过创新项目的实施推进,实现了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彻底清退外委用工和有效控制主业在岗职工总量的三大目标,为进一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扭转了传统用工观念,增强了广大职工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营造了和谐稳定氛围,有效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优化了岗位人员配置,全员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1.通过开展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作,盘活、挖掘和开发了现有人力资源潜力。 2014年全年优化岗位人员配置共计3469人,人均产钢量提高26.6%,实现外委费用零目标;补充新建项目岗位需求472人;消化解决各单位因职工退休和自然减员导致的岗位缺员878人;妥善安置生产单位非钢创效职工153人;办理保留劳动关系手续130人;2.有效控制人员总量,进一步精干钢铁主业。二是扭转传统用工观念,注入市场化新理念,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不竭内生动力。三是提供了实践的成功案例,奠定了进一步提高工作的基石。四是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河钢宣钢公司人力资源部
河北张家口市0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