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磊:书生VS硬汉

2016-05-30 10:48江镕
环境 2016年4期
关键词:金丝猴观鸟物种

江镕

有时,他是一介文弱书生,三尺讲台,传道授业,为人师表。

有时,他又化身一条无惧硬汉,壁立千仞,跋山涉水,探秘寻踪。

他就是董磊,在教师之外,他有一个更为人熟知,也更令人感喟的身份——自然摄影师。

阴差阳错,

转换领域仍旧不忘初心

结识董磊是缘于偶然在微信上看到的一则讲座启事,“一个IBE自然摄影师的2015”,关键词里就透着故事,无需多想,凭着职业的敏感马上报名参加。

到达现场后才知道我们是仅有的两家被安排专访媒体中的一家,和另一家大众媒体的同行寒暄了一下之后,我们马上开始寻找当天的受访对象。这时主办方把一位男士带到我们面前,介绍说,这位就是董老师。

要知道拍外景的摄影师基本上都是要扛着各种器材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的啊,更何况是自然摄影师,搞不好还要经常风餐露宿,一边想着荒野生存,一边开展工作。而眼前这位和我想象中外表粗犷、皮肤黝黑的样子截然不同,中等身材、文质彬彬,笑起来还有些腼腆,更重要的是,这个“老师”并不是一个对文化人的尊称,他真的是一位老师。

董老师出生于成都,自幼便热爱自然,喜欢动物。上大学之前父亲曾送给他一部海鸥相机,带着它董磊曾拍下很多难忘的瞬间。为了更好地了解自然,高考时董磊曾一心想要报考林学院,结果阴差阳错地来到了西南交通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不但一学就是四年,毕业后还留校成为了该专业的老师。

虽然没能选成自己向往的专业,但董磊始终未忘初心,大学时参加的兴趣小组都是同摄影有关,一点点锤炼着自己的摄影技巧,感受着自然中光影变化带给人的惊喜。

偶然的机会,董磊了解到了观鸟会这一组织,从此观察鸟儿成为他业余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那是在2003年,当时国内的观鸟活动还不是很普及,各个城市中也只有厦门和深圳发展得比较好。其实在国外,观鸟组织很普遍,成员数量也非常多,日本天皇的皇后就是日本观鸟会的名誉会长;欧美国家观鸟活动的普及率更是很高,他们把这项活动称为birding,当成一种老少皆宜的休闲方式。其实参加观鸟活动很简单,对中国的爱好者来说,只需要一部望远镜和一本《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就够了。具体步骤就是对照这本手册,把看到的鸟类辨认出来,再详细写出它们的特征、发现时间、地点等等信息,最后上传到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对科研机构来说,参与资料上传的人数越多,积累的信息就越丰富,大家一起努力把各种细节集中起来,对于掌握鸟类的实际状况就越有帮助。”

为了说明我国在鸟类研究方面的薄弱程度,循循善诱的董老师还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鸟类大概有9000多种,在我国境内已发现的大概有1500多种,那么这其中由我们中国人发现的数量有多少呢?”

大家纷纷猜测,有人说二百多种,有人说五十多种,董老师始终摇头,最后他说,你们想得都太乐观了,真正的答案是不超过个位数。

参加观鸟会之后,董磊更是开始对以镜头记录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拍摄对象从最初的户外风光到后来的各种鸟类。及至2006、2007年期间,他又开始接触到国外称之为“自然历史摄影”的拍摄方式,发现其中涵盖的范围很广,在国内还鲜有能与之完全对应的门类,大抵相同的也就是“生态摄影”。他说自己更倾向于把这一概念定义为“自然摄影”,也就是将带有人造痕迹的事物去除在外,剩下的各类具有自然属性的物体都包括在内。

董磊说自然摄影师就像是一座桥梁,在普通公众和专业领域之间进行联结。而摄影活动也是一座桥梁,在天南地北具有相同爱好的人们之间进行联结。当董磊的摄影侧重方向越来越清晰的时候,他结识了几位良师益友,从此为自己的摄影事业开启了一条崭新通道。

