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曦
摘 要:高校美术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学生的绘画基础不能直接转化为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驾驭能力,甚至成为阻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因素。追问其原因,我们的训练方式、招考制度、教学内容都存在相应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绘画基础;训练方式;招考制度;教学内容
绘画基础作为美术各专业方向的基本技能,既是培养学生美术专业能力的关键,也是启发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无论纯艺术专业还是设计专业,都离不开绘画基础作为后续课程的先导与基石。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却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学生的绘画基础不能直接转化为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驾驭能力,甚至成为阻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因素。追溯其原因,我们的训练方式、招考制度、教学内容都存在相应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美术教育者面前的难题,以下试从这几个方面探讨我国高校入校前后的美术教育现状以及解决方案。
一、丰富高考前的美术教学内容,减少程式化训练
跨进大学校门之前,美术生几乎都有相同的学习经历:固定的学习模块和机械的训练方式。学习内容分为三大块,素描、色彩和速写,依次从石膏几何体、静物逐步过渡到石膏头像、真人模特的临摹和写生,表现办法局限于单一的方式和程式化的步骤。由于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功利性和过分追求教学成果的影响,高考之前的美术教育普遍存在唯考试马首是瞻的现象。概念性的教学、模式化的训练,使学生在机器般的大量的重复练习中渐渐丧失了对艺术的新鲜感和敏锐性,甚至是原有的兴趣,盲目通过量的积累,以期达到质的要求。更为严重的现象是,有些美术培训机构为了追求升学率而采取速成教学法:一个苹果由几笔组成、每一笔用几号颜色、静物构图的组织样式、人物速写的动态模式统统都规范成册。眼前的对象如何不重要,学生熟记规则套路就能应对考试。颜料被调和制成复合色,最大颜料盒多达一百多色,学生不需要自己调和颜色,只需记住什么地方规定用几号色即可。这种令人震惊的速成法即使把学生送进了大学校门,也绝不可能让学生掌握有益的美术技法与艺术规律,这种教学法无疑是以断送学生的前途来换取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反观当今欧美高校入校前的美术教育则正好相反,重视想法和创意,着重启发学生对艺术的理解,然而却忽视了对写实能力的培养与基本功的锻炼,欧美的美术教育同样也是存在问题的。我们能否吸收他们的长处,结合自身的优势,从而扬长避短呢?既重视对学生功底的磨炼,也强调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感知,鼓励多样性的表达方式,并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对艺术始终保持最初的那份激情与热爱,从而在艺术的世界里无所畏惧地勇往直前。
二、改革美术专业现行的招考方式,取消单一的评判标准
招考制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走向,如果改革不从招考制度入手,单纯改革教学体系是行不通的,高考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始终不可能脱离考试指挥棒的指挥。我国现行招考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以考察学生的写实基本功为原则,基本功的认定也还残留着历史的狭隘眼光,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考试内容多为大同小异、缺乏新意。这样的招考制度给了速成者可乘之机,而真正的可塑之才在短时间的一张考试画卷中却很难脱颖而出。
招考制度最大的问题是生硬地割裂了高校入校前后美术学习的思维连贯性。因为考试只重视最肤浅的所谓写实表达能力,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对绘画表现手法的认识仅停留在单一的浅薄的层面,对艺术史、设计史更是毫无认識,更谈不上对艺术的理解和对自己艺术道路的规划。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怎样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对艺术是什么、艺术的功能,以及前人走过哪些路、我们该往哪走之类的问题有基本的了解。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初始阶段就对专业有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而不是盲目被动地练习。
我国的美术招考制度其实可以适当参考欧美的做法,不单凭一张考卷判定一个学生的专业水平。除了现场写生的考核内容,每所学校还应该设置面试环节,面试可以通过学生提交的作品集对该生一贯水平有所了解,并且可以和他作进一步交流。学生的美术作品集集中反映了他的基本功、潜力所在以及他对艺术认识所处的阶段,通过提问、回答与交流的方式,学生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些远比一张试卷更能说明问题。
三、建立更开放、多元、自由的高校美术课堂,回归艺术教学的初衷
进入高校美术课堂后,艺术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才开始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无论学习纯绘画专业还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会发现,高考之前的美术基础只是一个小点,这个小点必须迅速横向扩展纵向延伸,才有可能跟上专业学习的需要。在自由的课堂气氛中,曾经接受的美术教育显得十分片面与保守,无奈大批的莘莘学子多年的美术学习都浸润其中,养成了不少熟练的坏习惯,在向艺术创作或艺术设计过渡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不断有素人艺术见诸于报端,从未接受过任何艺术教育的农村老大爷、老太太创作出鲜活动人的作品并被国外专业机构收藏。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稀奇,在民间剪纸、刺绣、泥塑等中华传统文化中满是这样的例子。有美术教育家发声说:对素人艺术的大加赞扬,实则反应我们美术教育的失败。为什么拥有美术专业教育背景反倒不能这样自由自在地表现了?是什么束缚了思想?“被腌过的咸鸭蛋孵不出小鸭”这是不少高校美术教育者最担忧的事情。如何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如何让高校美术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是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检验其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目前我国优质的高校美術课堂不断地在进行改革,探索课堂的多样可能性,开发学生的个体创造性。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相对落后的高校课堂,教学思想死板僵化,教学内容与专业前沿相距甚远,教学方法老套单一,不能跟上高校美术教学前进的步伐。高校美术教学只有敞开胸怀,才能前瞻性地制定教学方向,拥抱开放的视野、允许多元的声音、营造自由的空气,回归艺术教育的初衷,带领学生走出闭塞的小胡同,最大限度挖掘人类对美的感知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许烨鸣.对创新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5年02期.
[2]楼慧珍.对美术造型基础教学的思考[J].艺术界,200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