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娃仓决
新课程实施已经好几年了,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也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由于过去的传统教学单一性、封闭性、依附性过强,探索性、开放性、发展性不足而受到了批判和质疑。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新手段。但是,一系列的新课程改革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存在不少问题,以下几点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1.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农村小学学生家庭中,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县城经商等,留下未成年的孩子与爷爷奶奶生活或寄养于亲戚朋友家。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就形成了一个“隔代”管理或监护管理的怪圈,爷爷奶奶、亲戚朋友管不了、不好管或不敢管。常以“不是我的孩子”为托辞,这样的孩子在如此的生活环境中,又怎能不“与众不同”呢?
2.来自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观念的转变。农村地区教育基础差,经济底子薄,加之教师长期拼搏于“应试教育”中,习惯了“应试教育”的教材、教法,而对课程改革的要求、观念,以及新课程内容的教法思之甚少,做之更少。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不如人意,能实实在在体现新理念的课堂不多,部分仍然是面貌依旧,与新课程相对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没能得到有效构建,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得不到提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追求有效、高效的教与学,它更关注教学效益。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一个“度”,让课堂教学“适度精彩”,防止课改方向“过左”或“过右”。下面将平时观察到的若干过度现象加以分析研究,以寻求“适度”。
一、情景创设
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冥思苦想”,甚至不惜“造假矫情”,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实际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了。事实表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特别是一些低年级小朋友,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不能从中跳出来投入到真正的学习状态中去。
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是真情实境,能紧扣学生心弦。这里所说的“扣心弦”,不仅是指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是指能让学生在情境中遭遇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内在学习动力。教师创设情境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要把握教学情境创设的本质意义,使情境能真正的服务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同时也不要盲目地一味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二、多元综合
在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景象。但当我们冷静地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繁华时,便会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它迷掉了学生的数学眼光,学生掉进了活动的快乐泥潭而不可自拔,老师也渐渐地迷掉了数学头脑,一味追求活动、综合,把手段与形式当作目的来追求,本末倒置。
笔者认为,数学课在繁华起来的同时,要做到“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个“春”指的是数学的本质,即数学思考、数学味。教师在设计各种活动形式式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与逻辑结构,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内容和学习上的疑难点。(2)设计活动要简明,目的明确、可操作。(3)活动要真正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概念,并能在活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师要注意提醒、要求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体验,总结提炼活动中的数学思考过程与数学规律。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被乱花迷掉双眼,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数学的春天。
三、动态生成
在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确不乏许多动态生成的精彩之处,教师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有效地采用不同处理方法,使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呈现出勃勃的生机。然而究竟何谓“生成”,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思考或算法就算是“生成”呢?我觉得这只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正因如此,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刻意追求生成,甚至可以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者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合理地运用“丹青妙手”呢?我认为这其中仍是要把握一个“度”,即运用丹青妙手、展现动态生成时必须“点睛”,这个“睛”就是教学目标。首先,动态生成必须与教学预设相辅相成,形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切不可以认为要动态生成就可以淡化、抛弃预设,同时我们又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运用教学机智,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其次,强调动态生成必须把握住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如果过分强调前者,教学就会成为强制灌输的活动;而过分强调后者,教学就会沦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应该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去把握课程的前进方向,而不是放任自流”。只有把握好一个“度”,有效的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我们也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而经常搞得迷失方向。
四、评价激励
在实践中,教师们又一次走向了极端化。一味栽花,一味赞赏,很有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不足,盲目乐观。同时随着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他们也会对这样的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产生反感,影响他们的学习。
“没有惩罚、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上要学会既栽花、又栽刺。对于学生的问题或错误,教师仍应中肯地指出,以便学生尽快改正,否则将会“误人子弟”。不管是栽花表扬,还是批评挑刺,都要合理适度;对学生的表扬要与学生付出的努力相一致,否则难以提高自信,反而会增加自卑;对学生的批评,也要注意分寸,不能形成伤害,不可滥用,要讲究艺术。
新课程改革的确让数学课堂翻开了新的一页,可以说是众“新”捧月,但众多的新方法都要牢牢把握一个“度”,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恰当地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在各种矛盾关系中保持一种张力,找到适切度,使教学更加有效、高效。