志同道合,

开创中国自然影像新里程

在自然生态摄影领域,徐健是一个几乎无人不知的名字。作为资深的自由摄影师,他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任职多年,后来成为中国国家地理青少年版《博物》杂志的主要创办人之一,也是高清中国野生动物纪录片《美丽中国》节目组和中国最著名的野生动物影像机构“野性中国”工作室的主要成员。在徐健的镜头之下,展现了很多中国特有的、最濒危的、很少受人关注的野生物种。当董磊和徐健相遇后,彼此很快发现都有一个共同心愿:希望以影像记录的方式进行田野生物学调查,丰富中国自然影像资源,进而增强公众对中国珍贵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

于是在2009年4月,由徐健牵头,将影像记录与传统田野调查相结合的项目首次在广西正式展开,几位自然摄影师加上昆虫学家组成的团队,开始在广西崇左石灰岩山区进行影像田野调查。最终成果也得以付梓,正式出版了《广西西南喀斯特生物多样性》一书。

也就在此时,全球最大的国际自然保护组织之一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王德智先生了解到这种全新的调查方法。他对此十分认同,当即决定在他所负责的云南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项目中引入这种调查方式。2009年6月,一个跨越春夏秋冬四季的调查项目——“梅里雪山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正式展开。

时至今日,回想起来,当时亲身参与其中的董磊依然觉得这次行动非常具有意义,他说:“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提起大象、长颈鹿、斑马、猎豹这些非洲草原上的野生动物,我们的脑海里立刻就能闪现出相应的画面;但当听到白唇鹿、江豚、血雉、红腹锦鸡这些生活在中国的物种名字时,脑海里却往往是一片空白,因为很少有人见过关于它们的影像。而且在部份物种的概念上,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晰,比如说到孔雀,大家虽然都很熟悉,但是却经常将各种孔雀混淆。在我国,云南本土的品种是绿孔雀,蓝孔雀是印度的物种,所以在我国很稀有。可是即便是云南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当提到蓝孔雀的时候,他们都认为,在云南到处都有。所以对于我们这些自然摄影师来说,去拍摄到更多的物种,让大家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进而喜欢它们、保护它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梅里雪山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在云南的拍摄持续了一年时间,董磊和团队的伙伴们一起数次来到梅里雪山,历经了寒暑更替、四季变幻。他们勘察地形地貌、感受气候变化,同当地的老百姓交谈、了解各种风土人情,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各类影像和文献记载。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最终,中国第一本国家公园自然观察图鉴——《梅里雪山自然观察手册》得以面世。“这本图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对当地的物种资源进行了详尽梳理,为其他科学考察提供了或可借鉴的方式;同时这也是一本面向大众进行科普的生动读本,在当地客栈、商店里销售时,深受‘驴友们欢迎。而此次的照片也在北京和上海等地进行了图片展,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看。”提到这次拍摄,董磊至今仍感觉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从开始探索方式到逐步走上正轨,经过近两年时间、多个项目的磨合,徐健、郭亮、董磊、彭建生几位志同道合的摄影师逐渐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他们都希望能够在中国建立一种独特的生态调查方式,为专业人士了解目前的生态状况提供第一手的影像依据,使普通公众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以自己的努力为保护地球家园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于是在大家的集体推动下,2010年,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正式成立。

“IBE” 的全称为 Imaging Biodiversity Expedition(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主要是指通过团队合作,综合记录一个区域不同生态系统和生物类群包含科学数据的影像,来进行生态调查。成果可应用于本底调查、宣传教育、规划设计、文化传播等领域。之所以取这个名字,除了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是机构标志性的工作方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以此向在中国开创了近代生物学研究和野外调查的鼻祖机构——“静生生物调查所”致敬。

跌宕起伏,

为“世纪发现”留下宝贵影像

截至目前,IBE调查所已经在中国的55个地区开展了76次野外调查和拍摄,摄影师团队也扩充到了33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职业摄影师,帮助他们在职业化的道路上更好发展,一直也是徐健和董磊等几个IBE元老们的理想。“因为在国外,有很多基金可供职业摄影师们申请,一般都是5万美元起,这笔费用足够一个摄影师在至少两年的时间内不用担心资金问题,全职完成工作。但是在国内目前这种模式非常少见,IBE根据甲方需求开展工作的方式,基本上解决了资金问题,保证了项目能顺利进行,让职业摄影师没有后顾之忧。应该算是一种比较先进、可行的方式了。”

