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
一纸激起千层浪。国际评级机构巨头之一的穆迪日前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从稳定转为负面,同时还将30多家中国国有企业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该结果公布后,迅速激起了中国官媒的愤怒,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连发文指责穆迪“乱弹琴”。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也回应称,此次评级不准确,不客观,穆迪需要靠提示客观性来恢复其声誉。
评级机构素来有被贴上落井下石的标签。前几日,巴西就因遭遇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而招致穆迪下调评级。与巴西所不同的是,穆迪是继标普、惠誉之后,最后一个将巴西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Ba2”的垃圾级别的国际评级机构。而此番穆迪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列为负面观察则为头炮。穆迪给出的理由则是,中国政府债务上升、外储下降和推进改革的不确定性。
再往前看,也就是两年前,穆迪指出,中国中央政府财政赤字较小,政府和银行不依赖于外部融资是其巨大优势,对事件风险的敏感性总体看仍较低,并且风险可控。另外制度性力量也有助于维持“Aa3”评级,评级展望为“稳定”。
通过穆迪对中国主权近三年的评级观察,不难发现,这次态度有180度大转弯。前几年所溢出的赞扬之辞,如今只剩下不确定性的质疑。
其实,从上述所列中,也不难发现穆迪判断主权是否下调的关键指标,无外乎负债的水平和还钱的能力。具体表现的指标就是政府债务率、财政赤字、外汇储备等。如果单纯从中国自身的角度而言,诚如穆迪所指,中国的政府债务水平占GDP的比重确实在上升,相应的外储也降至目前的3.2万亿美元。
也就说,穆迪下调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有一定的数据支撑,而非故意为难中国。但是,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中国放置全球水平当中,这些关键数字并为超过警戒线。同时,中国因政府主动踩刹车导致经济放缓,但是GDP增速依旧耀眼全球。可令人疑惑的是,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Aa3并不高,这是穆迪评级体系中的第四高评级。
反观美国,迄今为止穆迪一直维持美国3A最高评级。期间,同行标普曾在2011年下调过美国最高等级,目前依旧维持最高3A评级。这种大债权国与大债务国之间信用等级“倒挂”现象,直接导致中国政府、特别是企业海外融资成本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国际形象。而负债累累的美国则因长期坐拥3A等级,每年可以节省数千亿美元的利息支付。
其实,早在2011年底,央行行长周小川就炮轰三大评级机构,对其评级的水平和效果不甚满意,特别是对其前瞻性不甚满意;评级机构运用的方法论与内部程序不够透明,行业垄断程度高,缺乏竞争性,评级机构内部业务之间有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影响其独立性;部分监管者和投资者过度依赖外部评级等问题。
其实,有关评级巨头丑闻早年旧事已无必要再重提,穆迪此次引发公愤的最核心原因还在于不确定性的质疑中国政府改革的能力,这与中国政府极力向全球展示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在穆迪的示范下,其同伴,按兵不动的标普和惠誉是选择跟谁,还是不与其同谋?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显然这种官方罕见的阻击,亦能够起到一定的审慎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三大评级机构在中国赚钱一种方式是通过参股国内的评级机构。例如,穆迪旗下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就占有中诚信49%的股权,惠誉也占有联合资信49%的股权。标普则与上海新世纪早已达到合作。(本文由腾讯·财经观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