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兰珍 罗健
摘 要: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治理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实现教育管理主体由单一性到多主体性转变;教育管理手段由刚性管制向柔性服务转变;教育管理空间由封闭化向网络立体化转变;教育管理目的由工具性向价值性转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主体;柔性服务;网络立体;价值性;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6)05-0085-04
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的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对治理内涵作了明确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安排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1]相对于传统的管理而言,治理更强调治理主体的多主体性、治理手段的柔性服务化、治理空间的网络立体化,治理目的的价值性。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治理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实现教育管理主体的多主体性,以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单一性的弊端
随着中国大学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与大学生有着直接关联的家庭也必然随之增加。大学已经不再是傲立于社会的象牙塔,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广,众多在校大学生从事兼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校作为管理主体承担着对学生全面管理的职能。这种管理实践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是单一强调了学校的管理功能,夸大了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功能的唯一性、重要性、特殊性。轻视甚至忽略了家庭、社会、学生组织及学生个体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实际上,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因素对大学生个体影响情况、作用程度是不一样的。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织等对于大学生成长发展都具有影响作用,其引导或干预效果也是有差异的。也就说,学校不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唯一主体,其功能发挥是有限度的,超越一定的限度,往往会出现“事如愿违”的窘境。二是没有考虑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幅度和深度有限的现状。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依据的是大学校园环境,采用的是学校特有的教育管理模式。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是管理“人”的工作,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变化性、社会性等决定了这种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面对复杂的管理工作,高校管理者精力、能力有限的问题。迫切需要社会、家庭、学生社团等多种主题介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以避免单一的主体无暇应对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所带来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问题。三是单一主体的管理还会出现管理失效的现象。实践中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着严格的考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为了完成学校的各种考核指标,往往极力完成一些形象工程,热衷于“治标不治本”,严重者还容易出现数字造假、材料造假的现象。单一主体的管理缺乏有效地评判、监督与制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容易流于形式主义,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现代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样化,治理理论认为应该由政府、市场、个人、社会组织等多种力量共同平等参与社会治理。之所以强调治理主体的多样化,是因为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单一主体在功能的发挥上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只有多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并形成紧密的结构系统,才能做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弥补,发挥治理系统超越于组成部分的整体性功能。
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主体性,对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由学校“单一管理主体”到“多主体参与”的转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主体要充分发挥各种主体力量的参与,实践中可以由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组织等方面组成。可以通过成立家长会、校友会、学生自律组织和社会公益组织等形式, 让各种主体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以不同主体为中心的相互交织的多类别的管理层次。在此基础上,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组织各主体间的互动运行机制,使得各主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弥补,充分发挥管理的合力功能。只有建立起和谐、高效的运行机制,才能形成整体的系统功能,形成任何单一主体所无法拥有的强大的教育合力。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建立和谐、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应該明确如下几点:一是应正确定位、明晰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能,不同主体教育角色不同,其职能尽管有一致的地方,但在本质上是有差异的。明确各种主体教育职能方面的差异,是做好优势互补的前提。二是强调管理的多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各主体是完全平衡的关系,不能平均用力。西方治理理论过分强调了主体间完全平等的关系,缺少对事物运行的“全面中的重点”、“平衡中的主导”这种辩证认识。结合我国国情,在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中仍然需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在制度设计、整体规划、运行保障等方面承担重要的责任,也是推动形成管理创新结构和组织模式、建立新的工作格局的主导力量。三是要认识到建立多主体合作运行机制是一个互动的机制、也是一个互补的机制。互动并不意味着一定互补,但互补的前提是一定要互动,互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互补。只有建立互动、互补的合作机制、相互监督机制,才能从整体视角全面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二、促进教育管理手段向柔性服务转变,以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刚性管制的缺陷
传统的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以学校为中心,形成了学校党委(行政)—学生工作部(处)—院系—辅导员的垂直工作体系。这种由上而下的垂直工作体系强调了刚性管制的职能,产生了很多问题。一是过多地强调了强制性的“管控”。从具体目标来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分追求学校秩序的“稳定”,强调了管理状态与内部规制。 过死的“管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应有的活力,而表面的“稳定”隐藏着诸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自由成长环境的创设。二是管理的流程过分强调了自上而下,管理机制比较呆板、机械,容易形成管理中的“对上不对下”。这种机制不易体察基层管理的实情,不能很好地反映基层管理的需求,影响到基层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带来管理中诸多矛盾与冲突。三是管理方式主要运用一种行政手段,忽略了柔性手段的综合运用。从内容来看,学校管理事物过多,容易追求形式上的统一性,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差异性、时代性。常规性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而学生迫切需要的柔性服务内容欠缺,服务能力跟不上变化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满足学生自主、真实的需求,不易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脱离学生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很难凸显其生命力。
现代治理理论强调治理手段、方式的柔性服務。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公共权力运作的手段、方式是多样的,具体包括行政手段、市场手段、法治手段、道德手段、基层社会自治手段等多种。之所以强调治理手段的柔性化,是因为柔性化的治理手段,本质上是一种多向度的作用方式,更多地强调横向间的相互协商与协调,有利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更易体现人文关怀、人性化管理。
治理理论强调治理手段柔性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我们虽然强调高校在多元治理主体中的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高校的管理手段就是一种“刚性”管制。相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要渗透现代治理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式、途径应与外部环境的显著变化相适应。学校应通过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建立服务、协商、对话、沟通机制,强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规范、训练、协调,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当然,这种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特别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由刚性管制向柔性服务转变并不是意味着完全消除管理的规范性、约束性、制约性。现代治理并不是完全排除管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改与不改的统一、继承与发展的统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的强制性有其值得继承的经验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柔性服务必须坚持“底线”思维,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制度、严肃的纪律为前提,一定的刚性管理是治理的必要内容之一。二是管理手段的多样化,除了行政手段外,要特别重视激励手段、道德手段、竞争手段、自我管理手段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要特别强调文化建设,注重学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倡导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注重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性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要引导学生组织力量积极参与,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倡导学生对学校公共事务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释放学生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让学生在管理中学会成长、发展。三是建立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的结合机制以及横向的互动式协调机制。由上而下的机制是为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强化推动力量。由下而上的机制可以尽可能满足学生真实的生活需求,及时化解学生中存在的利益矛盾;还可以发挥基层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更好地实现柔性服务。横向的协调机制主要强调在涉及重要管理决策时候,各主体间采取共同协商、民主讨论,听取并吸纳各方合理意见、建议的运行机制,以提高管理的效能。