当我问起什么样的摄影师能加入IBE的团队时,董老师说:“我们招募团队的成员基本上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有野外拍摄经验、有团队合作精神、技术以及设备达到专业水平。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也有大学生朋友来应聘的,虽然他们没有很专业的设备,但是有想法、有技巧、肯学习,我们也愿意把他们吸收进团队。所以想当一个自然摄影师最主要的是要具备一些专业素养,说句实话,普通摄影师即使技艺高超,但是到了野外有可能连动物在哪都找不到,根本完成不了拍摄,再就是要有能吃苦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说到这,董磊回忆起当时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管理局项目中拍摄到世界上第六种金丝猴的情景。

在1910~1912年期间,世界上相继发现了包括黔金丝猴、滇金丝猴、川金丝猴、越南金丝猴在内的四种金丝猴。在其后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对金丝猴物种数量的认识也始终停留在这一阶段。直到2010年初,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组织(FFI)在缅甸境内竟然又发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此前四种的新类型的金丝猴,也就是世界上第五种金丝猴——缅甸金丝猴,更新了人类对于金丝猴物种的认识。

由于缅甸金丝猴发现地点离中国云南怒江州泸水县直线距离不超过50千米,所以这一发现也令我国的相关人员感到很兴奋:在我国境内会不会也存在这种金丝猴呢?于是怒江州林业局积极着手组织人员寻访。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2011年,一位森林管理员真的在怒江地区又发现了世界上的第六种金丝猴——怒江金丝猴,而且经专家确认,它们的种群总数不超过200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它们唯一的栖息地。

经历了一个世纪之久,竟然在我国又能发现新的金丝猴物种,实属难得,所以在完成2012年怒江项目的时候,怒江管理局要求IBE的摄影师们一定要发挥专业水平,为这个稀有物种多拍摄一些镜头,留下更多珍贵影像。

2012年夏天,董磊和团队成员一起来到了保护区的片马口岸,这里也是当地最有可能发现金丝猴的区域。但是事与愿违,经过几次搜寻,队员们都没有发现金丝猴,只找到了它们留下的食物残渣和其他活动痕迹。

时间很快来到秋天,为了找到金丝猴,这一次团队特地搭建了帐篷,每天都分头专门去寻找。但是一个星期过去了,除了一个早晨突然发现了一只猴子一闪而过,还没来得及拿起相机,它就不见踪影了之外,其他时间都一无所获。

按照拍摄进度,拍摄小组还剩三、四天的时间,之后就必须转到其它地点完成工作,就在大家十分气馁几乎准备放弃的时候,竟突然接到护林员的电话,说在某个山顶看到了金丝猴的踪迹。摄影师们马上连夜出发,凌晨2点多,团队一行到达了山脚下,当时天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大家冒雨出发,一路攀爬,终于在早上八点多的时候来到了发现金丝猴的区域。

深秋的山顶,寒意浸骨,所有人的衣服都湿透了,但是既不敢动作幅度太大,也不敢高声说话。为找到金丝猴,几名护林员又各自带着一名摄影师在附近逡巡,但直到上午十点多钟也一无所获。正当大家都已经准备彻底放弃,开始席地而坐,一边晾晒衣服,补充食物,一边聊着天的时候,背对着董磊的一名护林员突然叫起来:“快看,猴子!”具有高度职业敏感的摄影师们马上打开摄影包抓起相机,对着发现金丝猴的方向迅速按下快门。

果然镜头里,一只大公猴在丛林间跳跃而过,而且在它身后又有几十只猴子鱼贯而过,令所有摄影师意想不到的是,此次遇到的竟然是由若干金丝猴家庭组成的大部队,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至此,对怒江金丝猴的拍摄任务圆满完成,那种仿似“绝处逢生”的狂喜无以言表……

课室讲堂,图案线条,尊尊教诲,琅琅书声,这是一名高校工业设计教师的日常;崇山峻岭,鸟兽虫木,炎炎烈日,凛凛寒风,这些就是一名自然生态摄影师的日常。野性的户外气息和生命能量给了董磊教学与创作的充足灵感,而专业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又让董磊在自然保护之路上能专注执着、有的放矢。作为IBE的技术总监,董磊一直致力于自然生态产品设计,希望把更多的生态设计作品带给公众,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唤醒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环保。

在此,也祝愿设计师董磊和摄影师董磊都能有更多优秀的作品问世,让画笔和镜头都能迸射出更大的保护地球家园的力量。

猜你喜欢
金丝猴观鸟物种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
湿地观鸟
观鸟记
好黑好黑的金丝猴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金丝猴
电咖再造新物种
金丝猴买桃子
春季观鸟style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