三、促使教育管理空间向网络立体化转变,以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封闭化的缺欠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种简单的封闭化教育的倾向,过多地强调了学校内部的“象牙塔”式的管理,这种封闭化的教育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轻视了与社会的互动,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脱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直面变化发展的社会,没有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现实内容。远离社会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缺少了现实感、说服力,也很难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二是轻视了与家庭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相应的个性化教育,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不洞悉学生的心理世界、不争取学生家庭的支持,我们就无法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三是忽视了学生的成长变化。从总体上看,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的学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质;从个体上看,学生的思想状态也随着环境、自身成长等因素的影响在发生变化。而封闭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让教育者的思想固步自封、唯我独尊,容易与时代脱节、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分离。这些情况易产生或者强化了同学生之间所谓的“代沟”,由于缺少共同语言、缺少思想深处的共鸣和互动,必然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现代治理理论强调社会治理由全社会参与,治理空间由封闭化向网络立体化转变。立体化的治理空间是一种开放性的空间,其中的权力向度是多元的、上下互动的、相互依存的。立体化的治理空间由集体参与,强调民主、平等,治理工作更加透明、具体、细致,确立不同人群的合意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共同维护社会成员合法权益。
治理理论强调治理空间的网络立体化,对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治理空间封闭化向网络立体化转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形成全面覆盖、立体协作、开放动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在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下,学校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毕业校友、行业专家、各类社会人士、专业教师和辅导管理人员等主体之间的合作,创设机制、建立开放性平台实现集体参与、民主管理,共同努力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此外,大学生作为管理对象也应成为重要的工作主体参与合作。通过各主体之间的合作,逐渐形成新的、实践操作性强的工作网络。当然,这种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注意如下三个问题:一是以培养健全的社会人为理念,面向社会开放办学。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内的社会实践课开设,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开展教育。在具体工作层面,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心理咨询教师和家长等需要各尽其责,各抒所长,加强合作。要通过实践体验、案例教学、实习考察等活动,有效引导学生对社会舆情等方面的正确认识,将思想政治知识转化为科学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持续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要全面关注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各个方面,注重事物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正确判断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积极或消极因素、现象。三是网络立体化必然是开放性的空间,需要为各个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条件,增强互动性、整合性。整合的程度越高,教育的凝聚力就越大,部门间连接就越紧密。实践中要特别重视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等,建立开放性的互动平台,动态的掌握学生思想状态。此外,强调开放的立体空间的同时,需要明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独立性,重视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在立体的空间中,不能简单地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相反需要在比较鉴别中要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
四、促成教育管理目的向人本性轉变,以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的弊病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显示出工具性的弊病,我们只是强调了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功能而忽视了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的人本价值,产生了种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强调了政治色彩,强调了教育的权威性、一致性、管控性,往往存在着“假大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较好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现实解释不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实效性差。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简单化的直接灌输的方法,学生往往以接受者和被动者的身份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方式单一,简单地说教显得没有生命力,对学生吸引力不够,甚至易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和抗拒。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未结合学生成长问题,同学生自我发展结合不够,未结合学生的幸福生活而开展。工作中,很少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过多的工具性要求难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的需求。
现代治理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治理的人文价值,强调治理从根本上说要依靠人、为了人、发展人。从治理过程来看,治理的过程就是一个民主参与、平等协商的过程,顾及到各方的切身利益;治理的成果,面向大众,由大众共享;治理的根本目的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文价值性的治理符合社会发展进程的要求,符合教育的人本价值追求。
治理理论强调治理目的的价值性,对于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治理目的向人文价值性转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偏离的重要主题,其实质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始终贯穿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培养人的理念,实现人的价值的最大化。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注意如下三个问题:一是从哲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与价值性是相互统一的。任何教育形式都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如此。从工具性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提升社会成员的素质,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价值性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提升个人的幸福生活。因此,强调价值性并没有完全排斥工具性,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实践中强调工具性向价值性转变,不能完全忽略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的工具性价值,关键是要注意方式方法。现代治理的启示就是要运用渗透性、引导性的方法。二是将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相结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牢固树立服务的意识,在服务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吸引力。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当作权利平等的参与管理伙伴,达到一种协商合作。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现实生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道德塑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结合起来,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合理需求结合起来。三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联系学生的合理利益展开教育。“人们的思想认识与其合理利益满足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能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2]可以通过校务民主协商会、学生评议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形式在涉及学生利益的不同主体间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对话通道,把关注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与学生切身利益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及时开展帮扶引导和教育。
参考文献:
[1]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 . 伦敦: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3.
[2] 葛海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N].光明日报, 2004-01-21(04).
Abstract: In a new a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are faced with several challenges, while governance theory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transformation from one unique management agent to participation of multi-agent, from rigid controls to considerate services, from closed governance space to stereo network governance and from the instrumental governance aim to the value.
Key w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cal education;multi-agent; considerate service; stereo network; value;governance
责任编辑 徐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